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虛與實
某日,天氣特別好,是文山區少有陽光的日子,藍天襯映下運行著的貓纜美景能一覽無遺,於是我拿起手機、拍下明媚天空和郁郁綠景,組圖後PO上社群Instagram的限時動態,這是處在當前社會下、20餘歲的我用來表達心境的一個方式。一路上也有諸多同學拿著手機拍景或自拍,陽光下顯得格外青春、耀眼,但隨後我便思索,手機終究不是眼睛,明明我有更多方式表達喜悅、紀錄下當下心境,為何我如此自然地依賴手機之拍照功能呢?
對我而言,生命的意義不當只是會呼吸,生命是種「活動」,隨時間被雕琢與著墨。小時,我對於美好與喜悅的展露,全權仰賴口語與肢體表達,笑容是最自然也直接的反應,但隨就學、累積成長歷練後,笑容難以如當初純粹,對美好的感知也越發不易,過去吃糖會笑、看書會笑、與同儕打鬧會感到雀躍與幸福;而今的快樂時光,多半是在吃飯時,戴上耳機、選定YouTube所要看的「配飯用」影片後,發自感到放鬆而沉浸、優游於串流影音的世界。網路早已進入人們的生活,發展出的科技與各類型平台,佔據我們的生活型態與生命,若要跟上時代,似乎不得不接納、和學習使用日新月異的新型科技。雖我不會對科技改變了世代原有的習癖或習慣有所反感,也不會因得花大把時間沉浸於3C產品對未來發展感到悲觀;但我確實認為,網路的負面效應仍須被放大注意與管制,在已喊多年的「全球化」之「自由市場」口號之下,網路、抑或更直觀一點的「科技巨頭」、「媒體巨獸」等,確實有必要予以適當的限制。
網路已是我、或近乎所有人們的必備日用品,以自身為例,早上關掉手機的鬧鐘、查詢今日天氣、回覆未讀訊息後,再點開各大報APP和Facebook看看每日新聞;上課也帶著筆電做筆記、下課時間拿起手機逛逛網拍、與瀏覽各大社群或社團的新話題、以免錯過可能一閃即逝的流行。一天24小時內,我絕對花超過一半的時間在盯著螢幕;每一天還睡眼惺忪的早晨,睜眼不到10分鐘內,便需「規律」瀏覽、吸收和回覆又雜又多的資訊,說真的,也許更像被「制約」。傳播領域中有一知名的批判論學派:「國際政治經濟學派」(IPE),便是針對科技對人類的制約和僵化有所顧慮,其中令我極有感的就是「免費勞動」(Free labor)與「勞動價值」現象。
簡言之,勞動者(如使用3C產品的大眾),有著「被資本家剝削的『勞動價值』」,而這些被剝削的價值,最終會兌為利益、落入資本家的口袋。舉例而言,休息時刻人們習慣性拿起手機、瀏覽Facebook上的新聞或大小事時,可能會對有興趣的貼文按讚、留言、分享,或是選擇看些趣味短影集。這些行為看似是自己自由選擇、表達意見或單純娛樂,但實質上,不啻在分享自己的「數位足跡」給科技平台,讓他們知道你偏好的觀看取向和使用頻率等,讓平台可將這些資訊出賣給「廣告商」,好讓廣告商有營利或改革方針,製作更多迎合消費者喜好之商品或服務,再藉由平台或科技龍頭的力量,用「分眾式投放」或「點對點投放」,精準打中消費客群,使其花更多錢才和時間在瀏覽與購買;荷包賺飽的同時,也因為使用者的購買和點讚等,賺到「免費的廣告」宣傳,其他使用者可能因你的留言、分享、購買心得,而感興趣,廣告商即成功達到行銷的目的。所謂「免費的最貴」便是如此。
過往,「交易」只會聯想到實體購買、金錢往來,但處在數位匯流時代的我們,實體和虛擬的界線早被模糊,各式型態的交易在各處不斷上演,包括點閱率、口碑、人際關係、形象等,都成為了交易的主客體。當我拿起手機拍下蔚藍天空、上傳Instagram,也是一種「價值勞動」的展現,雖然行為沒有涉及營利,但每一次的使用社群上的功能,都是在向你的同溫層、其他使用者分享資訊,你我他都會在意他人的動態,在意起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大量使用Instagram上的濾鏡、下載並使用修圖軟體來美化「他人眼中的自己」,這些行動都是一種「無形勞動」,花上更多時間、更多想法,和使用更多地程式和網絡,只為傳達一件事、或讓其他人看見展演過後的自己,此有好有壞;但沒有意識到自己正深陷其中、已成癮者,影響著實屬負面居多。
人類因有需求而創造科技,但很多時候,卻被科技馴服,甚因科技而創造或改變自我行動,思想被框於各式媒材之中。2021年,臉書母公司改名為「Meta」(元宇宙),即是宣告了虛擬與真實交融的世界正式來臨,也許未來我們能在虛擬世界賺錢、工作和維繫生活,也許更久以後,我們的意識能被科技收錄,就算逝世、思想也能留存及傳遞?雖這些行為模式,早已在當今有他例可循,但真要普及所有人,必得先解決「媒體近用權」之問題。當今世界局勢之一大問題為:無法達到實質平等,同一國家內,就可能因地緣、種族、政治傾向等有所區別,更別提全球的概念;如金門在醫療和科技行銷運用方面,相較台北還是有一定差別,這不代表生活機能的高低,僅是顯現每個地區性質不同、發展和想法也都有差異性。但現今追求「虛實整合」之際,像是忽略了主體乃至客體的「差異性」,用一套模式套用全球、絕對是得再經一段磨合的。且就算得以執行,更困難的在於人們需重新學習與習慣,這對各年齡層、各國或各民族的人民都有難度。
我反思後得出結論,「雙眼」應才是最好的紀錄器,人類雙眼所見之物絕對比相機、手機之框架來得更廣又更清晰,也是唯一能將畫面「解構」(decoding)出情緒流動,或賦予其意義。人的思想是很活躍的,但越是成長好似越是僵固;套一句童書《小王子》經典之語:「問題不在於長大,而在於遺忘。」人們都曾經童真、滿腹想像與創造力,但也許是因社會化或其他原因,我們忘卻了曾經的自己和所見世界,一腳踏入這個日新月異之社會體系,成為此供應鏈的一員,開始學習做好自己本分。我完全肯認關於網路、科技、虛擬平台等的發明,大半源自人類的本能與創造力,但為何這些事物被製造出來後、我們卻自然而然地選擇處在其中、不加質疑?這些事物未必正當、延伸至我們的日常、生活型態,都未必全然合理和適合自己,但就因這是「原先就存在」、「以前就這樣」等理由,就輕易相信並接納而使用嗎?當今所有的條條框框,多半都已違背、隱匿了人性好奇和探掘的本能。
回歸我起頭所寫、一個日常微不足道的行為,讓我驚覺我的思考模式已非只是「單純」看一個事物;而是,當我看見了美景,使聯想到開心的情緒,因不想「浪費」或「認為」該分享所見、便思考該如何呈現其景象,而拿起手機拍照上傳。也許,當今已多數人和我一樣,看人事物時,從不是純粹在「看」著它、感受它,而是,我們所見,始終是「事物與我們的關係」,能如何呈現和其能賦予自身什麼意義,沒意義者,在當今社會中,通常會被集體忽略,因而使我們錯失了諸多獨特、小眾的美;泰半時間都糾結於,此所見之人事物、該如何在手機或媒介上「被完美的呈現」。
此為虛實交融的生活型態下,或未來元宇宙橫行,真使虛擬與現實界線消弭之際,最應當被注意的問題,且「媒介素養」等觀念應融於教育和傳遞予每位公民,但同時,此也為最難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