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冰箱
冰箱就是用來冰東西,不然要做什麼?
就是這個觀念,導致冰箱一連串的災難。母親的冰箱已經換了三次,雖然尺寸愈換愈大,但容量永遠不夠。第一台我已不復記憶,只記得第二台冰箱內的物品,原封不動搬到第三台。冷凍的時間橫跨我的兒童期、青年期、成人期和目前的中年期,前後長達三十多年,若不是當年狠心將之丟棄,我想有機會到達老年期。
到底是什麼東西,值得如此「珍藏」?其中包括十幾罐的陳年蜜餞,都是母親早年辛苦熬製而成,有桑葚、楊梅和枇杷。從採收、洗淨、加糖燉煮,費工費時,彷彿把時間的菁華、歲月的美好封裝於罐內,讓食物得以昇華、延續、直到永久。因時間久遠,蜜餞早已褪色暗淡,毫無生氣,周圍凝結一層糖分的結晶,像是歲月的印記。
可惜印記只能喚醒母親的回憶,斗大的汗水,炙熱的爐火,一匙匙的填裝。而家人是無感的,幾次從中取出一些品嘗,大家都興致缺缺,連母親都不怎麼想吃。那為什麼不丟棄?只因為捨不得,丟了就什麼也沒有。像買彩券一樣,買了就有希望,不買一定不會中獎,母親就是抱持這樣的想法。
平時冰箱的容量勉強可以容納一家人所需的食材,可是每到年節,三牲、粿糕、水果都需要冷藏冷凍,就是災難的開始。記得有個哲學寓言:人生就像一個空瓶子,先裝大石頭,再裝小石頭和沙,最後倒入水,人生就充實圓滿。若本末倒置,瓶子怎麼也無法裝入所有東西。
母親就是用這種態度來看待冰箱。先擺大的,再放小的,最後塞入散的,自豪的宣稱還是裝得下。
問母親為何要如此為難自己?她說一點也不。在有限的空間,做無限的收納,是空間管理大師不變的課題。母親顯然搞錯電視廣告台詞,正確應該這樣說:「在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可能。」但在母親眼中都是相同的意思。
終於有一回,無論怎麼擺放,冰箱再也無法容納所有的物品,我決心處理冰箱內所有用不到的物品。冰箱頓時變得空曠,打開冰箱還有些不習慣,以為是別人家的。以前滿山滿谷的物品,如今變得空蕩蕩,甚至有些空虛的感觸。
我想最不習慣的應該是母親,三不五時蹲在冰箱前,尋找屬於她的物品,口中喃喃念著,她冰在冰箱的東西,跑到哪裡去?
每次看到如此場景,內心總是感到無比悔恨,不應該擅自作主丟棄冰箱內的物品,也許母親冰的不是食物,而是她滿滿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