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圩田的蘆葦
夕照下,西天紅彤晚霞,渲染著一天將盡的絢麗。湖岸處於冬眠狀態的木棉樹,枯枝乾杈畫滿著天空,紅天映托,呈現出一幅詭奇的畫。樹下行人來來往往於途,隔著湖眺看,也只不過是黑影晃動。近景,靜靜的的莒光湖水端詳著懷抱中的倒影。九曲長廊欄杆外的叢叢蘆葦也紛紛探頭,竟也在湖面上浮盪許多影子來。這時節的蘆葦已枯,一些時日強風的摧折,蘆叢更顯得彫殘。豐美的花絮已飄,蕭索的花樣,收些天邊紅彩的薄亮,幾分淒美。
人佇立湖岸,從遠遠的雲天交接處,回到烈嶼,再跳過浯江溪口的海茄苳,越過成排的木棉,逡巡的視線停格在眼前蘆葦之地。這一片狹長的蘆草默默直立對黃昏,但我的心思卻不甘寂寞,猶如那被風吹送的白色蘆花,飄向遠方,飄向過去。
那是2002年的冬天,海面的波浪一陣一陣地湧來,襲上了堤岸前的消波塊,浪花碎裂,轟隆的聲音助長了天寒風刺。我們在后豐港的村邊,敏達老師畫著空棄的豬舍和一些雜物,明燦畫著圳溝裡的蘆葦,我挑了一間瓦房和屋旁那棵枯苦楝樹作練習。冷風呼呼中,裹著夾克的身子不停抖顫,圍著圍巾的脖子縮得痠疼,手指僵硬冰冷,讓我不得不急急地在四開大的紙上畫上房子和樹,然後找一個背風處窩個暖。當我走到圳溝旁,一溝裡長著滿滿的蘆葦。從溪口上來的海風,將蘆葦吹得東倒西歪,不時嗤嗤交響。蘆稈末端的蘆花沾著微微的寒光,隨風晃閃,吸引了我。於是我在溝旁站了片刻,看風中的蘆葦,也看蘆叢下爛泥裡爬行穿梭的彈塗魚,甚至窺伺遠處一隻覓食的水鳥。鳥東啄西吃的,忙了一陣後,向防波堤那飛去,寂寂的鳥聲迴響在冷灰的天際裡,格外悽憫。寒天磣磣、大海茫茫,已叫人黯然,再孤鳥隻飛,怎不再傷情?我那千結的思懷,不覺也被輕易挑起。遠別的人啊!海天蒼茫,真箇是斷腸人憶斷腸人啊!看孤鳥盤旋了幾回,直送牠飛遠。待回身,水圳黃蘆和風交頭聒噪,一臉狐疑?——哪裡知道我剛剛寫下相思二字?
去慈湖寫生,那時,每年到金門過冬的鸕鶿尚未北遷,我們在牠們鳥糞所「污染」的木麻黃林後方的沙洲上畫些木麻黃和雜樹林等景物。2004年和煦的春陽,像似灑下許多小亮片,在午後將湖面妝點得閃閃動人,遠遠望去,像似許多小魚兒跳動水面,雀躍著冬寒之後而來的春暖。我在那兒畫了兩張四開的畫,一張畫著沙洲邊緣的雜樹,一張描繪木麻黃。這張木麻黃是我第一本四開寫生簿的最後一張紙,但都一直沒完成,許是當初被陽光曬酥了身子而慵懶了下來。
各地奔徙之後,十一月底又回到古寧村邊「雙鯉古地」廟後方。那兒,荒蕪的旱地上一些工寮牛舍雜樹林廢機器散置著。茂密的銀合歡掩蓋的土埂路縱橫相交出圳溝和圩田來,初枯的蘆葦遍佈其中,青黃兩色正在交接,蘆花挺在莖稈端搖曳。
慈湖,在兩畝圩田之外,那是隔著兩道土埂路的一段距離,埂上的雜草樹林已將湖面遠遠推開成一衣帶水。陽光拂照下,我們在土堤上各自取景各自寫生。敏達老師畫著長長的土埂路風光,明燦畫著牛舍前的蘆葦叢,清忠先生也畫著土路,鄰家國中生男孩也畫著蘆葦,我在圩田岸邊上畫著葦塘景色。
我也不知怎會來畫這一方水塘景色?當走到這位置,只感到視野一片茫茫金光,還真有些眼花花。待坐下來之後,瞳孔適應了,見了兩隻水鴨子,牠們齊一潛入水中游到對岸。唉,我嚇了牠們了。這時也見腳前池邊的藺草或直立或匍匐出在水中。前望,一大團的蘆叢猶如一覆缽似的發光體光艷四射。白色的蘆花簇生著,也有著某種程度的「數大美」,再揉合陽光的金粉,真是白亮亮的。背後的矮樹叢和木麻黃由於逆著光,提供了一幕黑黑的布帷,襯托得更眩惑。在這麼一個光亮的景物中,參差的蘆花影是必須要點綴出來的,立體才能活現,否則像平塗的一片霧光,只是淒迷。除此之外,蘆叢周遭水裡倒影、水面的光、水上波紋,讓我驚異,讓我玩味復摸索著。這蘆光水影的景緻我把它濃縮在四開大的畫紙上,一個下午的時光我就解決了。畫完之後,發現另一岸邊有一隻鷺鷥鳥佇候,那應該是我在畫時飛來的。由於我也是坐著少動,牠可能誤以為我是石頭或是草叢,所以毫無戒心地臨近著我,給了我一個觀察的好機會。牠專注著水面,我專注看著牠,待我起身要離去時,只見牠翛然而去,一隻白鷺上青天的優美倩影掠過天空。
第二天下午大家又相約來到圩田土路邊。鄰家的小孩也拿著畫袋跟著來。看著他那稚氣未脫的臉龐和英挺的模樣,想去想些如這般年齡的過往,但畢竟往事如風逝,即使努力去連接,一時也接不上些什麼了,只留給自己一個疑問:那時我在忙些什麼?
心中的疑惑在我坐定後就拋開了。這下午,我近距離和蘆叢晤對。背著湖,坐在土埂路邊,畫著低窪乾涸的圳溝裡的蘆葦草,草叢後是一排牛舍,黑瓦片和灰白的牆壁提供著單純的背景,讓我可以較為篤定畫著蘆葦。眼前的蘆葦和其他雜草叢生著,在這條乾圳裡這兒是蘆草長得較為密且高的地方,其餘就矮小又稀落了。濃密的蘆葦錯綜複雜,青黃的莖和葉彼此交簇著,讓我一時有些失措?無什麼巧計可施,只得慢慢一枝一葉描繪吧!
蘆葦,這草族禾莖細,但繁殖力強,無聲無息在水邊渠岸一叢一片蔓延著。夏秋之際開著花,穗狀的花朵並不能像其他穠豔的花帶給人激情,卻迎著屬於它們生命的歡欣,也準備在秋風中飛揚那一場又一場的舞姿。這一下午,風不吹,花不舞,雖然是無法觀賞到舞展,卻靜定得讓我能細細觀察,筆筆描繪。
十二月了,歲暮時分的東北風較猛,一些樹木的葉子已被吹得寥落不堪了。蘆葦也漸漸枯褐了,然慘白的蘆花仍垂立禾桿上;那是屬於這草族的旗旒綵帶,風來的時候,會翩翩起舞的。在起風的一個下午,再度臨近這一蘆叢,草上的旗旒綵帶飄颺,起伏迭宕的舞作不時在我眼前展演。這次,我躲在牛舍前避風,蘆葦躲不掉,只得隨風舞弄。我不得不承認這樣子對我寫生而言是較為辛苦的,無法預知動靜變化。靜止時,拿筆的手剛要下,猛然,草亂顫了起來;飄搖時,待快速去捕捉那搖曳的風姿,卻直了回來。真是捉模不定啊!
幾番風起,幾番舞影,那些纖細莖禾,宛如束著腰的亭亭玉女,持著旗旒,捧著綵帶,婀娜多姿舞出許多戲碼。有時,齊一彎腰下探,然後再輕輕騰起,畫出了美麗的弧。有時,側身傾斜,葦枝一彈,如綵帶一拋,一番旖旎。或是團攏圍聚,花穗湊合如彩球,風舞零亂,各枝散開,彩球似煙火四迸,另有迷人的情致。或是枝枝原地款款輕擺,那是和淅淅的風細語的時候。...千百風情,讓我不時停頓下來。時間就在這幾番風起舞影中而過,我也在癡醉的迷亂中完成了畫作。畫中筆觸可能僵硬,隱約中卻也有著舞姿的流動。但願這流動,他日,流過塵封的記憶,讓我再眷念有這麼一個蘆葦草為我起舞的午後。
靜靜的莒光湖,夕照映紅。人佇立岸邊,枯褐的蘆葦草讓我悠悠想起了這些往事。忽然,我又多麼期盼,再起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