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
時下年輕人見過蓑衣的不多,這玩意之功能與雨衣相似,雨天時,農夫會穿上它巡田水或在田園鋤草翻土,漁夫穿上它,輕鬆俐落在溪流或海上捕魚,雖然有些厚重,幾乎是每一戶農家、漁家必備的雨具,少了它還真不知道如何在雨天時幹活呢!
蓑衣,俗稱棕蓑,是摘取棕櫚樹的纖維製成的,是早期社會普遍的防風擋雨的雨衣,目前,除了偏遠地方的農村或生活展示館還能見到之外,坊間幾乎已看不見了。路過一戶農家時,曾經在年輕時,穿上蓑衣工作的老翁指著牆上掛著的蓑衣說,蓑衣的製作過程繁雜,首先將棕櫚樹片以鐵刷刷理乾淨後,壓平且於豔陽下曬乾,再依照蓑衣之大小,將一片片棕樹片縫製而成衣裙的型式,之後,將袖子與下襬的棕毛梳理平順,再將領口與衣襟包邊收口,縫上鈕扣與帶子後就大功告成了。一般常見的蓑衣,可以區分為兩件式及連身式,兩件式蓑衣的上層寬肩形如斗篷,方便於雙手的靈巧活動,下襬似圍裙的形式設計,穿脫十分方便。
蓑衣在中國江南、台灣、越南、日本、朝鮮半島農村一度被廣泛使用,主要有兩種型式:一件式與兩件式。一件式為前開襟的大披肩;兩件式為上衣與下裙。主要由棕櫚的纖維做成,而台灣使用山棕纖維製作蓑衣稱為棕蓑。棕樹是棕櫚科山棕屬植物,山棕葉稍密布著質地堅韌且防水的網狀纖維,俗稱棕毛,而蓑衣就是以棕毛衣針一針編織而成的,編製工序繁複且耗時,所以,一直被當時的人列為傳家之寶,即使有些微破損也捨不得扔棄。
棕櫚的葉子相當粗大,向外展開而形成團扇狀,葉柄有細細的刺,不小心會扎傷手,許多人取下葉柄當作天然的鋸齒片使用,失利勻稱時,可以鋸開一些比較軟的東西,如冬瓜、番薯。棕樹是棕櫚科山棕屬植物,山棕葉稍密布著質地堅韌且防水的網狀纖維,俗稱棕毛,而蓑衣就是以棕毛衣針一針編織而成的,編製工序繁複且耗時,所以,一直被當時的人列為傳家之寶,即使有些微破損也捨不得扔棄。
以前農業社會,物質生活貧瘠,許多人會選擇棕櫚或山棕為材料來製作蓑衣,如挑選棕櫚葉為材料,製作完成的蓑衣偏深咖啡色,如以山棕葉為材料,製作出來的蓑衣則偏深黑色,一般以棕櫚為材料者是為最佳選擇。隨著時代的變遷,年輕時使用的蓑衣,逐漸被塑膠雨衣取代了,會做蓑衣的人也因為年歲漸增而凋零,也許再過幾年就會慢慢消失於我們的生活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