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浯島文學獎散文組佳作 不辭長作金門客
作為一名臺灣人,我敢大言不慚地說:對於金門,我不是普通的觀光客。從走馬觀花到長時旅居,從旅行心態到島主自詡,這是一張由歲月和情結編織而成的網,將遠征的腳步牽絆,讓慣於飄泊的心就此停留。
在我多年客居金門寫下的那些連篇累牘的島居日記裏,有句話最能一而冠之地表達出我的感懷:這世上,總有一處屬於你的桃花源,讓你樂此不疲情願永生奔赴。而我是幸運的,我找到了我的桃花源。
大體而言,金門是個自得其樂的小島,沒有KFC沒有家樂福沒有怡情弄趣的休閒俱樂部,欠缺與時俱進的現代快感和劍拔弩張的政治紛擾,而島上的人們依舊悠然度日,除了部分蔬果依靠臺灣物流輸送外,家禽海產基本都能自給自足。
想要揣滿荷包在金門享受痛快消費的旅行樂趣嗎?別想了!我看過一次病,普通一家診所,服務設施良好,卻連掛號費都不收取。至於那些聞名景點,我游遍全島的經驗也就是民俗文化村酌收50塊和瓊林棧道20塊的清潔費,而快意徜徉的樂趣絕不因此遞減,金門的魅力是天然和歷史的完美呈現!
在山外到金城的公車道沿線,那些山色秀麗的村落,因越來越多少年離家的人抱著打拚半生的財富衣錦還鄉,一幢幢精緻典雅的別墅已經或者正欲拔地而起,彰顯了金門古樸外觀下的富庶。所以,反樸歸真的同時棄絕清貧,正是這塊島嶼的獨特魅力所在,亦成為那些厭倦了燈紅酒綠的都市人群心嚮往之的歸隱聖地。
但金門又是落寞的,像是一個遺失雙親命運顛沛的孩子!隸屬福建,近水望廈門卻是親疏有限,僅倚賴著「小三通」朝往暮歸的渡輪連結起兩岸筋脈,為觀光產業和「大三通」宏願注入活水。倚賴臺灣?可臺灣還是命運共同體嗎?本是衣食父母的中央政府何曾像看顧自家孩子一樣看顧金門?「淵源同結」不過是皇帝的新衣,名存實無。與其奢望扶助,還不如奮力自救。在固守故鄉的老者眼裏,臺灣是一個遙遠的地方,看臺灣遊客吐露著圓潤的國語請安問好,穿過自家庭前徑入海濱追沙逐浪,一派新潮作風,眼裏皆是新奇,欲言又止的追問回咽腹中。
每年清明之際,我都棲身在一個名叫「後湖」的村莊長達2個月。那個村莊有一株百年老樹,逢春便綴滿蛋黃色的小花朵,輕風拂過,樹上滿枝,地下一層。我便借住在這株老樹的種植主人之家,昔人已作古,後代繼續看守庭院和老樹。院子堅實而空曠,只有兩個老人和一個年輕菲傭常年盤居在此。老人有養老金和臺灣的兒女奉養,衣食不愁,只愁孤單,因此很少收受我的住宿費,幾年下來,早視我如親人,將我的既定行程當是省親之旅,殷殷切切地期盼著。
每日清早,在盤旋起落的飛機轟鳴聲中惺忪醒來,騎上那輛鄰居阿嬸送的半舊腳踏車追隨著公車路線進城,或者穿過鄉親的麥地,蜿蜒於平整的水泥山路上。當季時,沿途會摘一把鮮嫩的油菜芯帶回家炒食,阿嬤說,那塊地是她家的,借給別人耕種,隨她採摘啦。經過莒光橋進入鼎沸的早市,立馬會有年邁而精幹的老阿婆提著小桶蛤仔靠過來,「買一斤回去吧,便宜算給你,新鮮喔,真大粒呢。」
在城內推車漫無目的信步閒逛,老舊的古厝密集林立,多的是人去樓空的城市擺設。在金城象行商圈附近兜轉,閉著眼就走到了貞節牌坊之下,穿過去拐進一條小巷弄,眼前赫見模範街,寬整而短促,壁壘藤蔓纏繞,未見修繕痕跡。販賣貢糖牛肉幹高粱酒等特產的商家挨街沿弄分設。想來份好吃而便宜的風味早點不知怎麼走?沒關係,嗅覺導航就行,聞到那一陣讓人口水直咽的酥香了嗎?對,油條,5塊一根,咀嚼起來有種甜甜圈的綿密,卻多出Q勁,不像臺灣的油條,邊咬還邊掉屑。癱瘓的阿公最愛吃,半根油條和小碗蛤仔米線就能喚醒一天的活力,我若在時每天上午必攜帶一大兜回去,四個人,院前石階和餐桌邊愜意地吃著,彷彿吃進絕世美味,又彷彿品嘗餘生滋味,單一而知足。
後湖村莊鄰海而棲,那是馳名整座島嶼的海濱風景區,沙灘寬垠,潔淨柔軟,步行只需5分鐘。「遠離塵囂靠海而居」,這便是我多年頻繁往返的最大理由。坐在海邊的岩石上撥通臺灣朋友的電話,不說話,只請他聆聽浪濤拍岸及海風呼嘯之聲,一切便盡在無言。
時逢週末,昔日冷清的沙灘驟然喧鬧起來,一些臺灣來的年輕男女看我網兜裏碩大的貝殼,嘻笑著赤腳也去翻刨,卻是無所斬獲,可是他們怎麼知道挖貝殼也是有技巧的呢。他們更想不到,眼前這個皮膚黝黑、一副十足漁郎架勢的年輕人,只不過是比他們早幾天降落在這裏的臺灣旅客而已,只不過是在此虛築天涯夢想而已…世事,禁得起幾番猜想?
旅行方式多樣,心態與行態各自迥異,有走馬觀花的草率,也有探古訪幽的細緻。前者遊金門,租部125動力機車,400塊一天,加滿2次油箱,全島差不多遍覽了。
當然,太武山不能攀爬至頂,沙美的燒餅不能等待新鮮出爐,民俗文化村的王家介紹也不得詳盡,金門說小也不小,既是草覽,就容不得一再蹉跎。最多,在山外的「木棉道」小吃店來上一盤海鮮炒麵和一份什錦湯吧!家常小吃,味道卻是不錯,也不枉費咀嚼的功夫。
至於後者,這才是我極力推崇的遊覽方式。一個地方就像一個人一樣,你必得花費時間,投入感情,目有所見,耳有所聞,心有所想,才能真正見識到它的美好,也才能挖掘出它豐富的人文訊息及時代賦予的內涵來,最後產生眷戀,欲走還留。像是阿嬤家四合院就有一間廂房,於戰亂期間開鑿了一條防空洞,以避猝不及防的彈頭,保全家人性命。那條防空洞如今已無實質功用,入口遮掩無瑕,一不小心踩上去,腳底傳來空洞的迴響,才知地下別有洞天。這就是故事,掩藏在平淡無奇的表面………你可以籍此想像鋒火狼煙民不聊生的人間慘況,或者是青壯的阿公拖著一家老小驚惶失措地擠進防空洞,在密不透風的甬道裏等待炮聲停止。
在金門,防空洞就是歷史的外衣,揭示傷痛,提醒和平幸福。
我是一個遊客。就算我來再多住再久,還是改變不了我的遊客身分,但我這份忠實與虔誠,已經勿庸置疑地贏得了這方島嶼的收容。馳騁于伯玉路時,感受著輪胎與路面的快意摩擦,彷彿正行使在回家的路上,親切豁達,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