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畫家----黃振發小傳
黃振發,金水黃氏五欉派人士,民國三年(西元1914年)出生。家中世代務農,母邱煦治為邱良功後裔,名門閨秀,從小就督促他入學就讀,課餘喜歡塗鴉。十八歲,和青梅竹馬之蔡素昭完婚,蔡氏曾往南洋依親,父經營米舖,日軍需求食米孔急,不順其意,被關押刑罰,後瘐死獄中。婚後第三年,赴廈門廣告社任職,擔任繪製招牌及電影看板工作,與同僚切磋繪畫技藝,遇名師則不吝請益,技巧日臻成熟,黃氏三房榮祿大夫、驃騎將軍父子畫像栩栩如生,即為此時的代表作,酬金四十銀元,那時的中等人家過個春節二、三元便可打發,他的作品價值可想而知。
蘆溝橋事變發生以後,蔡氏逃往鼓浪嶼難民營,振發與之會合再前往香港,生活一時無著,因在廈門也曾從事幾年的船務工作,航線遍及上海、東南亞各地,於是重操舊業,再度投入輪船運輸,不幸船舶遇險,油污遍海,溺死者極眾,振發倖免於難,禍不單行,此時又逢日軍南進,遂轉往新加坡、印尼,定居蘇門答臘仙答,曾經開過加油站,但大部份時間都受僱公司行號管理帳務。抗日時期在廈門,振發盡力幫助逃抵該地之鄉親;在僑居地則積極參與賑災會勸募衣物,寄回唐山濟貧。
由於他曾參加抗日運動,日本南侵時,驚恐之餘將各種證件焚毀,英勇之事蹟遂無佐證。其後南洋青年被集中從事義務勞動,振發因有一技之長,擔任書法彩繪工作,再度重操舊業,並替人雕刻印章。那時候,日軍將義勇團員釘入木箱投入海中,振發目睹慘狀,義憤填膺,更遺憾自己無法出手拯救。經此二次生死邊緣掙扎,對人生則有另一番領悟,顯現於畫面則為筆觸強烈,設色大膽,一改以往求真傳神之人像技法,至此確立他個人的畫家風格。
民國五十年(西元1961年),眼見印尼社會排華運動日漸加劇,而辦好移民手續的母親準備動身前往南洋,卻因為家中還留有一位孫兒不知如何安排,無法成行,陷於兩難。不忍年長的老母親千里跋涉,於是將長子留在僑居地,由家族人數眾多的妻族照顧,夫妻帶著二子一女返回故里,躬耕自食,迫於生計,再次遠離畫布,繪畫僅是閒暇業餘的活動,而他航海期間學會的口琴,就變成他排遣心情苦悶的娛樂。畢竟身懷技藝,每年普渡桌的供品,他都會用唾手可得的肥皂等素材,雕成多種造型各異的珍禽奇獸,令人驚喜。他連襟的女兒,在就讀大學美術系的時候,也常利用寒暑假,到前水頭請教他的繪畫技巧。民國八十七年(西元1998年),振發走完傳奇的一生,移居雅加達經營貿易的長子也千里迢迢的趕回奔喪,差堪告慰他在天之靈。唯一讓人感到可惜的是,因為他一生顛沛流離,作品散失殆盡,只有祖父母、父母遺像因隨時帶在身邊奉祀,得以保存完好。
今日民生樂利,物質豐裕,文化資產之謀求更為殷切,像振發這種天賦異稟的人,以聰慧之資,竟不能生於承平之世,接受完整教育,享受自由創作空間,進而成為畫壇一代宗師,能不令人扼腕歎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