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教育史述
斯時,睿友先生已作古多年,然睿友學校仍巍峨壯麗,政府尚無力普設小學,唯派大陸籍陳成龍先生一員,前來碧山任教,三餐尚賴陳智景(1905~1950)先生供應,然唯二個月學期結束離開,之後由山西李賢虎及后水頭黃應帆等老師前來任教,然當時碧山與鄰村學童有幾十名,分有數班級,只有一位教師,看顧尚且不暇,安得有好教育。里人恐誤子侄學業,經集議由本人執筆,致公函與南洋熱心鄉僑陳智從、陳能顯、陳允妙等前輩向僑埠鄉僑募捐,自辦私立小學,仍央集美學校陳村牧先生介紹,聘安溪才俊李澤土先生任校長,李係本族系東溪村陳智恆之女婿,妻陳素娟及後浦許績松先生等任教員,待遇優厚。然因當時金融貶值至鉅,為顧慮教職員之損失,每月薪水採用美金發給,倍於公立學校,為時雖暫,惟成績斐然,蜚聲全島。惜因大陸戰局急轉,李校長與妻誠恐交通斷絕,逼於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初遄返大陸。許績松老師返後浦,學政暫由本鄉教員陳文聚、文和(1928~)昆仲維持,旋遇古寧頭戰役,校舍為青年軍遷作營房,學校被迫停課,迄四十年秩序初定,時政府設立碧山小學,仍借用睿友學校校舍上課。
當時徐井田任碧山小學校長,師資優異,教學認真,學生受惠良多,里人景仰。據徐井田所稱:其本名林宗潮,係東山島人,鄉居後林望族,原就讀於集美學校,高中畢業之後,在東山曾任鎮長、區長等職。當東山國軍撤退時,因徐井田少尉排長死亡,林宗潮利用徐井田之符號,帶其長子林華山隨國軍來金,而用徐井田之名及其官階。林華山亦得享有國軍子弟之惠得到栽培,進入金門中學就讀,膳宿諸雜費之待遇,高中畢業轉軍官學校至上校退役。
徐井田於民國四十年初任碧山小學校長,時政府經濟困難,各村小學因學生數少,只准許辦至四年級,其餘五年、六年須至沙美「金沙小學」就讀,時交通不便,學童來回跋涉艱辛,中餐亦有問題等等。里人惟恐耽誤子侄前途,再舉由本人執筆,致公函與南洋陳智從、陳能顯、陳允妙等資助,並冀望發動僑親熱烈捐獻,俾得辦至小學畢業,經蒙允許匡助,乃鄉里之福,得以培植人才。既有經費又因教員不足,於是由校長及校董出面,洽調駐軍請派軍官蒞校擔任助教,每月發予津貼費以玆鼓勵,但主科則由徐校長親自擔任。
當時金門很多村莊小學同此情況,須賴華僑資助配合,畢業時又須參加全縣會考,民國四十四年陳榮華全縣會考列第三名,斯時須經錄取始得進入金門中學初中部就讀,非現之教育制也。徐校長於四十五年調任示範中心國小校長,即現中正國小,碧山國小遺缺改派陳文聚接任。
回憶徐校長於四十二年間,曾向余口述一對聯:上聯罵老師,下聯罵校董。
一鄉二里三先生讀了四書五經六藝來教七童八九子十分可惡
十邑九家八中主捐出七分六釐五毫尚且四心三兩意一等卑鄙
徐校長約於民國七十五年間,向戶政事務所申請恢復林姓,認祖歸宗。民國七十八年謝世,享壽七十六歲。出殯時,有碧山里人及其學生數十人前往其靈前致祭,以表哀悼懷念,向其德澤表達敬意。
碧山、山後、三山等三村公所於民國四十七年七月一日合併,取名為三山村公所,派原任山後村村長王壽宣擔任村長,王壽宣任至八二三炮戰停火時疏遷台灣止。
碧山小學校長陳文聚與教員施鴻音、孫汝昌等三家全戶,於民國四十七年十月十日及次日疏遷台灣。
然碧山與山後、三山諸國校,在砲戰期間各校仍舊存在。至四十八年二月始合併命名三山國校,派黃聖堅為校長,仍借用睿友學校校舍上課。
‧安基建校培教育 瀾造達成養人才
民國四十七年政府興建安瀾學校,旨在合併三山及光前國小學童就讀,建時適逢發生八二三炮戰,未克如期建竣而耽延。當時縣府曾派林崇承為安瀾國校首任校長,只是掛名,而無實際,亦非籌備之校長,從未聞有到職視事,及離職之事記。縣府第二次又派光前國小校長葉魁榜為安瀾國校校長,但無到職仍留任光前為校長。直到安瀾建竣後,軍方留作倉庫,儲放木料水泥鋼筋軍事諸建築用材,三十二師某團曾派上士陳劍峰駐守看管,至五十一年才歸還。同年,金門縣政府命令,正式將三山國校與光前國校併入安瀾國校。調派三山國校校長黃聖堅任安瀾國校校長,原光前國校校長葉魁榜同時派任為多年國校校長。
睿友學校隨後借供三山村辦公處使用,懸掛有「金門縣金沙鎮三山村辦公處」及「金門民防總隊金沙大隊三山中隊部」等木牌。當時每月有召開村民大會一次,上級黨政軍都有派員列席宣導政令,至民國五十三年,金門縣政府派呂英浦任民政科科長,之後亦時有親臨列席村民大會,已有一段時間。嗣後有次蒞村視察,突然口諭:飭副村長要派民防水泥匠,需將睿友學校校名敲掉,再以水泥重刷描寫「金門縣金沙鎮三山村辦公處」並限三日內完成。呂科長以此無理作法,逼使副村長無力應付難以處理,特至吾舍徵詢余有何意見及看法。
余告之,村辦公處乃向睿友學校借用,豈可擅自毀人建物。即使是司令官尹俊、秘書長、縣長王玉白等,都無法負起毀人校名之責任。派民防隊員敲刷,亦不應該,浪費民工。
余建議處理方法,用鐵皮油漆寫字暫時遮蓋睿友學校校名,並用鐵絲四角綁固,日後辦公處如不使用再取掉,睿友校名仍得保存,亦不會有損,希副村長打電話予呂科長請示裁奪,幸獲同意辦理。至民國七十餘年間,新蓋三山村辦公處遷入,始將鐵皮取掉,並得恢復重見睿友學校之名,保留至今。當辦公處遷出,尚在戒嚴時期,一般民防器材更無搬出,堆積其中損壞樓房至鉅。
睿友學校校舍產權,因子孫僑居海外,無法辦理繼承登記,遑論管理修建。
台灣光復後,基金損失,無力繼續辦理,迄民國卅七年初改由華僑陳智從、陳能顯、陳允妙、陳啟泰、陳玉樹等籌資繼辦私立碧山小學。前後附近各村受惠學童,在碧山接受教育者,特簡述大名如下:田浦者有王玉輝;大地者吳宗派、吳文川、吳坤春;山后者王壽選、王宗忠、王宗義、梁榮奎、梁金泉、梁金在;山西者李成建;東山前者李世琅、李昭平、李宗景;西山前李榮坤、李榮輝、李榮芳、李榮協;西吳者王龍華、王能金;東珩者陳鍾英、黃獻榮、王瑞瑤、王瑞商;陽翟者陳篤金、陳石虎、陳石豹、陳良淑、陳延助、陳篤著;東店者有黃振興、黃振籌、黃振佈、洋山住東店張邦育、山外住東店陳素月;最後本村者陳文聚、陳文和、陳文達、陳榮泰、陳榮華、陳昆齊、陳昆仁、陳文遠、陳忠任、陳淵金、陳建中、陳順德、陳建興、陳長壽、陳長慶、陳長華、陳貴陽、陳榮芳、陳澤音、陳添壽、陳定傑、陳勛輝、陳國榮、陳國平、陳清川、陳慶耀、陳天明、陳泉春、陳記全等等,或者任公職者、或者教師者、或者從戎,諸多優秀人才,要歸功予李擇土及徐井田(本名林宗潮(校長,彼等皆集美學校畢業之高材生,故有此優良教學之所賜也。至於業農者、業漁者眾多,不再登錄,名單因時日久,憶而寫,如有漏者或錯者,祈請見諒。
陳智從先生在新加坡與堂弟啟泰,堂侄玉樹(1906~1956)開設信發公司,皆熱心地方公益及教育,於是與能顯、允妙等出巨資,其次由啟泰、玉樹等配合,而在碧山創辦私立小學,傳承能顯創辦碧山小學之宗旨而來。允妙係睿友侄孫;啟泰係智景之弟,昆齊之叔父;玉樹係慶耀之伯父,因為諸位先輩的熱心教育,故惠及諸多後代親族及鄉人。
余於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初以「見證睿友學校」詩,以表對睿友之追憶。
睿友獨創校,金門無其二,基金本長遠,詎遭抗日戰。
銀元貶值失,續辦已無力,由鄉僑繼承,舉辦有聲色。
宏願至創校,無分別鄰里,期望育人才,不求有回報。
創校人維艱,修繕亦困難,管顧更非易,面臨將廢弛。
民國八六年,十人陳情書,請縣府補助,陳水在不准。
國家公園參,修建無困難,會中被輕視,孤掌而難鳴。
不怕千人見,只驚一人識,千人都不識,一識有何用。
先前失良機,後眾覺時遲,再欲爭補助,亦難入其門。
碧山有呼喚,歷史性建築,政府只使用,未見關懷心。
屋蓋已坍塌,橫通亦爆裂,門窗都損壞,任由成廢墟。
嗟夫!
目睹此情景,感嘆徒傷悲!
以上慨述,當知陳睿友先生自幼失學,離鄉背井,在新加坡艱苦經營「金和美」有成,其推己及人,愛鄉愛家,獨立創校培養桑梓子侄之心志。
「金鉅嗣建校,和睦育群才,美德頌鄰里,芳名永流傳」。諺云:「虎死留皮,人死留名」,斯賢已矣,而鄉人感懷其德,每念不忘,睿友先賢泉下有知,亦當含笑息懷矣。
目前閱讀金門日報得知,縣政府已於民國九十五年,將「睿友學校」列為古蹟,八月二十日,刊登「睿友學校,屬於宅地類,指定為縣定古蹟理由,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具有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價值及潛力。」現已規劃進行中,修建指日可成,先人基業終得以保存之幸甚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