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胡伯公甘棠遺愛金門人有口皆碑

發布日期:
作者: 楊世英。
點閱率:609
字型大小:

拜讀民國九十六年一月十日「金門日報」辛白先生大作《回憶金門往事》,筆者不揣淺陋補充如下:

自民國卅八年十月廿五日「古寧頭大捷」後,第十二兵團改為金門防衛軍、胡璉將軍、就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掌理金門軍政。

正如辛白先生所言,「因為金門年輕力壯的男士、絕大多數都去了廈門、福州、或南洋地區謀生,再將錢攜帶或匯寄金門養家活口,但中共竊據大陸後,交通中斷、變成有家歸不得,經濟來源亦因此中斷,僅賴老弱婦孺,以有限的勞力,種植番薯、花生,幾乎大部份居民,都是以番薯乾煮稀飯,以煮後曬乾的花生,以及海水退潮時,在海邊撈撿些小魚蝦佐餐………」。

胡璉將軍有鑒及此,乃要求各部隊以奉養自己的親人長輩的心情,照顧駐地附近孤苦無依的老人家,繼而飭令所屬,以軍中白米交換民眾地瓜,使金門全體民眾都能吃到白米飯,其後試種高粱成功,乃發動民眾種植高粱,並成立酒廠,規定一斤高粱換一斤糙米,這可說是全世界最貴的高粱,於此一來民眾種高粱的意願提升,生產的高粱也隨之增多,民眾生活由貧困而進入足食豐衣啦!而金門生產的高粱酒之質量也與日俱增,於今「金酒」已名聞遐邇廣受歡迎。據報導:民國九十五年「金酒」營業收入已逾新台幣百億圓,為金門地區主要的財源。

建校興學培育人才,辛白先生又說:「各村除原有教員外,由各村附近駐軍選派優秀軍官兼任村指導員,協助地方推展兒童教育」。據筆者所知,當時由金門當地人士擔任教員者少之又少,如楊奕燈、洪金竹、洪塗南、葉開榜等,都是漳泉人士,那時筆者亦擔任過內洋小學(校長葉開榜)的義務教員。

民國四十年胡璉將軍為提升教育水準,特將設備、教師均不足的兩所私立中學(金沙、金城),合併為「金門中學」,並向行政院爭取到經費,環繞「中正堂」建十二間教室,首任校長傅亢先生、教務主任陳楷、訓導主任鄔映雪、高中部主任唐思忠、皆來自軍中,我怒潮校友康天元、范策英、蕭邦治、郭冷塵、朱先淦多人,亦在金門中學擔任教師,而簡榮和、林金龍兩位,則在金門小學服務數十年直到屆限退休,為金門早期教育竭盡心力。

民國四十六年伯公晉升陸軍二級上將,回任金門防衛司令官,提出一村一校的理想,由各守備區用構工剩餘材料構建學校,於是「開瑄」、「安瀾」、「多年」。「柏村」次第完成,其後因爆發「八二三砲戰」而停工。

至於辛白先生提到「十萬幹部百萬兵、士兵幹部化、幹部超級化」。那是十八師師長尹俊(民國五十四年三月至五十八年元月任金門防衛部司令官)五十二團團長孫竹筠上校「古寧頭大捷」有功人員,他於金門防衛部會報中提出建議:「人人有希望,個個肯上進」。為胡璉將軍所採納,並訂定計畫付之執行,規定各師舉辦預備幹部訓練班,召訓該師績優士兵,培訓其具有士官之才能,各軍辦初級幹部訓練班,召訓各該軍績優士官,培訓其具有尉級軍官之才能,金門防衛部辦校級幹部訓練班,召訓防區績優尉級軍官,培訓其具有校級幹部之才能。至於營長以上幹部,金防部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會報,研讀 國父遺教, 蔣公訓詞、孫子兵法、匪情報導、國際現時、以往剿匪、戡亂各戰役之得失、匪情報導等。

此外金防部並編纂「戰友讀本」乙種,由「正氣中華報社」(金門日報社前身)承印,發官兵人手一冊,用寶藍色布質作封底面,寬十二公分,高二十公分,可放在軍服口袋裡,以便於操課暇餘時取出復習閱讀,於是各營區碉堡,崗哨,不時傳出一片朗朗的書聲。那時軍中非但上進心強烈,士氣亦極旺盛。

有道是:「不遭人忌是庸材」。當年胡璉將軍提出「十萬幹部百萬兵」,旨在告知所屬「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希望全體官兵「力爭上游,開創光明前途」;詎料,竟有人在雞蛋裡挑骨頭,誣指胡某人此舉,逾越 蔣公抗日期間所昭示:「十萬青年十萬兵」,抨擊野心太大,造成不必要的困惑。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於今胡璉將軍逝世即屆卅週年,事實證明胡伯公的確是位忠於黨國、忠於領袖、愛護百姓、愛護金門,功勛彪炳的將領,贏得金門暨全國軍民一致的肯定、稱讚與崇敬。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