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千樹成林,水清映楊──期許一座文學島,在金門

發布日期:
作者: 水鈴。
點閱率:1,647
字型大小:

想到去年秋天,睿友文學館才展出牧羊女的文學作品:《島嶼,沒有遠方》,時序又將入秋了。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看漫天金黃麥穗唱著高昂歌曲;看滿田赭紅高粱喝著渾厚曲調,而屬於金門文學豐收的秋天在哪呢?
每一季,睿友文學館都有縣籍作家展,如花開花落。花開燦爛,而花落,會長出新的枝葉嗎?是化作春泥更護花,還是隨風飄散無影蹤?
想到入夏時,聽聞楊樹清六月底會回來,一為參加睿友文學館七月二日展出的《鄉愁的回音--王婷作品展》,就特別撥空去見他,並看了展。思緒又飄回四年前《漂流的文學樹:楊樹清文學展》,當時因我人在台灣,工作家庭兩頭燒,難以抽身回來,只得經由賴群組線上觀展,有幾個點很讓我感動,故寫了一篇文,去年整理好,幸運登於金門文藝第76期秋季號。
但有些受限於字數關係,所以刪除,但又不忍捨棄,如以下兩段:
古區有雙樹
台大教授薛承泰為《漂流的文學樹:楊樹清文學展》所做的聯詩:「古區有雙樹,化作漂流木。神筆彩妝上,回眸見日出。鮭魚不孤獨,劈開文學路。疾書出苦難,睿友爭頌讀」容我解讀如下:「古區雙樹」即樹森與樹清,漂流木呼應了楊樹森的創作及漂流木的意涵,漂流木的意涵又有其二:一是看似無用之物亦有大用,藝術創作再一次美化生命。二是楊樹清的文學仍在漂流,以實體來講,至今依然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收藏他的文學與金門文化史料;「神筆」是馬良彩繪神筆,是用來濟弱扶窮的,楊樹清的文學除了抒情,亦用筆關懷社會底層人物。而楊樹森的藝術創作除了媒材本身是對環境的友善對待,一個個有情的臉孔亦探究了一個個生命故事。兩昆仲之才如日出閃耀,充滿希望;「鮭魚不孤獨,劈開文學路」鮭魚最終仍要逆流歸鄉,一是呼應楊樹清以前寫過的〈鮭與歸〉:「『向鮭魚致敬!』萬千血紅鮭魚在湍流跳耀處的一塊告示牌。禮讚了鮭魚的一生。也傷痛了海外遊子的心葉……鮭與歸的驚心動魄,我在異國最鮮明的畫面與記憶。」(那是楊樹清在加拿大看鮭魚逆流回源頭產卵的感觸),也說明楊樹清對家鄉金門的想念與使命:以一介文人來講,那就是文化傳承吧:鮭魚回鄉延續物種的生命,文學展亦是回鄉延續金門的文化生命。鮭魚從不孤獨,雖處逆流,但知道牠們的使命。文學路是孤獨的,因為只有沉思才能撰成好文學;但又不孤獨,因為楊樹清與鄉人的熱情,才能同心齊力開創一條金門文學的康莊大道;「疾書出苦難,睿友爭頌讀」,楊樹清的文章,不只有家鄉之思,更多的是苦難的關注。「睿友」亦一語雙關,一在「睿友文學館」展出,二是睿智的朋友都會想頌讀楊樹清的文章,楊樹清不只文章有厚度,更讓人敬佩的是他對金門文學、文化傳承的行動力。
行動文學樹
作家吳鈞堯如此說楊樹清:「以慈憫為線,叩問為針,楊樹清一個人,卻就縫合了金門近代的戰爭史。」 「其博學強記,善於收列資料的稟賦跟努力,可說是金門現代文學作家群中,掌握豐富史料的第一人。」楊樹清就是行動的文學家。我想到112年10月(10/2、10/3)人間副刊連續兩天以楊樹清寫的〈人間愉快──高信疆紙上風雲&阮義忠映象之旅----文壇春秋/關於文學的私房記憶〉為首版隆重刊出的一段文章:「羅斯福路上一家咖啡館,高信疆夫人柯元馨邀我喝下午茶,希望能為阮義忠台灣故事館10月的一檔「紙上風雲」與「映象之旅」展覽串連記憶,說說故事。從1段到6段,長長的羅斯福路,我的記憶行走,停留在3段。」文壇有重量的前輩何其多,但高信疆的夫人卻邀請楊樹清書寫關於高信疆那時的「人間」事,楊樹清豐富的史料記憶與廣結的俗世善緣,不只在金門現代文壇,在台灣,也佔有一席之地,而今,他的文學展結束四年了,但他豐富的著作與收集的史料,在偌大的金門島,卻似乎仍找不到地方安居!
我不禁又想起去年八月蟬鳴的溽暑,讀到李福井〈楊樹清的願望〉一文:「楊樹清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很難定位。他的報導文學一時無兩,如說楊樹清是第二,誰人敢說第一?他對金門歷史用心甚深甚早,編輯一套《金門學叢刊》,居然搞出了一個《金門學》來。此外,他在金門解嚴與解除戰地政務前夕,自掏腰包創辦了一個《金門報導》的刊物。他嗅覺的敏銳度,對時機的掌握,對金門所受不平待遇的關心,力撼軍方與警備總部,雖千萬人吾往矣!又有不畏強禦、逆批龍鱗的媒體人性格。」看到這句話,我笑了,笑眼酸澀:「不畏強權,逆批龍麟的媒體人性格。」這樣的媒體人,越來越少,而楊樹清卻有質疑政權的媒體人性格,與其說是媒體人,不如說是知識份子的風骨。他早期赤膽熱血的性格,讓他挺身為昔時金門人所受的不平等待遇而戰;晚近隨和熱情的個性,又讓他牽起臺金的文學線。詩人鄭愁予「情歸浯江,落籍金門」,洛夫「再回金門」的金大詩碑,楊樹清功不可沒。
金門曾經餵養他些許文學養分,但他卻用超乎文學的力量讓這些文藝大擘留跡,甚至落籍金門!
「他心之所之,有沒有可能變出一座楊樹清文學館呢?或者可由楊樹清的議題點燃金門文學的火種,在自成號之外,繼之又有陳長慶、吳鈞堯、黃克全、牧羊女與黃振良等文學地景,讓金門文學遍地開花,點燃島嶼的文學亮點,鼓起風潮激揚後秀……以楊樹清對金門的貢獻,他的願望是一個信號、一個觀察指標。我們不要詩人鄭愁予,不要詩人洛夫,而願騰出階前咫呎之地,迎接一座楊樹清文學館嗎?我們常聽說金門文化底蘊深厚,自古文風鼎盛,那麼就以此作為檢驗是否重文的標尺。」〈楊樹清的願望〉,若我們不要詩人鄭愁予與洛夫,真的太可惜了,那麼,退一步講,建一座楊樹清文學館或金門文學館可行嗎?沒有起步怎麼抵達目標?沒有播下小種子,怎麼能期待文學地景在金門繁花盛開?
綠樹成蔭文學館
但是沒想到孕育「古區雙樹」的「古區10號」卻於去(112)年十二月被夷為平地了!出磚入石四百年的建築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倒下的不只是一座古老的左護龍,更是詩人文學原鄉或歸宿的寄望!偌大的金門島,能再騰出一塊小小的地方建一座(楊樹清)文學館,收藏作家的心血嗎?
想像文學館中可以有一面金門的文學地圖,上面可以有南宋朱熹在金門講學的燕南書院,〈次牧馬王祠〉裡的豐蓮山、明朝進士許獬《叢青軒文集》裡的總兵署、南明兵部尚書盧若騰《留庵詩文集》裡的賢聚留庵故居……更多的是現今的作家:陳長慶的碧山與長春書店、黃克全的後水頭、楊樹清的古區、牧羊女楊筑君的湖下、吳鈞堯的昔果山、石曉楓的后浦浯江街……;甚至是作家書寫的地景,洪乾祐的紅樹梅、林媽肴的鐵蒺藜與軌條砦、陳榮昌的痲瘋礁、還有來金門當兵或客居的作家:公孫嬿的小說〈得月樓〉、洛夫成名作《石室之死亡》的武揚坑道……還有管管的〈吾的碉堡〉、〈金門一個明朝小村裡的那棵梨花〉、商禽的〈逢單日的夜歌〉、楊牧的〈水井與馬燈〉……這些作品是不是有幾處碉堡、某個小村莊、幾口井與數個景可以呈現與尋覓?(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