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歷史地貌新探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1,648
字型大小:

其實大約在距今70000-10000年前(地理學者稱大理冰期),據地理學者王會昌的研究,當時年平均氣溫比現今下降大約9-14C,中國大陸東部海域的海平面下降了150-160公尺,致使渤海乾涸,黃海、東海、南海海水大規模向東南撤退,日本列島、台灣島、海南島等各沿海島嶼與陸地相連,原先的海底出露或成為廣闊的大陸架平原,它們與中國大陸現今的東部平原連成一片。地理學家朱永其亦指出距今1.5萬年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時,古海岸線退卻至現在陸架邊緣水深155米處。
大約從距今一萬年前開始,地質歷史進入全新世(Holo-cene),氣候轉暖,冰川消融、橫溢,海面上升。地理學家又將全新世劃分三個階段,即早全新世(距今10000-8000年)、中全新世(距今8000-3000年)和晚全新世(距今3000年以來)。全新世早期(似是)冰期的「早春二月」,表現出「乍暖還寒」的特點。全新世中期,氣溫明顯升高;晚全新世以來,氣候波動頻繁,但總的趨勢是在向溫涼偏乾旱的方向轉化。
隨著全球氣候普遍轉暖,海面上升,約距今9000年左右,海平面約上升,以黃淮平原為例,鹽城至東台一線以西還是大片的湖泊和沼澤環境;而鹽城至東台一線以東地區被海水淹沒,形成濱海和淺海環境,並有溺谷存在。
自仰韶時代起,歷夏、商、周三代而至秦和西漢,經歷2700多年的氣候溫暖時期。自東漢開始,歷魏晉而至南北朝,我國氣候轉入近5000年來的二個寒冷期。從唐帝國開始又迎來了近5000年第三個氣候溫暖時期。從十一世紀初期(大約是宋朝時期)開始,氣候逐漸變冷,黃河流域已無梅樹生長。進入十二世紀,氣候加劇變冷。南宋國都安(今杭州)頻降大雪,暮春終雪常延至3月25日左右,比現代終雪期遲半月左右。公元1153-1155年,金朝使臣去南宋途中,冬天見到蘇州運河常常結冰,船工不得不備大鐵錘以破冰開路。
根據溫度高低與海平面升降的關係,唐與北宋的平均溫度比南宋高,所以海平面的高度自會比南宋高,南宋的海平面已高出今之六至八公尺,所以唐朝與北宋時期的海平面一定比南宋的海平面更高。很多的低窪地被海水侵入,金門被分割為很多小島,那時的浯洲被閩南地區的人稱做「浯洲嶼」。「浯」就是「五」的諧音,而「五」又有「多」的意思,「洲」是指水中可居人者,「嶼」即是「島」,「浯洲嶼」即是數個可居人島嶼的意思。只因那時金門尚是未開發,鮮少人煙,島民未開化,無人用文字記載下來,但仍有零星資料被保留下來,例如《滄浯瑣錄》曰:「在古寧頭烏沙頭入潮,通西浦頭埭。」可見古代的烏沙頭和今之雙鯉湖是相通的,昔日的南山村是一座獨立的小島,只是現今這條水道已經淤塞,後來的雙鯉湖出口必須從湖下出入。由此可見南宋以前的金門有極大的可能是由許多的小島連綴而成的,因而被閩南地區稱作「浯洲嶼」。
筆者更大膽臆測,金門的古湖大部分亦與海平面升降有關,浯洲嶼的古湖依何喬遠《閩書》云:「有五湖,曰許坑、曰湖山、曰湖頭、曰赤庭、曰湖尾」等。其中的許坑湖和湖尾湖有極高的比例是瀉湖成的,湖尾湖因鄰近湖尾村而命名,位於安岐村與湖尾之間,在湖南村之北,又名安岐湖,在宋代這裡似是一處海灣,梁克家族人在此築堤圍田,稱作「梁府埭」,後來海浪帶來泥沙,將海灣變成瀉湖,且因地勢平坦,無高山丘陸匯集雨水,日久缺乏水源,遂淹為農田。
赤庭湖應在赤庭村附近,赤庭村在明朝即已出現,有悠久之歷史。舊屬陽田保,與塘頭隔枋港溪毗鄰。據志書載引耆老云,該村在民初尚有民居,至日據時期才廢村。《金沙鎮志》云:該村「舊日亦屬濱海村落」,則赤庭湖亦有可能是海平面上升時,海水侵入海灣,後來海浪帶來泥沙,形成的瀉湖。
至於湖頭湖到底在哪裡,已無從考證。許世英《新金門志》載:「湖頭湖,原名白湖,在倉湖保白石山坡,今廢。」詢之故老,倉湖保白石山坡到底在哪裡,尚無人得知。若依何喬遠以鄰近的村社命湖泊之名,則湖頭湖有可能即今之「下湖」(大陸引水入注之湖)附近位置,因林焜熿《金門志.都圖》載倉湖保,包括「……峰上、下峰、湖頭、溪邊……」從敘述的方位,湖頭似是今日的「下湖」村或其附近村社;若湖頭湖即今之「下湖」,有一極大可能即因海平面上升,海水灌入漥地,形成的湖泊,許世英《金門新志》指出:「在溪邊、下湖、後壁一帶有黑土」,即是海水入侵的證據。
惟林焜熿《金門志》載倉湖保,包括「……峰上、下峰、湖頭、溪邊……塗樓、下湖、甌隴、東沙尾、溪邊……」 志書在「頭湖」村之後接續出現「下湖」村,且方位亦很接近,今之「下湖」到底是「湖頭」村?還是「下湖」村?很難確認。故「湖頭湖」到底在哪裡?尚待有更多的史料來認定。
湖山湖又在哪裡呢?它有可能即今所稱的「東店湖」或「東店湖」毗鄰的另一座湖泊。何喬遠《閩書》載浯洲嶼之湖泊,皆以鄰近的村社命名,故湖山湖應在湖山村附近。《金沙鎮志》載:「湖山村在今日東店與陽翟之間,背倚陽翟山(五○高地),前臨丹湖,故名湖山。」湖山湖似就是丹湖,而丹湖又有可能就是東店湖,志書載:「東店湖,原名東湖,在陽田保翟山後,今砂壓殆盡」。湖山湖(或東店湖)有可能早期海平面抬升時,金沙港灣的海水循著溪流河道(今之前溪)灌入窪地,後來海平面下降,或河道淤積,遂成湖泊。
浯島尚有甌隴湖,今已堙沒。甌隴湖根據同安縣志載:「雍正十一年,甌隴湖中,忽浮一小渚,高四尺,闊丈餘,長十餘丈,形如鯉,四旁水深,洞不可測。」可見清初甌隴湖尚在,雨後四水匯集,尚有積潦,今其地名為後隴。筆者推測該湖的形成是海平面抬升有關,海水循著前埔溪灌入窪地,後來海平面下降,遂形成甌隴湖。
此外,還有島七尺湖,又名田央湖,在陽田保。惟陽田保範圍頗廣,包括西黃、青嶼、官澳、陽翟、後山、東店、東珩、田墩、塘頭、吳坑、南垵、赤埕、後珩。七尺湖到底位於何處,尚待更多的史料來確認。
五、結語
南宋時,南方圩田大興,當時金門森林未遭破壞,水源不絕,泉州世家大族,因皆來此設堰築埭,畫海為田,置立別業,享農桑之利。金門昔日海岸曲折,港灣深入內陸,種種證據顯示,海水深入陸地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還要廣。曩時海平面上升,海水漫入內陸,山海交錯,形成若干小島。金門在南宋時期,閩南地區對金門就有「浯洲嶼」的稱呼,「浯洲嶼」即是數個可居人島嶼的意思,「浯洲嶼」是舊時金門的總稱。後來海平面逐漸下降,加上海沙堆積,金門完全露出海面,而成為一座完整的島嶼,遂有「浯洲」、「浯島」的稱呼,以後更衍生出滄浯、滄海、浯江、浯海等等的別稱。金門舊日的古湖,大部分亦與海平面升降有關。古崗村原臨海灣興起的一座漁村,後因海浪帶進海沙,形成瀉湖,再因海平面下降,海岸線退後數百米尺,因而形成古崗湖今日的地景。(四之四/全文完)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