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番堆石為界
北投區的石牌初為凱達格蘭平埔族耕種之地,雍正、乾隆年間,漳州人賴、魏、謝三姓來此開墾,壘石當作地界,但是漢人常在夜晚上搬動石頭,擴大土地面積,糾紛不斷越演越烈,擺明是漢人欺負原住民。
乾隆十七年(1752),淡水廳同知曾日瑛在當時的唭哩岸、三角埔、磺溪等地刻石立碑,以杜絕土地紛爭。碑文上記載:「奉憲分府曾杜斷東南勢園田歸番管業界」,當時鄉民就稱此地為石碑,久而久之,轉音成為今稱的「石牌」。
昔年所立的石碑數目不詳,今僅存兩座,一座原在石牌庄,已安置在228和平公園的碑林,另一座原在磺溪庄,1999年移至淡水線捷運石牌站的1號出口。但北淡線石牌站的舊址不在此處,而是在自強街底,之前稱為唭哩岸站。
1956年6月6日,榮民總醫院在石牌舉行奠基典禮,由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委蔣經國、台灣省主席嚴家淦、美國駐華大使藍欽等(Karl L. Rankin)主持動土典禮,奠基石為行政院院長俞鴻鈞所題,為當年的地方大事。
1959年11月1日,台北榮總在中正樓前舉行開幕典禮,首任院長為盧致德(美國紐約大學醫學博士,陸軍中將)。1963年5月22日,改稱「榮民總醫院」,曾經是遠東地區首屈一指的綜合醫院。1970年代附近的三角埔,又多了一間美國海軍醫院,是美軍太平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時設立的,台美斷交後原址改建為榮總的東院區。
榮總的創院是為了照顧榮民和眷屬,由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管理,後擴大服務全民,在台灣醫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今有北中南三間總醫院,為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另有12間分院和一間委託經營的關渡醫院,每日門診人數甚眾。
唭哩岸(KI-LI-GAN)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的譯音,為「海灣」之意。根據考古在3百多年前,淡水河向北突出形成河曲,原住民在岸邊耕種,發展為阡陌水田。明永曆年間(1647~1661),福建的漳州和同安人來此開墾,自八仙圳引水灌溉,聚落已成,1662年興建「慈生宮」於今吉利公園內,奉祀五穀先帝,初僅是草寮。乾隆年間,唭哩岸老街伸長為頂街和下街兩段,雞犬相聞;光緒八年(1882)新建宮廟於今立農街一段320巷,成為地方的信仰中心。
一位初中謝姓同學家住在立農里的村落,雖然課餘要協助農作,功課卻很好,畢業時考上建中,卻選擇讀台北工專,為了將來好找工作。1971年我在屏東大武營服役,某日遇到他來受傘訓,是特種部隊的少尉,常來衛生連找我聊天,結訓後他回龍潭從此失聯。十多年前開初中同學會時,立農里都蓋起樓房,街道門牌重劃,農舍全都消失,可惜這位老同學沒有出現。
經歷兩個世紀的滄海桑田,唭哩岸剩下的記憶僅為石材,此地的天然岩石抗酸又耐火,在清代即大量開採,用作窯爐的內層,台北城建城時也用來砌圍牆。從北投軍艦岩通往陽明大學的山路皆是採石區,曾經有10多家石材工場,居民在農忙之餘以此為副業,曾經成立打石業工會。1985年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在東華街300巷尾的「東華公園」登山口豎立石碑誌事。
石牌有一個地名叫「軟橋」,最早是一座文林北路跨越磺溪,連絡士林和北投的木板橋,因人車行走時會搖搖晃晃,居民稱之為「軟橋」。在今文林北路53巷和承德路六段之間,中正高中的旁邊原是一處低窪的農地,隸屬建民里的範圍,其中有「賴義源」古宅,以及建於光緒十年(1884)的「福裕宮」,從日據時期至台灣光復居民都是務農為生。
顧名思議,過去石牌立農里的居民多是種田的,但早就和農業無關。2009年,台北市政府以打造「智慧健康產業」為名,將軟橋連同洲美的部分土地一起徵收,作為士林科技園區的一塊拼圖。因為軟橋留有許多先人足跡,當地居民、里長、市議員為了傳承記憶,建議還原石牌橋的名字為軟橋。
然而,市政府新工處並未從善如流,說石牌橋之名已行之有年,貿然更名影響的層面甚廣,僅在橋樑的側面貼上一塊歷史告示牌,聊備一格。台北市最後的農村聚落消失了,「福裕宮」搬遷他處重建,除了福德正神,也奉祀五穀先帝,至少可以讓人們知道軟橋曾經是綠色的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