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第三者的婚姻
至於婆婆,因父親早逝、母親改嫁、伯父當家,大伯擬將她許配給大她近廿歲的男人,她為此逃婚,而到廣州找尋母親,因此認識了公公。根據她的說法,由於當時公公全家都逃到廣州,她羨慕、甚至期望有個完整的家庭,故雖然孑然一身,在臺灣亦無親無故、仍勇於嫁給公公,和公公來臺開始新的生活;兩人結婚時,婆婆18歲、公公23歲。
公公內向、婆婆外向,他倆的婚姻,或許是迫於當時最後一艘船、最後一小時必須決定的情勢,或許也迫於當時袓父母的期許,但因公公心中始終存在著夏小姐,使得新人不如舊人,因此可以說公公對於這樁婚事,始終居於勉強接受的心理,也無怪乎婆婆曾埋怨初婚未久,公公即不記得結婚的日期。根據親友的描述,公公不如意時,常會把怒氣發洩到小孩身上,尤其是出生順位的前三位。這種不合理的教養方式,也影響到成年之後我的先生;他平時笑容可掬、幽默風趣,但情緒遇到障礙時,則異於平時,多年以後,我才抽絲剝繭從公婆的婚姻關係中找到緣由。或許是因舊式教育,或許也因心中有些虧欠,婆婆經常說「這個能說嗎?」、「這個可以說嗎?」,顯示她不知溝通、不會溝通,她和公公之間亦少有對話和溝通。
在公公雁去的第卅八封信(民國81年9月)中提到他對於婆婆的看法與相處:我與她相識於廣州、成婚於海南島。她固深知我心中有一段刻骨銘心愛情和一個永遠難忘的您(指夏女士),懷舊之情人皆有之,婚姻中人懷念昔日情侶,雖不見得固對婚姻不滿,可也不能說對婚姻感覺滿意,我與她就是如此;現實生活中缺失甚多,雖已共同生活四十年,走過患難艱苦歲月,全心愛我不假,且有魄力,剛毅大方,耐苦耐勞,惟總是粗枝大葉、反傳統,對我缺乏關愛、投契、溫柔和溝通,很愛子女、愛家庭;在現實生活中,均以她為主,我不喜應酬及旅遊,她自大陸開放後,曾去大陸三次,足跡遍及全國(指中國大陸)、美國三次及日本等地,我則僅赴大陸二次探親,此我與她個性之偏差。在本箋函中,她稱讚婆婆有魄力、剛毅大方、耐苦耐勞、愛他、愛子女、愛家庭、愛旅遊等;也由此信函終於找到兩人的婚姻問題:個性差異及缺乏對話、溝通與和解。
三人在杭州會面之後,公公仍然依戀著夏女士的來鴻。在子女都成家後,週末假日,公婆常會各找自己的牌搭子消遣娛樂。一個週末假日,大姑回家探望父母,她形容當時的情景:昏暗的客廳,兩人坐在藤椅上,各自看著電視,少有交談,氣氛清冷。
民國79年4月,公公與夏女士復信後未久,因胃疾開刀,疑癌變,切除2/3胃部,其後復原情形良好,也才能在一年後與婆婆同赴杭州與夏女士全家會面。民國82年7月公公退休後,時時感覺胃部不適,經再檢診,發現癌細胞已轉移至肝部,自雁去第五十封信、來鴻第卅四封信以後,很多內容都與公公的病情有關,夏女士或提供運動、治療資料,或寄書,或介紹浙江省醫院腫瘤科重要的醫師,或建議至杭州養病等等方式,關愛之情,始終如一,其情可感!
公公在臥病期間,曾擬贈送婆婆新台幣50萬元,以備不時之需,其後又予收回。婆婆在公公胃癌離世後,曾多次表示要去除所冠夫姓。民國102年10月,婆婆因脊椎萎縮,難以住在無電梯的四樓舊屋,須另行住到有電梯的房子。在搬家的前一晚,她將公公遺像如同一般垃圾丟掉,她說「這個家沒有了,爸爸遺像留著也無意義」,並說,她要重新開始過自己的生活。四十多年的夫妻,兩人之間缺乏對話、溝通,又缺乏互信。
婆婆歌喉絕佳,歌聲彷如周璇再現。民國83年5月公公辭世不久的當月,中視播出有名的日劇「阿信」,主題曲「感恩的心」,其中內容:我來自偶然,像一顆塵土,有誰看出我的脆弱;我來自何方,我情歸何處,誰在下一刻呼喚我。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字字句句猶如婆婆的人生寫照,也唱出婆婆的心聲,成為她日後最常清唱的歌曲。或許臺灣早點播出此劇,公公即能聽到婆婆的歌聲,也能及早和解吧!
公公離世後,骨灰安置在臺北市區的善導寺裡,23年後婆婆因血栓棄世,骨灰則安置在新北市金山的金寶山上,45年的夫妻,歸天後,寶地分隔兩處,相距50公里不相聚。
幸福的婚姻都相似,在愛情的基礎上,包括互相尊重、彼此關懷、互相扶持、溝通與合作等特點,而公婆的婚姻中,個性或有差異,但自始至終夾雜著隱形的第三者,愛情的基礎始終不穩,亦影響了互信與婚姻品質,也間接影響了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海峽兩岸的戒嚴時間長,大時代的悲劇下,漫長的等待,讓深情的公公,一直困於隱形第三者的感情漩渦之中,難以自拔,亦弱化了作為父親的角色;而長期的相思難解,亦影響其健康。先生的原生家庭幸賴極富愛心的婆婆經營,在不受先生疼惜之下,卻仍極力保持家庭完整,扶養子女長大成人,其功至偉,其恩情永澤後世!(本篇係因國共內戰、兩岸阻隔而影響實際婚姻的真人實事:本人公婆的故事,兩人均已作古。文中通信時間,由臺灣寄至大陸,採臺灣郵戳民國時式,大陸寄達臺灣,採大陸西元時式,以符事實。)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