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風南渡:為2006年世界金門日而寫 由譜書管窺鄉賢蔡獻臣家族的姻誼關係

發布日期:
作者: 蔡鳳雛。
點閱率:962
字型大小:

鄉賢蔡獻臣字體國,號虛台,別號直心居士,生於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係瓊林蔡氏新倉上二房十六世。明神宗萬曆十六年戊子(1588)與陽翟陳基虞、浦邊蔣孟育、青嶼張繼桂、浦邊趙維藩、林兜呂大楠及西園黃華秀、黃華瑞兄弟等七位鄉彥報捷鄉試(舉人),時稱『八鯉渡江』。翌年再與蔡懋賢、蔣孟育、陳基虞、黃華秀等四位同鄉榮登進士,譽為『五桂聯芳』。與父親為泉州科舉時代的卅三家『父子進士』之一。立有『兩世文宗』匾。族裔亦以『父子文宗』為燈號。祖父中舉,子甘光、學光、龢光授貢生,孫大壯登副榜,因立『祖孫父子兄弟叔姪登科』匾。榮耀滿門,羨煞鄉人。

在仕途上,初授刑部主事,後遷湖廣按察使,尋起浙江巡海道,改領提學道,天啟中召為南京光祿寺少卿,為魏璫所誣,削籍歸。教人以敦倫實踐為先,人稱『江南夫子』,卒於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壽七十九歲,賜祭葬,贈刑部右侍郎,入祀鄉賢。縣志人物列傳中稱其『清介亮直,忠愛懇切』,與蔡復一人稱『同安二蔡』。天啟中福建巡撫鄒維璉更以『學問純正』向皇帝奏請御賜里名為『瓊林』。著有清白堂稿、仕學潛學講義筆記等稿。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科舉時代,『士』的社會地位高,備受尊崇,而當時的社交活動,相當重視『門第』,婚配上流行『龍交龍,鳳交鳳』,也就是說,婚嫁講求門當戶對。由蔡獻臣一門五代及其姻親的婚配,不難窺其一斑。

曾祖父諱績,字宜勳,號安所,是一位鄉飲賓,後以孫貴,贈貴州左參政,曾祖母呂氏誥贈淑人,係西倉呂川之妹(另一位妹妹係大厝房十七世崇禎甲戌科進士蔡國光的高祖母,蔡國光家族由十七世至廿三世出有進士一、舉人二、貢生四,立有祖孫父子兄弟伯侄登科匾),呂川於明孝宗八年(1495)榮登舉人,是西倉呂氏領鄉薦的第一人,官浙江太平令,著有聲望,其父呂讓,亦以明經貢於廷,未授職而卒。兩家一直維持往來,至明思宗崇禎二年(1629),蔡獻臣為呂川之堂弟文學鄉賓呂東浯(誠源)撰墓誌銘。

祖父諱標,字宗德,號兼峰,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登辛卯科舉人,為瓊林蔡氏開科鄉試榜的第一人,官至廣西梧州府通判,後以子貴,贈貴州左參政,再以孫貴,加贈湖廣右參政,列地區宦績人物。為人寬大仁厚,不炫聲譽,倡立『仁、信、讓』家風,嘉靖廿五年(1546)歿於京,歸葬湖尾戴洋山。刑部侍郎洪朝選作墓誌銘,洪朝選(1516~1582)翔風里十三都坡人,嘉靖十八年(1539)舉人,萬曆十年(1582)被張居正陷害,死於福州獄中。

祖母洪氏,西洪人,係明憲宗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科貢生,官南京國子監助教,洪敏的孫女,西洪雖然是個小村落,然有明一代,文風科宦頗盛,明太祖洪武間有洪三友者,以明經行修舉任武昌府通判,遷北平理問,嘉靖時有洪受入貢乙丑科(1567),歷國子監助教,夔州通判,另洪興周、洪古樸亦以詩名,列地區文苑人物。該村因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之美稱。

庶祖母楊氏(1527~1584),年十八歸祖父,「即侍王父,頗通小學勸世諸文,事呂、洪二淑人,並曲得其歡,嘗舉不育也,年廿四,王父訃自京師,號痛欲殉者數矣,王母所以慰藉百端,乃強起,佐佶倨,相依兵火間,如母子然,王母歿,而楊操家甚肅,終身茹荼衣枲不厭,凡吾家所以勿替前烈,而獻臣父子獲有今日者,楊有力焉。」(註一),萬曆十二年(1584)卒,得年五十八歲。蔡獻臣前後二次呈疏乞賜旌表,第一次未及上於朝,第二次於萬曆卅二年(1604)以「夫婦之節,猶臣之忠也,忠無間于崇卑,節何分于嫡庶。」(註二)力爭,終於獲准,開例為滕妾旌表,於萬曆卅八年(1610),由泉州同知張仲孝、同安知縣李開春在鋪前街立節孝坊,鐫刻『貞節』。蔡獻臣並於諱日作詩:

十五承巾櫛,艱辛半百年,孤貞明皦日,完節報重泉;旌表絲綸重,坊題里巷傳,吾生恩育意,臨諱獨潸然。對庶祖母貞節楊氏之悼念與孝思,溢於字行間。

 父諱貴易(1538~1597),字爾通,號肖兼,嘉靖四十三年(1564)領鄉薦,四年後,即隆慶二年登進士,初授江都令,終浙江按察使,一生「恬退寡援,挺立獨行,所至有感惠,尤作養人才,居官建立,去後人尊守之,居家不畜滕妾,不溷官府,敦宗族、和鄉里,訓後進以惜福做人為先。易簣之日,囊橐蕭然」(註三),卒後入祀鄉賢。御史蘇濬書其堂曰『清白』。原配葉氏,年僅十九即逝,累贈淑人,次配黃氏,即獻臣之母親,累封淑人,太淑人,她是汶水黃氏福山房六世黃江的孫女。黃江(1489~1563),字源深,號梧圃,為人平直,事親孝,待二弟友,於嘉靖卅年得辛亥科(1551)貢生,初授廣東增城訓導,後擢樂會教諭,於嘉靖癸亥年(1563)因病辭職返鄉,當時獻臣僅出生彌月,由母攜之歸寧。

外祖父黃國樞、母舅日望、舅母陳氏為斗門學考派教諭陳倫(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貢生)的孫女;外叔祖黃國柱、堂舅日輝、日益,日輝娶金門城成家,是有明中末葉武職炫赫世家,嘉靖時有成繼頗,萬曆朝成繼頗之子成康侯由惠安舍人中式武舉,康侯子成鵬、成龍相繼任職,祖孫三代四人,皆膺任金門千戶所副千戶,蔡、黃締緣,黃、成結親,文武聯婚。

蔡獻臣的姑母適同安南亭王三錫,以子貴,封雲南右參議,南亭王氏同安名族,姻翁王愧予以明經封南京主事,表兄王道顯(瞻明)、王道照。王道顯是萬曆十一年(1583)癸巳科進士,官至蘇松兵備湖廣按察使,表侄鳴衡於萬曆間自路嶺移居金門何厝,族裔蕃衍成一甲頭,稱曰『王厝』,其裔再分衍西浯、耍頭(尚義)等地,三表侄敏沖(1578~98)曾約婚獻臣之女,惜未字而殤,獻臣於〈輓王鳴環表姪詩〉之序中言其:「生負才駿,一日千里,余器之甚」。二表兄王道照娶陳榮祖的女兒,陳榮祖是陳健(嘉靖五年丙戌科進士,輪北衍派陳氏開基祖,係浯陽陳氏信房之分支)的孫,家世顯赫。他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舉人,與獻臣之父同榜,官永安令。年友之女,嫁作甥婦,情誼加深。蔡、王、陳三名門聯結成姻親。陳榮祖的外祖父是黃偉,也就是說,黃偉與陳健是親家,黃偉的外曾孫女嫁作蔡宗德的外孫媳,蔡黃兩家,因而也沾姻誼。

黃偉(1488~1538)係汶水黃氏華房五世,明武帝正德九年,甲戌科進士,授南刑部主事,據縣志人物列傳中稱:「治獄情法即得,則執不可奪,以清慎明恕著稱。」後任南京松江知府,卒後入祀鄉賢,譽為「品德完人」。墓在後水頭村左後方的斗門溪畔,穴名「烏鴉落田」為金門地區保持良好的明墓,列古蹟妥加保護,逝世百年後,即崇禎十年(1637)年,其曾孫夢魁將其奏疏、遺文輯成《海眼存集》請蔡獻臣作序。

表姊嫁於陳基虞(1565~1643),陳基虞字志華,號賓門,也屬浯陽陳氏信房,與獻臣係同科進士,官至廣東都指揮使,年兄弟結成表姊夫,後再聯婚成親家。陳基虞的外曾祖父係珠浦許氏長房十世許贄(湖廣城步知縣),與獻臣的祖父同是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舉人。

姑母對外家之親情,由獻臣《祭吾端懿王恭人文》中可見其梗概:「………吾祖別駕公之子五人,而愛吾姑特甚,吾父於同胞素篤友于,而愛女兄特甚,吾姑於外家妯娌之情不薄,而愛吾母黃太淑人特甚,吾姑視兄弟之子猶子也,而愛不肖臣特甚,則姑之歿,宜吾母子之悲,悼不自禁,而涕悢悢盈把也。」而兩家之姻誼在獻臣的〈祭封少參王師齋丈翁文〉及〈寄祭王瞻明廉憲表兄文〉兩文中,言之甚明:「:::吾兩家蓋相待而大云,自先姑之歸于公也,篤生當世兄為明御史,名藩臬,而公之家益大,吾先子之背王父也,纔角丱耳,孰為之矯輕警惰,則實嚴事公,而獻臣自遊泮以迄于服官,亦荷公之教不淺,兩世克有成者,公力也,」。「………吾父自浯家于邑姑丈焉依,郎舅姊弟相愛也,予父與兄舅甥相愛也,及與予內外兄弟之相愛也。」

陳基虞復與青嶼張繼桂聯婚,女嫁予三男庠生喬楠,繼桂、基虞、獻臣三人同為萬曆戊子『八鯉渡江』之鄉彥,年友結成姻親,傳為美談。張繼桂再於萬曆廿三年(1595)與蔡復一同榜進士,歷官華亭松陽令,卒于官,祀名宦。其父張鳳徵(1535~1565)為嘉靖乙丑(1565)科進士,觀政御史台,未幾卒,時繼桂方三歲。張家亦為『父子進士』。鳳徵之母王氏,也出自名門閨秀,是大嶝王佐之女,王佐於嘉靖元年得壬午(1522)科舉人,初知睢州,擢高州同知,南戶部員外郎中、祀之名宦。(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