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九降風的獅爺
曾造訪過金門的朋友們,一定對海邊和村頭那些矗立的奇特石獅感到十分驚奇。當我親手觸摸這些鏤刻著滄桑歲月的石獅時,一股歷史感湧上心頭,古人的艱辛歲月,不畏風沙走石的精神更深深地感染了我。
身體挺拔如石柱,嘴巴大開露出可愛的表情。它的外形應該是廟宇門口的石獅形象演變而來。尋找風獅爺的活動不僅增加了各種風俗傳說,也蘊含了幾分神秘的人文色彩,同時也揭示了金門豐富的人文風情。
「平衡工作和娛樂的差距是生活的目的。我帶你去放鬆一下,好嗎?有時候出門旅行,也許可以發現新的自己。」弟弟對我說。於是,我們騎著小綿羊摩托車,在金門的田野中輕鬆遊玩。
藝術家Suzanne Shettles Charleston曾經說過:「打開你的好奇心,跟著兔子跑進兔子洞裏。」
沒有人能夠確定風獅爺在金門這片土地上立足了多久,但當地民間信仰的虔誠程度卻是不容忽視的。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尋找風獅爺的活動已經舉辦了多年,現在仍有遊客加入尋覓風獅爺的行列。這表明,追尋風獅爺也成為了一種時尚的活動。
已經離開故鄉很久,也遊歷了許多地方,你是否曾經發現過這樣一尊風獅爺呢?
我弟弟非常喜愛風獅爺,無論如何都抵擋不了他尋找風獅爺的決心。上一次見到弟弟時,他送給我一座他親手製作並在風獅爺文物坊精心彩繪的專屬風獅爺,還約好今天這個艷陽高照、陽光明媚的中午,要帶我和朋友們一起去尋找風獅爺,開啟認識風獅爺之旅。
在假日中,安排一場深刻且有知識性的金門風獅爺文化之旅。這起始於先前曾經分享家鄉美景,為何不再次帶朋友們體驗金門的美好呢?身為金門人,風獅爺對我們並不陌生,它是金門的守護神,陪伴著我們成長。
在內地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摸摸石獅頭,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獅背,好活一輩子;摸摸石獅嘴,夫妻不吵嘴;摸摸石獅臀,永遠不生病,從頭摸到尾,財源廣進如水流。」
中國人對獅子一直都非常看重,傳統習俗中常有舞獅增添節慶的歡樂氣氛。至今仍有石獅被供奉,被視為神靈,例如在寺廟門前會擺放石頭雕刻的獅子,期望能保佑大家平安。此外,走在有石獅的街道上,也能感受到市井進取的氛圍。
當我凝視著雄性風獅爺的葫蘆生殖器發愣時,忽然向弟弟問道:「為何要選擇獅子作為風獅爺的形象,而非其他動物呢?」
弟弟回答說:「據說明清時期,金廈一帶的漁民,根據當地風沙大的氣候特點,將石敢當和獅子結合成風獅爺的形象,以求鎮煞辟邪,逐漸形成信仰。民間認為風獅爺不僅可以抵禦風沙,還能趕走妖魔鬼怪,成為一種獅面人身的圖騰。」我聽了弟弟的話,終於恍然大悟,看著風獅爺點頭如搗蒜。
金門位於福建東南外海,是一個四面環海的海島。受強烈的海風影響,風季長,風速高,而島上四面無高山屏障,中間有丘陵起伏,雨量不均勻。
冬季東北季風特別強烈,島上多風沙,一年中東北風長達九個月,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這半年的平均風速高達每秒四公尺以上。本地有句俗話:「金門呷十三省風」,形容風勢極強。秋季風起沙揚,稱為「九降風」。
金門曾經是植被豐富、林木茂盛的島嶼,古代四大林區記載中亦可見一斑,唐宋時期更是草木繁茂。但隨著王朝更迭,元代以後製鹽設鹽場,大量伐木做燃料,導致整座島嶼沙漠化、飛沙走石。另外,歷經多次兵燹禍亂後,林木逐漸消失殆盡,風沙之苦,環境貧瘠更是屢遭嚴重破壞。
在明朝時期,中國沿海經常遭受海盜侵擾,而金門地處要衝,也常受倭寇縱火燒林侵擾。清朝時期,鄭成功為了反攻大陸,實行了堅壁清野的戰術,以金門作為據點,因此把樹木砍下來做成戰船。長期以來,因為樹木被砍伐,風沙遮蔽不足,土壤逐漸變成了像沙子一樣的黃土,林木幾乎消失殆盡,風害嚴重。
清朝康熙二年攻取金門時,居民被遷移並棄置農地,康熙二十二年才陸續遷回,但當時的樹木已經十分稀少。
直到二戰時期,金門被日本佔領,全島沙漠化嚴重。國民政府進駐金門後,大量進行植林,才得以改善猖獗的風害問題。
作為金門人的我,現在也在尋找風獅爺的下落,有時候真的很難找到牠們隱藏的地方。有些風獅爺因為在荒煙蔓草中逐步掩沒,荒廢而逐漸消失,甚至變成了一塊看不出來是風獅爺還是石頭的殘留物。
你有去尋找過風獅爺嗎?現代都市建設的發展,使得傳統文化愈加稀有,人們是否還有能力為古老的風獅爺保留一席之地呢?或者,擁有一尊小小的風獅爺放在客廳裏,也是一種表達對風獅爺文化的珍視。
那些站立在村口、面向海洋、守護海島不受風沙侵襲的神祇,是水的記憶,也是迎風者守望這個世界的象徵。迎接九降風的石獅們,或許也在等待那份淡淡的共同鄉愁。
風獅爺原本是一種信仰,而現在的風獅爺有各種不同的面貌和風格,呈現出多元的造型。近年來出現的觀賞型風獅爺和傳統村落型風獅爺相比,更凸顯出金門風獅爺已經成為一種活態文化。這些文化創意產品使用陶藝等材料來賦予生命,成為旅遊工藝品,它們的神情微妙,雖然靜止不動,卻又給人一種活力的感覺。
原本風獅爺的獅身被彩繪成白身金邊,具有威武和神秘的魅力。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顏色逐漸褪去,弟弟便重新為這個具有教育意義的玩具進行了彩繪。
有的雄偉氣勢磅礡,有的則展現出柔情蜜意和歡樂融融的氛圍。有些設計極簡並兼具精巧,配合獅身的圓渾造型,更顯得可愛風趣。這個玩具不僅能讓孩子們平靜安詳,還能引起情感依戀。不過,不要以為風獅爺看起來傻傻的,就好欺負了喔!
風獅爺的材質多樣,主要是以石雕為主,各具特色。外觀形狀也各異,有的龐大威武,有的則嬌小玲瓏。現代石獅造形通常顯得穩重肅穆。一般來說,風獅爺不上色,但也有上紅、黃等彩色的風獅爺。
風獅爺的造型各異,有站姿、蹲踞坐姿,甚至有倒立的風獅爺。而手中拿著的物品也各不相同,如葫蘆、令旗帥印、寶劍、毛筆、綾帶、繡球或錢幣等等。民眾會將紅布綁在風獅爺身上,特別繫上披風以表達謝恩酬神之意。
風獅爺現象展現了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力,但也有一定的保守和滯後性。我的弟弟告訴我:
「在冬天,風獅爺毫不畏寒地守護著這個充滿活力的金門島嶼。」我聽到這番話後,深知風獅爺對於當地居民有著重要的心理意義。
即使朋友們開心結束了今天的風獅爺之旅,並交換心儀的禮物,離開金門,但風獅爺文化底蘊的再發揚和人們尋找風獅爺的漫遊旅途仍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