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風南渡:為2006年世界金門日而寫蔡獻臣〈論彭湖戍兵不可撤〉背景淺析
彭湖即澎湖,地處台灣海峽中,居交通要衝,與金門互為犄角,自古為東南海防要地,也是經略台灣的基地及海峽兩岸往來的中繼站。
政府設防澎湖,始於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時設巡檢司,明初沿襲之,至明洪武二十年(1387),基於防倭需要,採行堅壁清野策略,將島民悉遷泉、漳,以絕倭寇供需,乃裁撤之。至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蔡獻臣誕生),因倭害風起,遂復建置,歸泉南游擊統轄,為便於經略,明神宗於萬曆二十年(1592)移南路參將駐防鷺門,居中調度,轄銅山、浯嶼二寨,浯銅、澎湖二游。萬曆二十五年(1592),增設澎湖游擊,萬曆三十年(1602),倭寇侵擾台灣西南延海一帶,浯嶼把總沈有容受命率領兵艦進剿,將之掃平。
同年,荷蘭(紅毛夷)在印尼巴達維亞(雅加達)成立東印度公司後,積極東來,想與中國通商互市。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首度開抵澎湖,時值春汛結束,島無戍兵,輕易登陸築屋。年底政府再派浯銅把總沈有容領兵抵澎,諭退之。至萬曆四十六年(1617)倭犯澎,為加強防備,將游兵戍守制改為長期駐守制,並設衝鋒游擊,嚴密監視。
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荷蘭攻取澳門失利,因而轉進,再度入澎,在風櫃建築城堡作為基地,出兵船常出沒浯嶼、東碇(註)等地騷擾,要求互市未果。翌年冬,登陸料羅,時浯銅把總丁贊出汛戰死,人心惶惶。是年,蔡獻臣特別告假返里省親。天啟四年(1624),巡撫南居益率兵進剿澎湖,收復失地。這次的勝利,係擅用謀略,以巧取勝,為此,蔡獻臣賦詩多首,紀贈南撫台,如:
怪底夷舟何處歸,海天萬里凈煙霏。
間非表餌深於間,威以甲兵不用威。
開府勳猷繩大祖,將軍籌略振前徽。
共傳常武中興烈,此日清朝露布飛。
又
鎮海澎湖一鏡通,屯兵向逼是心攻。
不緣開府紓雄略,安得墮城靡望風。
經歲漁人仍集網,歸船賈舶坐乘空。
更聞善後綢繆密,萬里和蘭(註)永不訌。
荷雖敗走澎湖,卻轉而東進佔領統治台灣達三十八年之久(1624~1662),對打開中國大陸貿易口岸之野心,絲毫未歛。加以由天啟末年至明思宗崇禎初,盜匪縱橫海上,目睹此亂象,蔡獻臣喟然賦〈海上賊嘆〉詩一首,以舒情懷:
群盜縱橫甚,舳艫四百強。
銅山恣出入,南澳更猖狂。
巡憲揚兵駐,將軍料敵長。
願言圖制勝,招撫勿為常。
基於此,獻臣洞燭機先,因有天啟六年(1626)〈浯洲建料羅城及二銃城〉之議。
崇禎五年(1632)由蔡獻臣的〈壬申夏海警〉詩中可知當時沿海滋擾受害之景況:
海上何多盜,游移一月餘。
官兵皆縮手,村塢半空廬。
稻復無遺種,人寧敢定居。
掃清憑二鄭,消息未應徐。
關於整體台海防務之經略,翌年,即一六三三年,蔡獻臣再度提出〈論彭湖戍兵不可撤〉之卓見。是年七月,荷人又犯料羅,政府與鄭芝龍聯手與之決戰料羅灣海上,大敗之。其後,又於湄州海面大勝,至此,整個台海情勢為我掌控,而荷人之野心亦隨之而泯。
註:
浯嶼:現屬漳州市轄區,龍海市管轄,位於本縣三膽島之南,面積約為大、二膽之和,與大、二膽互為犄角,地控廈門港之出入口,明洪受在〈浯嶼水寨移設料羅議〉中指出,「泉之沿邊,既有永寧衛金門諸所,又有浯嶼之地,特設水寨,選指揮之勇略者一員,以為把總。………地突起海中,為同安、漳州交會要地,而隔峙於烈嶼、大小擔之間,最稱衝險,賊自東南外洋來者,此可以捍其入,自海滄、月港而中起者,此可遏其出」。
東碇:位金門城南方海上,是本縣極南之地,面積約一點六頃,與北碇(位復國墩外海,本縣極東之地,面積約八公頃)兩島上各建有燈塔一座,據縣志土地志中稱:「清中葉後,英人代辦我國海關時建,用以指引海舶夜航之燈塔」。
和蘭:「萬里和蘭永不訌」句中,和蘭即荷蘭。
參考書目:
《廈門與台灣叢書—聯動互補》張侃著、《清白堂稿》、《金門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