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僑歌,唱不完 世界金門日──東南亞行腳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樹清。
點閱率:577
字型大小:

終不抵歲月冷冷地啃噬

我和我寂寞的風沙

凝視著磚牆逐一崩塌成無言的飛絮

任青苔攀爬過每一處靜默的隙縫

無視於路過的鞋履

我們終將遺忘

在佈滿禁忌風向的季節裡 不悲也不喜

我猜想每一顆摩肩擦身而過的心

總有各自的塵埃飛揚 浮影游移

怎樣才能牢牢記住

歲月刻劃在伊臉龐的皺紋

滄桑瑰麗怡然自適的妝扮著孤傷的髮髻

如木麻黃般青絲繾綣等待的晨昏

紅簷樓頭 雁字南移

金蓮三寸 緩緩徐徐

啊那時伊雍容得彷如一抹微醺的餘暉

柴門輕輕扣 遍尋不著昨日遺忘的童顏囈語

遮蔽了滿天星斗的百年垂榕在庭院暗啞徘徊

黃昏吹過一聲輕輕的嘆息

老厝東隅 整條飄散著蔥花爆香的青石小巷

降下初冬以來第一場微寒的細雨

只能哼給自己聆聽的感傷 還是深藏在最隱密的角落吧

我猜想

伊仍無時無刻溫濡著我逐漸沈重的步履

我那回也回不去遙遠的小路

——翁翁‧〈清明〉2006

「而今,幾十年過去了,由於海外生活不寬裕,也由於政治的因素,我這生大半再也不能回到那只住過三、四年的家鄉!各房四散之後,當日那座舊宅,早已託給外戚看管,改為租給別人居住了。而我們兄弟姐妹,以至當日同住一宅的各房近親,而今則長久分居在印尼、越南、柬埔寨、新加坡以至緬甸等地。………」

1934年,十一歲的黃東平追隨父親黃啟三、母親吳金妙娘,自印尼加里曼丹回到金門祖父黃成真於1910年所蓋三落大厝「甲政第」定居,在〈閩南家鄉瑣記〉中寫下一段心情。

原以為此生再也回不到住了三、四年「甲政第」的黃東平,趕在「金門建縣九十週年慶——世界金門日」前夕,帶著雅加達金門會館厚厚十巨冊《黃東平文集》回家了!一下飛機就趕到「甲政第」,與香港來的堂弟黃東濤(東瑞)會合,祭祖之後,踱步在正廳、天井間,撫觸著雕樑,畫棟。一別七十載,再回來已是逾八旬的老者,不禁留下「年紀大,這可能是最後一次回家鄉了」的長嘆!

家鄉的旅店,難眠的夜。黃東平跌傷了,緊急動手術,被推出手術房,也被金門縣長李炷烽推向「世界金門日」大會現場,一千隻手混合的掌聲,黃東平無言。陪同他而來的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主席黃進益,在台下暗暗拭淚。

「金門建縣九十週年——世界金門日」,因為黃東平,一生寫出五百萬字《僑歌》等華僑血淚的遊子歸來,成了一張最動感的臉譜。

「世界金門日」,海內外鄉親回來了一千人,南洋地帶佔了五百餘人,稱得上是金門建縣九十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支返鄉隊伍了。

這一切,如果不是2004年3月、10月間,李炷烽縣長領軍的「東南亞訪問團」二度下南洋,縣議員張光海、副縣長楊忠全八月間領軍的下東瀛,「世界金門日」歸潮隊伍也許就不會如此波瀾壯闊了。也因為李縣長在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入門處遇見提著三本著作來訪友的黃東平,被他的寫作精神所感動,觸動了他的歸鄉,也促成了金門重刊他的五百萬字十大冊《黃東平文集》。

「世界金門日」寫下金門建縣九十週年動人的一章,動人之處不止於慶典、儀式,而是下南洋過程的原鄉與異鄉交會時互放的光熱。

第一站:

菲律賓——呂宋客的臉

2004年3月23日,李炷烽縣長率領的二十三位「東南亞五國訪問團」,第一站即自台北飛抵菲律賓馬尼拉,拜會菲律賓金門同鄉會;10月13日,再率領十五位「東南亞四國訪問團」,自香港飛往菲律賓宿務,驅車走訪南島宿務金門同鄉會,再搭小飛機飛往依里岸金門同鄉會、東棉金門同鄉會。

七千一百個小島組成的菲律賓,面積三十萬平方公里,人口八千萬人。曾經,富庶的菲律賓,造就了「呂宋客」的尊貴金僑代名詞。明朝嘉靖、隆慶(1522─156),海上交通順暢,泉州為對外貿易大港,金門人已有移民安南、暹邏、呂宋、婆羅州、爪哇等地,更有呂宋客密截番薯藤蔓帶回故里,從此金門處處番薯。

從番薯的歷史推溯金門人到菲律賓的年代,已超過四百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捐銀千圓建後浦奎閤的貢生林斐章族裔林長庚,從金門遷居菲律賓,定居南島卡加淵底奧洛市,一家誕生了林克凱、林克弢、林克山、林高茂等鉅商,並捐款在菲國農村興建十多所學校。1985年8月25日菲律賓金門同鄉會成立,亦得力於林家的牽成,林克山、林震東、林高茂,都擔任過理事長,現任理事長林高茂係留美博士,曾率領菲僑透過小三通航道,返鄉參加五十屆華僑節。任職林克凱父子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及首席營運主管的林敏瑙,在東棉擁有地五十平方公里,相當於金門土地三分之一。

林家之外,珠山薛家薛祖安、薛祖彬、薛祖德三兄弟分別在東棉、依里岸、宿霧,各擁事業,薛祖安曾任棉蘭佬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薛祖彬曾任依里岸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蘭佬中華中學副董事長、薛氏華僑後裔宗親會理事長。薛家另一成員薛仙舍,1916年生於宿霧,曾回金門定居,畢業於廈門集美師範,任教過金門公學,是金門早期少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現居依里岸,高齡八十八,仍耳清目明。

依里岸市副市長李亨利是出生於菲國的金門古寧頭人,1991年在同鄉薛祖安的登高一呼下,參選市議員,走上從政之路,又在四十萬人口的依里岸市當選市長,曾二度返鄉祭祖。李炷烽縣長到訪依里岸,李副市長代表市長敞開市府大門,市府儀隊奏樂,市府員工排出長龍,以最高規格歡迎金門一行,「金門雙李」,一在原鄉,一在異鄉,撐起縣政、市政江山,也是一奇。

2004年10月14日,金門訪問團也走訪了蘭佬中華學校,李炷烽縣長在教室黑板上寫下「金門」二字,中二班的阮美莉老師帶領華校學生一起用閩南語為「金門」發音。並介紹金門的地理、歷史。這所學校的創辦人李朝木、曾任校長的許伯陽,也係金門人。

菲律賓與金門的關係綿密深厚,從宿務一路陪同訪問到依里岸、東棉、馬尼拉的菲國導遊陳裕民先生說:「前菲律賓總統馬可仕,聽說他的祖先來自金門!」這是一則未經證實的「傳說」;倒是菲律賓國父巿扶西黎剎〈獄中詩〉的譯者李明堂是金門人。李縣長在宿務香格里拉與宿務市長湯米相見歡,暢飲金門高粱,這位市長的祖父滿瑞(Manuel Roxas)正是二次大戰後菲國第二任總統,他在印有祖父肖像的菲幣上簽名,贈與李縣長,透過金門菲僑打下的橋樑,傳遞出兩個國度似遙遠而又親近的邦誼。

第二站:

汶萊——渤尼古國稀釋的鄉愁

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首,成也馬可仕,敗也馬可仕。菲律賓是個令人感傷的國度。在宿務的午夜,看到年輕的媽媽帶著四位小孩出門乞討食物;在東棉的早晨,看到鐵皮屋前站著一張張表情木然的臉。在卡卡煙機場,飛往馬尼拉的班機,可以誤點三個多小時。從馬尼拉飛汶萊,登機前才發現有五位金門訪問團成員的汶萊簽證在入境菲國時段,被大意的海關撕去了。

令人感傷的國家,也充滿著不安,慌張。

從馬尼拉飛向汶萊,有一番新風景。

面積五千七百七十平方公里,人口三十五萬的汶萊,是隋唐稱『渤尼』的古國,宋、元兩朝作為中國和東南亞的貿易集散地,十五世紀化身為回教王國,由蘇丹統治。1888年成了英屬殖民地,至1984年才宣佈獨立。

汶萊的建國,金門移民形成的一股經濟實力,也是重要推力。

1993年《TORBES》《資本家》雜誌進行世界華人富豪調查時,汶萊一地四人中,金門人就佔了三位,他們是美成集團的林德甫、泓景酒店的洪瑞泉、德源集團的王金紀。三人也都係烈嶼鄉人。出生烈嶼西口的林德甫,所經營的美成集團,事業涵蓋銀行、船務、建材、煙草、報業等,生前擁有「丕顯甲必丹」、「拿督」等名銜;王金紀是出生於烈嶼鄉西宅的汶萊國會議員,「甲必丹」王文邦之子,繼承父親的德源產業,旗下九家公司,包括持有五星級喜來登酒店、三星級汶萊酒店的大部分股權;洪瑞泉經營泓景酒店,亦擔任汶萊中華中學董事長。

汶萊鄉僑還有1958年八二三砲戰後才自烈嶼上林遷居汶萊的官方電台主持人、金永順貿易東主劉水照,丕顯甲必丹劉錦國,汶萊中華中學董事林國欽,來自榜林的汶萊斯市中華商會理事長許和傑等。

汶萊金門人雖多,但缺少以金門為名的同鄉會組織,其間的福建會館、中華商會、中華民國旅汶僑民協會、金浯江碼頭工友公司、騰雲殿等組織多係金門人所領導,最特別的是回教立國的汶萊,1918年,國王特別准金門人在首都斯里巴加灣市漳枝路蓋一座騰雲殿佛寺,1986年三度重修時,除舖砌義大利花崗石,還從烈嶼家鄉請來彩繪林天助(1910─2000)以中國戲劇小說古裝人物為藍本進行彩繪。

擔任馬來西亞《星洲日報》駐汶萊記者的洪登盛,他的父親於1925年自烈嶼來汶,做為第二代金門人,感於第一代金門鄉人逐漸凋零,原鄉情也隨之稀釋中,現在還來得及透過交流補強第二代的原鄉情感,否則再過十年,二十年,金門將是新一代汶萊人不存在的記憶了。

第三站:

新加坡——獅城的跫音

3月25日,東南亞訪問團搭乘汶萊航空抵達新加坡,裹著頭巾的美麗空姐令男士們驚豔不已。下飛機,過海關,「你們台灣選了個騙子總統!」擦身而過的華人旅客拋出的這一句,又叫大家錯愕不已。「請吃糖!」驗照的海關小姐微笑以對,指著櫃台上的一盤水果糖,再教人感到溫馨。

這裡是面積六百四十七平方公里,略大於金門(四倍),人口四百餘萬的新加坡,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國家。「新加坡共和國誕生了!」1965年8月9日,李光耀總理在宣佈這個訊息時,當眾痛哭失聲,當時的想法,新加坡毫無脫離馬來西亞邦聯尋求獨立的條件,「獨立」是一種遭人驅趕、充滿屈辱的心痛。

新加坡又在不確定的獨立陰影中,創造了新加坡奇蹟。

新加坡奇蹟,有十萬金門族的共同參與。清道光,鴉片戰爭,五口通商後,開啟的金門人四百年南洋的移民路。1876年,「金耀興號」船主陳泰和多位金門鄉人在新加坡建「浯江孚濟廟」(金門會館前身),以後金門鄉社四處林立,包括金門會館、浯江公會等大小鄉社,達三十五處之多。殷商如湖前人陳芳歲,後浦頭人黃安基等百餘人,更倡議、促成金門於1915年設立縣治。金門的僑匯來源,亦少不了新加坡這個富庶地;李金生在《金門歷史建築的故事》書中所介紹的十一棟洋樓,陳坑村的「陳景蘭洋樓」,後浦的「陳詩吟洋樓」、「許文言洋樓」,山外的「陳期宰洋樓」,都是新加坡僑商匯銀所建,陳景蘭還於1922年籌設金門輪船公司,穿行於金、廈。

當代新加坡金門籍企業中,有黃祖耀的大華銀行集團、林蔭華的東風集團、張允中的太平船務集團,以及方水金、洪天送、楊清芳等人的事業體。其中出生在英坑,幼年在後浦長大的黃祖耀八歲離鄉;出生於沙美的張允中十九歲離鄉,金門的土地記憶仍然存藏。

身兼金門會館主席的黃祖耀,3月26日在大華銀行集團總部接見了金門縣長李炷烽一行,透露了二個重要訊息,「我一定會回來」、「後浦南門有塊祖產可釋出來作公益用途」。八歲離鄉迄今未回金門的黃祖耀,其實在1982年間參加一項銀行會議時,就有返鄉祭祖的打算,但因被台灣當局列為「親中」人士,入境時,人與行李遭海關留置、查驗,對黃氏這位大銀行家情何以堪?台灣當局掌握的「情資」之一是黃氏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時,送了花籃至駐新加坡大使館「祝賀」。黃氏儘管保持風度在台灣開完會議,台灣當局亦在事後致歉,卻打消回金門的想法。知道這段「秘辛」的人不多,金門鄉親也始終無法摸透黃祖耀為什麼不回來的「情結」?另外一段罕為人知的故事,黃祖耀在金門的八年成長歲月是與外祖父許天乞,母親許玉秀共同生活的;金門賢聚村郊有一長寬各約三公尺的石板「路亭」建築,寫著「民國二十五年,許天乞建」,乃黃祖耀的父親黃慶昌自馬來西亞古晉匯銀助建,黃祖耀仍記得外祖父許天乞讓他騎在肩膀上,帶他到金門各村里四處遊玩的童年往事;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黃家在後浦南門的新建房樓已打好地基,為了「跑日本」,母親才帶著黃祖耀出洋與父親會合,從此影響了他一生的命運。黃氏的母親許玉秀活了九十一歲,1998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過世。

新加坡之旅,黃祖耀與李縣長的三十分鐘茶敘,時間雖短,歷史很長,「我一定會回來」的承諾中,他希望是走金、廈這道當年離鄉的水路返鄉。他說,最近一次廈門視察大華銀行廈門分行行程中,就萌生繞經金廈水路的心念。全球五百大銀行家黃祖耀,返鄉的腳步近了!

第四站:

馬來西亞——貓城的鄉音

清道光,古寧頭人李煌率先移民來土地面積三十二萬平方公里的馬來半島,南渡雪蘭莪吧生坡,操舟起家致富,又購得軍需品供應蘇丹,協助平定內亂,獲蘇丹潘頒贈勳章,使得金門移民在華夷雜處的社會能以禮相待,相安無事。

2004年3月26日,東南亞訪問團自新加坡驅車經邊境進入馬來西亞柔佛州峇株巴轄,已是午夜時分,距離李煌渡水而來的年代,超過一百八十年。

由於行程延誤了三個小時,聯繫中斷,一位身材壯碩,開著小發財車的鄉親仍不死心四處找金門同鄉的影子,最後在路上攔上六位出外找食物的訪問團成員,載到他開設的新香檳海鮮免費招待宵夜。他叫李財來,金沙山西人,已是第四代移民,他的店內藏了把返鄉祭祖帶回來的金門菜刀。

峇株巴轄,幾乎找不到第一代金門移民了。好客、透直的李財來身上,又讓人看到金門原鄉性格不變的烙印。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