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匆匆金門行
前年六月,我隨呂塘戲校到古地城隍廟演出,戴雨瀏覽過烈嶼的四維坑道和金城南門的莒光樓。去年七月十一日,隨著同安顏氏旅遊謁祖團,又踏上了金門祖地的樂土。
我國明清時期,由於倭犯、遷界等社會動盪,金門與同安家族互遷頻繁,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宗族文化。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同安、翔安、集美境內有七十多個自然村的先民來自金門;又由於謀生、婚姻等緣故,金門有四十多個鄉村姓氏的始祖來自同安(包括現在的翔安、集美等地)。因此,宗族文化交流是今後金門觀光業的一大熱點。這次同安由五顯鎮後塘、垵爐、軍村、後壩組成的赴金門旅遊謁祖團有五十三人,除我外,都是五十多年來首次回金門賢聚謁祖的宗親。宗親加鄉親,相見格外親,金門顏氏宗親會理事長顏章團、宗賢顏達仁、宗老顏西林等親自到碼頭接團。顏忠誠宗彥是下午我拜訪他時才獲此信息,晚上他特地抽身趕到葡京餐廳與同安宗親會面。宴席間,「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於暢敘幽情」(王羲之),這種場面,非三言兩語可以表述。
我不是團長,但一下碼頭,馬上接受金門電視台、金門日報記者的採訪。感慨的話不說,我祇提出一個設想:二○○八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恰好是入閩顏氏三世祖必和公自永春達埔開科浯江顏厝(今賢聚)一千年和浯江顏氏十二世德泰、同元分支同安六百年的紀念年,如果在金門、同安舉辦紀念活動,勢必促進兩地宗親的互動,對於連結澎湖、臺灣(「開臺王」顏思齊也是入閩顏氏始祖顏洎的裔孫)宗親情誼也有深遠的意義。祇要兩門宗親達成共識,形成合力,這種活動不愁辦不成。
中午在尚義用餐又辦妥相關手續後,黃振良先生載我到長春書店拜訪金門高產作家陳長慶和《金門日報》總編林怡種。陳長慶先生原來是坐在書堆裡,一邊賣書,一邊敲電腦,「敲」出一本又一本新作。金門作家辛勤筆耕的精神實在令人感佩。黃振良先生下午要趕往廈門參加閩南語歌曲比賽評委會,他把我送到金門縣文化局,也藉此參觀了金門的文化陣地和設施。下午就在李錫隆局長、楊清國理事長、陳延宗先生陪同下拜會李炷烽縣長。辛亥革命以前的縣長叫「知縣」,望文生義,大概是「知道本縣情況」的意思。現在的縣長,不但要掌握本縣縣情,還要熟悉週邊信息,也要瞭解世界動態,更不用說處理每天的大小事務了。儘管繁忙,李縣長還是擠出時間與我會面,並當面把金門縣政府顧問聘書頒發給我。說來有愧,我對金門並沒有什麼貢獻,有一點可以自我安慰的是,我是三十年前就搜集、整理、宣傳金門文化的島外鄉親,或者是由此霑光,那也就愧領了。我稱李炷烽是「文化縣長」,因為在他任上,有聲有色的「金門文化」甚至感染了許多國際友人。交談之間,李縣長知道文化局要出版《先賢行跡採風》(包括金門先賢在今廈門、同安、翔安的行跡)一書,知道楊清國、陳延宗明天要到馬來西亞搜集華僑史料,還建議他們可以從廈門機場直接飛往吉隆坡。同時也徵求了我對金門修建孔廟的看法,回同安後我即刻寫了一篇《金門應建孔子廟》文章回應,此是後話。從這些細節中,可以看出他對地方文化建設的用心。這位民選縣長在為蔡主賓先生撰著《蔡廷蘭傳》一書所寫序言引陳立夫先生話說:「要毀滅一個民族,必須先毀滅他的文化;而毀滅文化,必須先從歷史毀起。」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名片。金門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保留著豐富完美的閩南文化。因此,搶救、維護、利用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是上對祖宗、下為子孫負責的行為,是千秋無量功德。凡是做好這些善事的官員,都應該在地方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
當晚在「就是十樓」茶室,金門縣寫作協會楊清國理事長邀請一些新老朋友相聚。有董群廉(縣府秘書)、溫仕忠、洪明燦、陳延宗、葉鈞培、陳秀竹、李瓊芳、縣議會主任秘書張忠民及許雲英伉儷、教育局社教課長許能麗及其先生陳樹漢、顏炳洳、郭哲銘、陳榮昌等十多人,借用《蘭亭集序》一句話叫「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大家有此機會聚敘,自然是「相見歡」。因是文化人集會,話題離不開「文化」。許雲英、李瓊芳、陳秀竹、陳樹漢回想去年八月隨楊清國理事長到同安開展閱讀拙著《金同集》讀書活動期間,到小盈嶺考察復一墓那種鑽灌木、採龍眼的情節,大家都還記憶猶新,毫無悔意。在座的都是文化精英,而且老、中、青兼備。溫仕忠、楊清國是金門老文化人,顏炳洳、郭哲銘、陳榮昌則是可畏的後生,他們的辛勤耕耘都給金門文化園地增添了累累碩果。他們當場送我十多本內容豐富,裝幀精美的力作,陳榮昌還特地把他的新著送到我的住宿。金門人才濟濟,大概是文化氛圍濃厚,連從事體育工作三十多年的楊媽輝先生,退休後也改換跑道寫詩,成了一位聞名的晚霞詩人。金門每年都有許多新書問世,據說這些書都到台灣印刷。我向李錫隆局長建議是否可以到廈門印製。到廈門印書路途近,成本低,質量、時間同樣可以保證。我沒有全面看過金門出版書籍的目錄,好像研究「易經」的書不多。歷史上金門先賢如邱葵、洪受、張應星、許獬、蔡獻臣、陳榮選等人都有研究易經的專著。明代大嶝田墘鄭撞遲外甥林希元還是研究「易經」的「一代宗師」,其保存在同安圖書館的《易經存疑》是國內的孤本。當今廈門大學哲學系主任、國際易學聯合中心專家委員詹石窗博士是同安蓮花人,有志者可以和他開展學術交流,共同弘揚金門的易學文化。
當晚聚會的話題廣泛,從金門的閩南文化談到兩岸的學術交流,從雙鹿馬蹄酥說到聖祖貢糖。最後大家為我明天僅有半天時間的活動安排費了不少心思。有的建議去走太武山古道,有的說去參觀蔡顯國的影展,這些地方我都想去,可惜分身乏術。我知道金門的名勝古蹟很多,能盡量多看幾處最好,即使浮光掠影也總有個印像,大家對此也都十分理解。
第二天早晨六點多鐘,葉鈞培先生騎著摩托帶我出門。首站要去看「同安渡」,車子「塞頭」,祇好折回。沿路參觀了湖下、北山幾處文物古蹟,八點鐘趕回飯店,在楊清國、陳延宗先生的陪同下,隨著文化局的車子開始半日遊。從馬山觀測站到復國墩,最後到翟山坑道,金門啞鈴狀的四個角落算是跑過。其間還到多年國小拜會校長、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會理事長黃奕展。黃校長馬上撥通新墟金柄黃文炤理學研究會理事長黃奕管的電話,我在兩地黃氏宗親中間當了一回真正的顧問(鄙人忝為黃文炤理學研究會顧問),感到十分有趣,中午一行人還受到黃校長的盛情招待。
半天時間自是短促,但有許多東西還是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譬如,楊華故居背塞上的「番人頂柱」,這和集美陳嘉庚「戴斗笠穿西裝」的建築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中國人揚眉吐氣的裝飾。李光顯「振威第」厝後「泰山石敢當」石刻,據說是金門最高的辟邪物,但石刻底下方形碑座我是首次看到。陳禎墓前的石馬,與他兒子陳健墓(在同安後蕭)的石馬相比較,顯得矮短肥胖。被譽為「閩台第一坊」的邱良功母節孝坊,目前廈門地區祇有同安後爐街高育茂妻洪氏貞壽坊可與之媲美,但就整體保存的完整和裝飾的精緻而言,還是邱良功母節孝坊略勝一籌,祇是高育茂妻洪氏貞壽坊的建築時間比她早二十一年。翟山坑道作為那個時代的產物,顯示了人民群眾鬼斧神工,人定勝天的魅力,是一處遊客必到的觀光景點。古代的飲用水井,井欄多數是圓形、六角或八角形,但水頭酉堂護龍天井內的水井,它的井欄用磨光的花崗石條榫接,顯得非常精巧。許多清代民居外牆上等「人字砌」、「聖旨砌」以及凹壽內對向堵的磚雕,都保存非常完整。一些新修宮廟屋脊兩端都建有高過燕尾的防火牆,有說這是防止「衝脊」傷壞鄰居(村)風水的建築,體現了「和為貴」的社會公德。如果有時間用心考察,肯定還會發現許多古建築,它們雖然同屬閩南文化體系,但仍會有許多獨具金門特色的東西。祇是像大陸文化大革命時期農村電影「跑片」那樣,匆匆跑過,所見有限,理解也就十分淺薄。
凡是到過金門的觀光客,不問年齡大小,不管學歷高低,都會異口同聲讚道:「金門人真熱情,金門環境優美。而對金門蘊藏的歷史文化內涵,倒是需要細心品味,那就不是「二日遊」可以滿足的了。
丙戌年大暑日 於三秀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