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若有情
對文化商品化的大潮壓力,童沐天沿著羅素費邊社成員的實踐方式:不躁不餒,每天前進一寸,抱定耐心、沉著、堅毅的長期奮戰精神,最終佔領發揚本土文化陣地,為台灣文化藝術做出貢獻。
老童和杜恆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繼續寫作、編書。他們編的優質作品,送到經銷公司代為轉售,想不到造成搶購的現象。陳凌親自跑來找老童,見面施禮哈腰:「報告校長、童叔叔,肥水不落外人田。以後,您把書稿交給我編印發行吧。我絕不會剝削您應得的利潤。」
老童聽了有些尷尬,他不是商人,他和陳凌的父親是患難之交。何況編印書籍為了實現理想,繁榮台灣本土文化,並非為了賺錢圖利。童沐天當時便答應下來。
「好吧,按你的意思,在海客出版發行。反正我們年紀大,動作慢,一年編寫不出幾本書。若是將來配合不上你,我再另外去找其他出版社。」
儘管陳凌在選稿觀念上和兩位老人有分歧,但是陳凌畢竟是質樸厚道的人,而且跟他倆有合作共事的感情。商人以賺錢營利為目標,這也是正大光明的事。不僅陳凌,甚至老童也盼望這家出版公司興旺發達,讓九泉下的陳才富拊掌大笑。
那日,于浩到台北開會,順便來杜恆家作客。于浩已滿鬢花白,身體倒還硬朗。他對於台灣附近水域的特有魚類,面臨絕種,感到非常憂心。
他提起台灣周圍是世界上海洋生物最豐富的地方,地形複雜,加上不同洋流流過,因此有兩百多科、兩千七百多種魚類生存,是全世界魚類科數的一半,魚種的十分之一,這原是值得自豪的地方,但是由於棲地破壞、河川污染,不少珍貴的特有魚類:台灣下鱵、大鱗細魚扁、銳頭銀魚、香魚、吻棘鰍等,已經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