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書,有朋自金門來
收到金門籍著名女作家--《金門文藝》張姿慧總編的新書《我們從遠方來》,我有一種有朋自金門來的親切感。
同時,到達我身邊的還有一本《我們從遠方來》的筆記本和金門著名作家陳長慶老師幫我收集的《金門日報》,以及新的一期《金門文藝》,還有一本她主編的另一種紀實作品集、蔡榮根先生的《狼煙未盡》。作為愛讀書愛看報的人,當然如獲至寶。
這是一本很精緻的書,精緻如少女,並且帶著紅高粱香氣,像亭亭玉立的島嶼女孩,眉目清秀的那種美好。
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旅程。翻閱這本書,我彷彿跟著她一塊走在金門大地上,穿越高粱地和麥地,到金城、山外、沙美,穿街走巷尋訪採訪對象。
全書受訪對象總計二十位,大多數因以婚姻而移居金門的東南亞及大陸的女子為主;正如作者所言:每一次訪談都是陪著她們重走一遍她們的人生。
對於讀這本書的我,何嘗不是跟著作者,跟著書中的人物故事重走一遍她們的人生呢?
當然也是。
金門,我熟,可以這樣說,我越來越熟,有一種說不清的、特殊的地緣。我曾經在我的新書《大海就是我故鄉》的後記裡寫道:金門,是我的詩與遠方。
我曾經有時一個月就三番五次去到這個美麗的島嶼,我喜歡那美麗迷人在海風中搖曳的紅高粱,我喜歡那古老的紅磚牆,我喜歡那古樸純厚的島嶼民風。我發現自己跟姿慧採訪的人物一樣喜歡金門,愛金門,把金門當作自己的故鄉,至少是精神上的美好故鄉。
《我們從遠方來》一書的文章那麼講究,每個句子,每個故事,都是經過她精心打磨。我知道她的用心,特別是一起做完《大海就是我故鄉》,我更有深切的感受,她對文字的美好的嚮往,她對文字的長期的、一以貫之的喜愛、較真,熱愛,令人敬佩。她對中國文字的喜好,感染了我,特別是翻閱她的書時,這種感覺特別強烈。
什麼叫感同身受,這就是感同身受,我在讀她的書時。我發現感同身受是閱讀的最高境界,最大收穫。
張姿慧總編祖籍甘肅徽縣,她父親是一位金門老兵。為了知道更多的父親的血脈資訊,她特意跨越大海,跨越千山萬水,趕到他父親出發的那個沒有門牌的小山村。
我曾經讀到她寫的那篇《沒有門牌號碼的小村》的文章,先是在網路上讀到,當時就感動了,為這份執著為父尋根感動,我流淚了。
後來,我在2014年秋季號《金門文藝》(復刊1號)上又讀到了這篇文章,我再次被字裡行間的尋親故事感動。雜誌上還特別用了三張照片,照片拍得好!車輪輾過泥路,直接把我帶到她父親的出生地--高梨溝。溝與沖,都是代表很山村的字,取村名取了溝與沖,就說明很山村。看到那濘泥的溝路,就為她千里迢迢的尋鄉感動。
從這篇文章中,我知道她父親十六歲那年,在下山找叔叔的一個黃昏中被強抓去當兵,從此,不曾回家鄉。這樣的抓壯丁的老故事聽過很多,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抓壯丁去打仗由不得你。當然,現在只有在老電影中看到,抓壯丁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後來我在網上,竟然還看到一段當年她回鄉尋親的視頻,視頻不長,並且拍攝者可能不是專業人士,鏡頭有點搖搖晃晃,但我依然從那些遙遠的鏡頭裡看到感動。因沒有找到當年的見證人,內心也跟著惆悵。
回到《我們從遠方來》一書,作者以女性視覺,寫外來女性的婚戀故事和島嶼生活。這些故事就是「溫柔之鄉」,純潔如浪花一朵又一朵。無論是守得雲開見明月的李麗美,還是尋找自我的周藝南,或是在金門有兩個家的孫愛真,……她們都是美麗的,勤勞的,既普通,又有真性情,當然也有夢想。她們或在島上圓教師夢,或戀上金門好風情,或用心經營自己的美好婚姻和生活,即使在菜攤上也能體會出幸福滋味。
其實,我也一直在關注嫁給金門的女子的命運,比如我一直關注的圍頭新娘嫁給金門郎的婚姻。因之前沒有去過金門,所以,在採訪洪雙飛嫁金門的新聞時,我老有種擔心,她會幸福嗎?而事實上,她是幸福的。他的公公陳聰明也是南安人,他們一家人喜歡這位圍頭新娘,兩岸一家親,洪雙飛和其他嫁給金門的女子,他們在金門都過得很幸福。沒有語言障礙,海峽也隔不斷愛情,她們在金門嫁得幸福滿滿。
在金門,遇到外地新娘是常事,而遇到大陸新娘,就像遇到自己的姐妹一樣,大家自然間會產生一種親切的感情。
有一次我在金門金城一家貢糖店參觀時,聽說這裡有一名來自泉州的大陸新娘在這裡工作,大家都圍了上去,爭相詢問攀談,場面十分熱烈。
這位大陸新娘小洪來自晉江金井,見到泉州鄉親,她顯得十分興奮,也很樂意與大家交談。她說娘家的許多親戚都在東南亞,有一位親戚幫她介紹了一位金門的船長。兩人接觸以後情愫萌生,彼此中意,她就嫁到金門來了。父母雖然捨不得她跨海嫁對岸,但見他們情投意合,「女大不由娘」,只能含淚為他們祝福。
當我問及她在這裡生活是否習慣時,小洪笑著說金門與泉州生活習俗幾乎完全一樣。大家都講閩南話,彼此很好溝通。公公、婆婆待她都很好。因家就在附近,所以她就在這裡找了份工作,當上了營業員。
小洪稱,金門的生活水準比金井略高,但不如金井熱鬧。她在商場向遊客出售金門貢糖等金門特產,每月可拿到1萬元至6萬元新臺幣不等,收入隨遊客數量增減而波動。收入是多了,但她也說「這裡的消費支出也比大陸高,肉價是老家的貴」。
還有一次我在民俗文化村參觀時,也遇到了一位越南打工妹。
這位越南打工妹在民俗文化村阿婆雜食店裡當員工,她一見我們,就招呼用餐。在外表上看除皮膚比較黑一點,是看不出她是越南人。因其在金門打工已經好幾年,她已經會講中國話了,閩南話也講得很接地氣了。
這位越南妹告訴我,她是隨一位同村嫁到金門的越南新娘叫來金門做工的,這位同村姐妹嫁到金門後,就叫她來金門打工,因人長得胖,本地人都叫「肥查木」(胖女孩)。她在金門雖然屬於低薪一族,包吃包住,每月工資老闆只給她開三四千台幣工資,但這對她來說已經感到滿足了。她說,她越南老家在一個山溝裡,那裡除了幹農活,掙不到什麼錢;而在金門的工資雖然不高,但也可以寄一些錢回去養家糊口。像她這樣在金門打工的越南老鄉還有不少。平時,有空她會去找老鄉,一塊兒玩。
說到金門,這位越南女也能向我們介紹當地的一些風土人情,比如風獅爺,比如古厝,比如迎城隍等等,她說她喜歡金門這個地方。這裡風景好,人也好!她說,她不怎麼想家,在這裡生活很好!
我問她是否也想做金門的越南新娘,對此,她開朗一笑說,她不是金門越南新娘一族,但如果有中意的金門郎,她也願意做他的新娘。她告訴我,她們越南不少姑娘嫁到金門,金門人對她們越南新娘也不錯。
金門人對越南新娘從不排外,可見島內的居民民風古樸。在金門不僅大陸新娘想工作就有工作,越南新娘工作的話也沒什麼限制。只是有些越南新娘說閩南話不在行,但金門縣政府也安排人員給這些不會講閩南話的越南新娘上學閩南語課。第一位從晉江圍頭嫁過去的圍頭新娘洪雙飛就是這些越南新娘的一位閩南話老師。金門縣政府在婦女福利方面對大陸新娘、越南新娘一視同仁,「金門縣婦女福利服務中心」給婚育婦女每胎給予生育補助,大陸新娘和越南新婚同待享有。
《我們從遠方來》書中有一篇文章《素食飄香人間有情》就是寫越南新娘在金門山外經營素食餐館。那家越南素食餐館名叫「金青安齋素食」,經營者名叫張美秀,這名字好熟悉,我當兵時,有一位戰友的妻子也叫張美秀,並且模樣,從書中的照片插圖來看,兩人還有點相像。讓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素食,印象加分。因為在泉州這個閩南佛國,素食餐館比較多,我喜歡吃素食,去泉州少林寺採訪,寺內的朋友都是以素食招待,所以,這篇文章調動了我的視覺和味覺。因為金門以牛肉麵和廣東粥比較有名,而素食不多,而這家的「酸辣河粉」、「素食春捲」、「素食水餃」、「越南咖啡」成為金門飲食的新動向。這是婚姻文化的融合帶來了海鮮一樣的新的美食文化,令人胃口頓開。就像早年金門駐軍時代,許多大陸兵撤到金門,把中原飲食文化帶到金門一樣。讀到這樣的文章,就像品嘗美味佳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