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仁十年,日日紅嬰 ──訪呂愛治談天主教宏仁診所
民國59年(1970年),聖母聖心會范普厚蒙席來金門,與徐國禎神父合力以教育和醫療來推動金門的傳道志業,天主教會在金城興辦了育英托兒所和宏仁診所,范蒙席用心籌錢,徐神父用力作工。
民國63年(1974年),宏仁診所開張,以婦產科為主。因環境乾淨,服務親切,是當時地區婦女們首選的生產處所。幾年間,天主教用於宏仁診所的經費高達新台幣千萬元,這些錢,都是范蒙席一手籌措。但收費低廉的宏仁診所,終因不堪虧損,於民國72年宣告結束。
本文特訪曾在宏仁工作近十年的呂愛治女士,回顧此1970年代戰地金門的天主教診所。
「愛治女士還記得當年進入宏仁診所工作的背景嗎?」
「宏仁診所於民國63年8月開始營運,我是10月份進入工作。當時,父親朋友正好承包教會工程,因緣際會,介紹了這份工作,沒有應徵過程,我直接被通知上班。
當時,我既不想離開家鄉,在金門能有份工作,就非常滿意了,何況教會環境好、診所薪水高,記得我的起薪是月俸2000元,當時縣政府一般非正式雇員的月俸是1600元左右。
早期,診所曾派人赴臺學檢驗、四角號碼,受訓的人員因診所初開張,還要幫忙打掃、整理環境,故離職。但我接下此份工作時,診所已請了二位清潔工阿嫂,所以我也沒被勞動到。
宏仁診所有兩層樓,樓上一般門診部,有產檢、內科等部門,樓下是產婦房,大概有10-12張產婦床。我在樓上的門診部工作,正常上下班,中午可回家吃午餐、睡午覺。至於樓下產房部門的照護人員,則是三班制,日班、小夜班、大夜班。」
「宏仁診所十年,曾與那些神父、修女共事?」
「印象最深刻是徐國禎神父、柴修女,他們兩人除了診所,也負責教會那邊的工作。至於診所的產檢、接生,主要由石修女、梁修女、楊修女、梅修女等負責。
在馬祖被暱稱為「石姆姆」的石修女,她在去馬祖之前,曾在宏仁約7、8年,與洪勤慎女士一起處理些診所進口物品的申請雜事。洪勤慎人漂亮、氣質好、口才佳。我因膽小,一直不敢進產房,有一次,跟石修女進去,始知紅嬰兒是像螺絲般旋轉出母胎的。
較特殊的是王金仁修女,她是國外的婦產科博士,產檢室就在我掛號、出納旁,因修女講話有些外國腔調,產婦聽不太懂,有時,我會充當翻譯,把王醫師的話再作重述,因此,我和診所民眾的接觸還頗多。
「宏仁診所是天主教診所,除了神父、修女外,還外聘了那些非神職人員?」
「除了神父、修女,宏仁診所還有醫生。最早期有位從臺灣來的外省籍金大夫,記得他常作盤林西林測試。金大夫返台後,再聘請於金城莒光路開西藥房的郝大夫,郝家住在育樂中心附近。
有一次,我為了試測自己的膽量大不大,故意觀看郝大夫如何在急診室處理被狗咬傷的小男孩,近距離看了打麻醉針、縫合傷口的過程後,沒想到,一出急診間,我竟嚇得暈倒。
此外,診所還聘有護理人員數名,門診部一名正牌護士,產房二名正牌護士,此外,尚有數位在地受訓的年輕女子,先後有張秋芬、洪麗雲、周珍珍、許美玉、鄭綺玲、陳寶金、曾碧慧、沈素金、侯真理、蔡麗華……等等,她們輪流照顧產婦、嬰兒,幫忙門診工作,如跟診、檢驗、送病歷、藥房。
民國72年,宏仁診所先關樓下產房,再關樓上門診部。所以,我與郝大夫是最後離開診所的。」
「金門民眾對宏仁的評價既高,接受度也強,宏仁診所為何經營不到十年即結束?」
「金門民眾對宏仁診所的評價的確很高,因為教會診所,環境非常乾淨,修女們和藹可親、笑臉迎人,護士也很親切,服務態度好,當時金門地區的產婦幾乎都來診所生產,除非胎位不正,或特殊情況才會到山外衛生院。
但診所對病患的收費不高,付給醫生的薪水卻很優厚,幾位護士、助理小姐的人事費也不低,入不敷出,這可能是造成它關閉的主因吧?」
「在宏仁工作,有什麼特別的記憶嗎?」
「猜測生男生女和茶點時間。」
民國60年代的金門,因為避孕觀念尚不普及,一般婦女自然生產,平均隔兩年生一胎,產婦生孩子如生雞蛋,一胎又一胎,一位產婦十年內連續在診所生下二、三個小嬰兒是常事。
宏仁每日新生產兒有3至4位,天天都很熱鬧,而且,一陣子連續生男,一陣子連續生女,哥兒們、姐妹們相約投胎似地。當時,山外衛生院常在宣導「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強調順從天意的天主教宏仁診所倒是沒有這樣的宣導活動。
那是個極度重男輕女的年代,人聞生子,第一句話問的往往是:「男的?女的?」一聞生男,則說「恭喜!恭喜!」一聞生女,問者就沉默以對了。
我和鄭綺玲同事喜歡玩「猜男猜女」的遊戲,先偷偷地在病歷上寫下預測男、女,然後驗證之,我們以歌謠為憑,唸唱:「七七四十九,問娘何時有?除去母年齡,再加一十九」,數字加加減減後,所得若單數則生男,若雙數則生女。奇妙的是,猜中率竟然高達八成以上。
此外,洋派作風的宏仁診所,上班期間講求「茶點時間」,一天兩次,早茶上午10:00,午茶下午3:00。我們雖沒有吃茶點的習慣,但上班時間能暫停下來喝杯茶、咖啡,還是讓人很放鬆舒服的。
「宏仁十年,對妳日後的生活行為、態度有影響嗎?」
「行為方面:常洗手、多喝水;態度方面:敬業認真,待人客氣。
宏仁診所剛開幕時,台北聖若瑟醫院派了幾位護士來支援,護士教導我們正確洗手方法。教會是很先進的,那時宏仁已有飲水機、冷氣機的現代設備,用玻璃杯裝著熱水,暖暖手,再喝一口保保暖,很舒服。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常洗手、多喝水的習慣。
離開宏仁後,我到臺灣找工作,因有十年宏仁診所的經歷,很順利地應徵入小兒科診所。我以修女為標竿,工作認真,態度客氣,視病如親。小朋友一來,很容易成為多年的小客戶,熟悉彼此。
我喜歡小朋友的童言童語,例如:有一次,我要求某小男孩在病歷卡上寫電話號碼,小男孩竟天真叮嚀:『阿姨,妳打電話給我要下午4點以後,那時,我才會下課回到家。』還有位小男孩告訴我:『阿姨,看完醫生,我哥哥會幫我吃藥。』
總之,宏仁十年,是我一段美好的工作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