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宰予當官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福井。
點閱率:505
字型大小:


孔子數窮,也術窮。他在匡地脫困之後,就率領著眾弟子繼續往前行。孔子本就長期無業,沒有收入,他周遊列國,所到之處人生地不熟,想找一個人引薦都有困難。君王只要富國強兵,只想擴張領土,孔子既不能領兵作戰,也不會謀猷畫策,只憑著一張嘴,人而不仁,想圖口飯吃,很難。
孔子,自己去投名刺,往往沒有下文,去進獻他的著述,也被認為是河漢斯言,束諸高閣。他不僅未受禮遇,還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國君一聽到他的名頭就搖頭,一看到他的尊容就心煩。覺得他空懷理想,不知今世是何世?不識時務,實在是不食人間煙火。
孔子不死心,他很固執,擇善固執。他越固執就越痛苦,因為事與願違,只能書空咄咄,徒呼負負。子貢早就看出夫子的性格----不達。意即不接地氣。覺得不能一味跟著夫子學,早在顏回夭折之前,他就看出孔門的通病,不能有所權變,因時因地而制宜。顏回的病逝,給他很大的刺激。以顏回的才品標格,今天竟然落得如此下場,其他等而下之的人,更不必說了。
他有見及此,心中不豫者久之。當此時際,剛好同學又要湊份子給顏回安葬,他一時手頭不方便,竟然拿不出錢來,這一件事讓他一直耿耿於懷,非常底難過,無法言說。眼看那個不喜歡讀書的宰予,出手竟然那麼的闊綽,一捐就捐了二十金,這給他頗大的啟示,覺得人生天地間,不能空有理想,光說不練。因此,他從宰予貸了二十金,也開始到各地去貨殖。
因此,孔門有兩個生意人,一個是宰予,一個是子貢。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能言善道,口才便給之輩,所以兩個人惺惺相惜,在孔門之中都以會說話著稱。如今相率去作生意,孔子對子貢另眼相看,孔子稱讚他「億則屢中」,買賤賣貴,有生意頭腦,也有生意眼光。而對於宰予還認為他不喜歡讀書,不學無術。
子貢做生意賺了不少錢,不時去接濟夫子。他本姓端木,名賜,因為常餽贈夫子銀錢的關係,所以孔子感激之餘,就為他取名子貢。有一次當子貢再去送錢的時候,孔子已經米缸快沒米了,而兒子孔鯉外出去借米又還沒回來,子貢此刻適時送錢來,無異是天降甘霖的及時雨,因此夫子一高興,不禁脫口而出:「賜也,使爾多財,我為爾宰。」
子貢的輸將,贏得夫子的感激。然而宰予是子貢的引路人,又貸錢給他去作生意,所以子貢很感激宰予。但是孔子一有困難的時候,宰予從來沒有幸災樂禍,袖手旁觀,他都會暗地裡適時的伸出援手。但是宰予的善行,孔子不是不知道。他沒想到那個他認為最不起眼的學生,竟然對他幫助這麼大,是其他的得意門生所難以企及的。孔子因此悶悶不樂
:「不患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最後一次周遊列國,仍然不得要領,認為世道人心陷溺,已到不可救藥的地步,他獨力難挽,但是他仍然不死心,就趁機寫了一篇「禮運大同篇」,主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寄託了他的政治理想,即使自身無法實踐,希望後世的人可以取法乎上,那麼他就可以死而無憾了。
孔子這時已經超過七十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他能活到這樣的年紀,已經是叨天之幸了。他覺得自己已來日無多,這一生走來坎坎坷坷,什麼遭遇沒經過呢?什麼苦頭沒吃過呢?他想到自己三歲時就死了父親,常受人欺侮,他依著年輕的寡母艱辛度日,為了生活所迫,只得幫人家去放牛。因此他常自我解嘲:「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他從小好學,手不釋簡策,希望能從讀書之中取得功名,無奈生錯了時代,時不我予,空有一度子的學問,謀職卻到處碰壁,好像老天爺跟他有仇一樣,有意跟他過不去。孔子一輩子不得志,希望在窮途潦倒的一生中,能夠為先賢繼志述事,留下一點精神文化遺產,讓自己這一輩子不要白活。所以趕緊回到魯國去刪詩書定禮樂。(八之六)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