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與烈嶼「貓公石」的初相遇

發布日期:
作者: 吳淑鈴。
點閱率:492
字型大小:

一、紅孤單
有人稱我為「紅孤單」,孤單很好,強者總是孤單獨行,不會成群結黨,「日出東方,唯我不敗」,東方不敗也是孤獨,因為再無對手,紅日爍爍,就算孤單,也是一身傲骨。
二、貓公石
我曾是高高聳立的崖,睥睨一切。那時的我,英姿爽颯、容光煥發,若周公瑾當年「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沒有永遠的神。那一天,不是赤壁之戰,我亦從崖上崩解,跌落沙灘。
日日夜夜,受風、雨、海水侵蝕,我並未光滑如鵝卵,而是滄桑如貓臉。歲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跡,坑坑洞洞,像一個個彈孔,藏著島鄉的戰爭與歷史;也像一疊疊的心事,折著島鄉的貧瘠與多舛。這都很好,因為,戰爭已逝;因為,我是個有故事的人。真好。
嘗盡風起雲湧,暢飲日昇月落,海的滄桑溶蝕了我的心:海水的哭泣成了我的小坑洞,一窟一窟,不是淚水,而是故事。起風時,小小的洞穴,或有海螺的歌聲。
周瑜、曹操、孔明、或是蘇軾……這些風流人物,都已被浪淘盡,而我,終有一天亦將化為塵土。千百年來,我已看遍潮起潮落,世事變幻,這是生命的歷程,我已欣然接受。
在潮水推擠、眾聲喧嘩的海岸邊,我是一座座靜默的石。
我是貓公石,也是紅孤單。
三、後記
113年最後一個周末,參加臺灣師範大學所舉辦的中小學科學教育專案,去了金門幾個地方看了地質:在新湖漁港及漁村小艇坑道看了花崗片麻岩,與侵入的角閃岩脈及輝綠岩脈;在烈嶼埔頭看了貓公石及九宮坑道的細粒花崗岩及侵入的角閃及輝綠岩脈;再到翟山坑道看花崗片麻岩及偉晶花崗岩,一樣有侵入岩脈……甚至到金門高中的天文台,用天文望遠鏡看了外太空的大岩石(金星與土星,還看到土星的環)。
12月的金門北風狂大又凍骨,幸運的是兩日陽光都有露臉,主講的林英生校長學養豐富,除了金門的地質,也講了坑道的秘辛,每一個地方幾乎都有坑道可以避風,只有在埔頭看貓公石時,潮聲拍灘,朔風呼號,沒有地方可遮蔽躲風。
但我很開心,因為久聞其名,卻是第一次見到埔頭的貓公石。它們位在烈嶼北岸,又名紅孤單,或貓孔石(閩語諧音)。研習的小冊子上簡短精要介紹著:「埔頭奇特的貓公石是由風化的火成岩中鐵鎂礦物的氧化及受到地下水的淋溶作用及氧化鐵的淋濾後在地層中形成『鐵網紋膠結』,當岩塊從海岸高處崩落,受到海水的作用後白色的黏土物質逐漸被溶解帶走,最後形成表面多孔狀紅褐色堅硬的『岩質鐵網紋』岩體即是俗稱的貓公石。」比較學術化。金門國家公園的網站介紹感覺較淺白:「貓公石為多孔狀外表的深色岩石,以抗侵蝕風化的鐵質為主要成分,故其外表為鐵鏽色(氧化鐵的顏色)。貓公石的成因是沉積岩紅土層中的鐵,先向下淋溶到長石質砂岩風化後的高嶺土質砂岩,沉澱形成鐵網紋,再進一步受海水沖刷移除高嶺土,由鐵網紋硬化為岩質鐵網紋,形成多孔的外觀。」但百聞真的不如一見,若能實地來看看,搭配專人講解,就更容易理解。
林校長說貓公石和人一樣,從崖上的幼年期到掉落後被海水侵蝕的中年期和老年期,再到歸於塵土的消逝期,讓我想到就算這些岩體中的鐵質較堅硬,不像較軟的高嶺土容易被沖刷淋溶,最後還是會不敵海水、時間的沖刷侵蝕,化為塵土。這或許就是自然萬物的宿命,就像人一樣,不管生前再怎麼叱吒風雲,不可一世,最後都將化為塵土,當然有感歎,但也不至於悲嘆,就像有這些黏土的柔軟和鐵質的剛硬,才能形成奇特美麗的景觀,好好珍惜把握的生命還是美的,就像這些貓公石。所以,不如寫成一篇較軟性的散文,以紀念和貓公石的初次相遇。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