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歌,唱不完 世界金門日──東南亞行腳
活躍於香港文壇的黃東濤,筆名東瑞,祖籍金門後浦,是印尼黃東平的堂弟。黃東濤1945年出生於印尼三馬林達,1960年代到中國,1969年畢業於泉州華僑大學中文系,1972年移居香港,與夫人蔡瑞芬經營香港穫益出版公司,並擔任香港作家協會秘書長,著有《旅情》等一百零八種著作,是海內外金門作家著作量最豐者。黃東濤遲至2004年四月才首度回到金門祖家探親,隨後,二度返鄉出席世界金門日,他感慨寫下「被歷史選擇成為金門的子孫,可能種種原因令我們無法還鄉一睹故鄉真面目」;他也感動於「世界金門日」大會上,李炷烽縣長親自為黃東平推輪椅與台下千餘來自世界各地的金門子孫見面,掌聲久久不絕,在〈小小金門,大大文化〉文中寫道:「此刻,不管他(李縣長)政治立場如何,他重視作家,把文學置於一個非常崇高的地位,在香港,是很難想像的吧!」
香港利有實業董事長盧文韻,1951年生於宜蘭,母親蔣種因到金門中學教書的因緣,她九歲到十六歲的少年歲月是在金門度過的,對待金門有一份深情;東南亞訪問團到香港時與金門同鄉相見歡;被視為「不是金門人的金門人」,她對「金門人」的註解是「愛與認同,就是金門人」。
香港真是一個特別的城市,也是特殊的金門族群生態圈,各式各色的金門人在此浪遊、生根,在追趕忙碌的工商節奏中,原鄉如箏,但他們仍未放棄金門的情感。
第七站:
日本──尋找山后王氏家族
「……在我腦海縈繞不去的,是想回金門島去拜訪……。」我的希望是今後有朝一日能帶著祖母陳善良的骨灰回到金門島,與祖父王敬祥合葬在一起。而且能去拜訪一下山后的海珠堂……。」1990年三月,王柏林寫下〈金門山后鄉王家三代記:一個移民神戶華僑家族的傳記〉,透露了他還鄉的心願。
2004年8月23日,「金門縣議會暨金門縣政府日本國交流訪問團」在議員張光海,副縣長楊忠全領軍,一行十六人,自台北飛東京,自東京乘新幹線抵大阪,再自京都乘車至神戶,8月25日在神戶中山紀念館見到了王柏林,並贈送一冊由金門宗族文化研究協會提供的《金門山后王氏族譜》。
從東南亞到東北亞,從南洋到東瀛,這是一段漫長的拜訪同鄉旅途。
介太平洋與日本海之間的日本,土地面積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三十七平方公里,人口一億二千餘萬。
金門人在日本,始於清道光年間,新頭社人陳發興已在長崎建造的八閩會館及漳泉永久會館;八閩會館改制為福建館後,陳發興長子陳世旺當首任主席,陳家之陳世科亦任神戶商務總會董事主席。清末民初,山后人王國珍任神戶閩粵會館總理及商會總理,王重山及英坑人黃進勝先後任福建理事長,古崗人董運籌及英坑人黃信堅分別任福建公所秘書及董事,山后人王奕金任神戶華僑公會董事。
山后王家又是日本華僑社會中最活躍的一支。日本明治年間,王明玉和王敬祥在孫中山逃亡日本時,將所經營的復興公司作為旅日革命之士的「聯絡站」,孫中山曾躲入復興公司堆積如山的煤炭堆中,逃過清廷在日本勢力的搜捕。王敬祥獲孫中山委任中華革命黨神戶大阪之部長,致山后王家在日本名聲大噪,王敬祥亦出資福建晉江至安海公路,又在金門山后家鄉建十八棟大厝供族親居住。
王家在日本的產業,由第四代王柏林掌理。現年七十六歲的王柏林曾在神戶下山手路經營一家損害保險代理店,擔任過中華同文學校副理事長,目前是日本孫中山紀念館副館長,神戶華僑博物館館長。
日本的金門族約有二千餘人,多係集中於神戶的清末移民。1945年出生於金沙沙美的黃安石,1972年留學日本,取得埼玉縣川市野町齒科醫學院院長。日本名字「星原安石」的黃安石,1995年金門建縣八十週年時,在父親黃哲仁的召集下,一家八個兄弟姐妹相偕返鄉祭祖,並整修重建毀於八二三砲戰的沙美仁愛街三十六號舊居。
金門組成的日本國交流訪問團,是在日本眾議院議員福井照邀請下,赴日本大阪推廣金門高粱酒,推動興建和平大橋;訪問團亦走訪了神戶的金門鄉僑。8月25日又自大阪乘郵輪至九州,8月26日抵福岡,8月27日至長崎縣平戶市,一路尋訪與金門關係密切的鄭成功留在平戶的兒誕石,故居手植椎木,及後世所立延平郡王頌德碑、鄭成功讚歌碑、鄭成功廟,訪問團亦由金門民政局的陳金增在鄭成功廟前頌讚一篇文情並茂〈祭明國姓爺延平郡王文〉:「……今金門縣府會參訪團遠渡重洋,致祭意義非凡,祈王在天之靈,當以平戶、南安、金門、台南四地為歷史連結,締造中華民國與日本國建立長期友好合作基礎,共創雙贏利基,成萬民蒼生,國家社稷之福祉。伏維 尚饗。」
在遙遠的鄭成功出生地日本平戶頌讀祭文聲中,也為「建縣九十週年慶──世界金門日」到來的南洋,東亞行腳,「離島、離鄉、不離心」,劃下動人的休止符。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