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金門印象
於風中,眺望斑鳩掠過的遠方 落日以極為沉緩的速度 向海平面的深處滴落 無需掌聲,也沒有嘆息的黃昏 紅瓦古厝的村落,暖暖的 如過節時的喜悅 自村婦嘴角拉出笑顏的滿足 遠方,鹹澀海風撲面而來 披穿一身碎花粗布紅袍的風獅爺 以犀利眼眸為土地的悲歡寫歷史 沒有人知道它在這裡站立多久 心事有多長 遠方,顫抖且密佈皺紋的手 把菸斗裏的菸絲點燃後 坐在向著海的村落前沉思的老人 臉上摺疊了八十歲的風霜 以緩慢而必須仔細聆聽的言語 詮釋關於赤地的傳說,幾百年前了 蓊鬱的森林,斑鳩勤於啼叫 穿梭於林間的蝶舞豐富青澀歲月 在鄭成功的部隊還未抵達之前 之後,流浪的戰火被點燃了 明末的族群扛著反清復明的招牌 滯留島嶼,為政治之反擊而屯守風雨 讓精熟的木工雕鑿可以遠行的戰船 載著士卒水土不服的鄉愁 以舟船自浪尖修飾殘敗的歷史 於是,樹一棵棵倒了 逼迫島嶼讓出森林的活力 讓出曾經擁有的農作物之豐收 也逼迫百年之後的子孫們 必須承受風沙的脅迫 擦肩而過的午後 你是否聽到滑落於風中的 嘆息,沉浮著明末的往事? 久遠的歷史如風獅爺臉上滯留的 沙塵,無聲無息於風中滑落
-
秋
時序走到了年之末段,氣溫開始收歛起狂妄的熱度,清晨的日光,逐漸晚了時刻才肯拋頭露面,晚間提早拉開夜幕,汗流浹背的人少了,在外頭等待的 ,是一群懷念秋思,亟待秋風吹起,染上楓紅的人。 下了幾場午後陣雨,接連幾個史上第幾強的颱風過後,我們的大地,開始期待得到空前的解脫;可以是靜靜地讓空氣撫平一切,可以是默默地讓西風吹拂萬物,每個生命體都恰如收起烈焰急躁的青春期孩子,好好地修心修行。 最明顯的,大概是溫度吧!我們開始收起運動汗衫、熱褲、短T,冷凍箱裡的冰塊、冰水、冰棒退出了既定的舞台;家裡的冷氣、電風扇減少運轉的腳步;涼蓆換上了棉被單,薄棉被一夕之間增加了不少厚度;涼墊收了,蚊帳捲了,連遮陽的窗簾也納入置物箱裡。儘管關在室內,但對於秋天溫度的敏感性,依舊能夠「一葉知『秋』」。 外頭已經由酷暑遞嬗為暖陽,直逼眼睛的強光也轉變為溫煦的光芒;茂密蓊鬱的樹林,有些已逐漸褪去青綠的色澤,進而落葉繽紛,凋零而落地而為「秋泥」;有些園地裡的小花,卸下了不同的彩妝,開始換上秋衣,粉墨登場;秋風一陣陣地吹送了過來,儘管寒冷,卻也讓人感受到一些些的秋意;枝頭的小鳥依舊在樹梢飛馳跳躍,好像啁啾地奏唱一曲秋天的迎賓歌謠。 文人墨客對於秋天更是敏銳。張繼知名的詩<楓橋液泊>:「月落烏啼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點出了時間已晚,天際結滿了霜,烏鴉啼叫,有江頭的楓樹,有點燈的漁船,所營造出來的氛圍,更顯得愁悵而只好入眠……。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把車停在路邊,是因為喜歡那傍晚的楓林,看那歷經秋風與秋霜的楓葉,紅得比二月的花還要嬌艷。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寫出了山居之樂樂無窮,寫出了秋夜的清幽,也有女子洗衣的笑聲,還有漁船觸動蓮花的聲音……。 秋,讓人有悲,有喜;終有人歌詠它,也有人觸景傷情,傷春悲秋。 我仍是喜歡秋,喜歡徜徉在秋天的草地上,感受到不急不徐的風吹了過來,喜歡浸淫在秋天的氣息裡,輕輕鬆鬆地帶我墜入美麗的夢鄉;喜歡聆聽在秋天的季節裡,吹送落葉的沙沙聲,鳥兒歡騰吐音信的聲音。 每一次的秋天,都像一年當中帶給生命全然的洗禮,洗掉夏天的汗水淋漓,洗滌一個炎炎夏日的塵埃,洗去上半年的不順心與不如意…,我在等待著秋天。
-
雨景隨思
一大片的落地窗外,豔陽天。忽地,透明窗上多了幾筆雨絲,斜斜地交織著優雅的寫意。 才覺得秋陽高照,令人悶熱而心生煩躁,這會兒,烏雲佈滿原本亮藍的天空,迷濛了青綠一季的山景,看著細雨在城市角落中飄飛著,被風吹得匆忙,還沒落地,又激撞出小雨點,新的視野隨即產生。原期待著太陽雨後的彩虹,不料一杯咖啡才啜飲了一半,來不及涼,窗外的雨勢瞬即滂沱,行人避雨紛紛,一朵朵傘花在灰濛的街道上綻放著繽紛的色彩。 咖啡店裡的人語聲不曾稍減,或許是還沒發現外面的天氣,在談笑中,已由熾熱而降溫,陽傘成了雨傘,那原本乾涸欲裂的柏油地面,從澹灰的蒼白轉成潤濕的鐵灰。大雨持續下著,以為只是陣雨,卻一連下了幾個小時,路上行走的人群變少了,車行也稀疏了些,路面上,雨遇地而濺起的水花如跳躍的音符,自在地隨著雨勢忽大忽小,忽快忽慢,成了一曲滌塵的樂音,在喧囂忙碌的城市裡悠揚地播放著。遠處悶雷隱隱相和,含蓄地如鼓鳴般,激昂地合奏著。 再望向窗外,天際雲端微晞若現,昏暗的窗景,成了明亮的新意,只是窗上多了來不及被陽光拂去的雨痕,像是在提醒著:雨精靈剛才來過唷!洗綠了路上行道樹的容顏,洗淨了連日來的酷熱難耐,也洗去心裡剛蒙上的幾許塵埃。 是啊!人生不若如是,一路的風雨陰晴,喜悲起宕,當你還沉醉在當下的喜悅時,下一秒,也許如巨石般的挑戰便滾落在你面前,阻擋了原本的順遂如意。但,別忘了,風雨只是一時,困頓亦是,挾著奔雷的大雨總有停歇的時候,若時時能轉變自己的心念,從正向的角度觀看人生,那麼,即便是突來的風雨也有其可愛之處。 斜織在窗上的雨痕靜靜地,在陽光與空氣中慢慢蒸散,之後,寫下另一篇微笑的風景。
-
【金門之旅】憨膽
住南港的大嫂來電,說她妹的女兒小惠過幾天要來金門,問是否方便住宿一夜? 大嫂的妹妹我是見過幾次,當然並不陌生,自家的大嫂親人,那有拒人千里之理,我當然一口答應。 大嫂把小惠的手機號碼給我,也把我的電話給了她。 大嫂說小惠此行是來金門的公司視察的。她們當查帳員常常要前往公司分佈全台各個店面查帳,所以全台(包括澎湖)她已到處跑透透。這次公司在金門設點,派了三人首次前來查帳,小惠亦列入其中。 金門的店論其規模,自然不比新北市大,因此到店查帳的三人,只須幾小時即可「完成使命」,而其他兩人任務完成後當天即刻回台。 小惠沒來過金門,對金門充滿熱情與新鮮感。何況她有我這「親戚」在金,自然不想錯過這「來回機票免費」的金門之旅。她向公司請了一天假,打算來個快樂自由行。 當天,我一直在等她電話好接她先到家裡後再去公司查帳。但她卻一點消息都沒。 這讓我懷疑她到底有沒來金? 我不想再如此被動的等待,發了個簡訊給她。未久,小惠回電了,手機那頭的她開心的笑說著;「姑姑喔,不好意思,我都沒先給妳電話,我現正騎單車在四處逛逛,想說晚點回公司後再和妳連絡……。」 騎單車四處逛?我在想,應該是在地的金門同事充當臨時導遊,帶她東西南北門走走看看吧。既然她已開始了金門之遊的行程,我不便多打擾,就靜待她來電囉! 近五點半時,小惠來電:「姑姑喔,我現在公司門口等妳,妳現在方便來接我嗎?」 五點半,正是下班時間,民生路上車輛川流不息。我機車停在她店的對面,眼睛正左顧右盼的在「搜尋」著她。雖然在大哥家見過她的媽媽,只知道她有兩個女兒,但未曾謀面,因而,對於她我是完全陌生的。 忽然,我一眼瞧見店的走廊邊上坐著一個人,正雙手托腮看著來往的車輛與行人,身旁還有個小行李箱。 「這會是小惠嗎?」就這麼隨興的、大喇喇的坐在走廊邊上等待? 我撥了手機號碼後,只見她馬上提了行李箱站了起來接電話。我對她揮手,示意她過馬路來。 到家後,老公發言著,遠來是客,何況是初次見面,我那六十分的烹飪手藝絕不能拿來「露一手」。所以,建議我與她到外面用餐,他則在家自理晚餐。 小惠果然是出門在外「走跳」(閩南語)的人,對我這姑姑一點都沒距離感,邊用餐邊與我侃侃而談。一向是「好奇歐巴桑」的我,不禁追問著她這一整個下午的行程,到底去了那些地方? 「公事辦完後,我到金城車站借觀光單車,先在城區四處繞繞,然後去小金門環島……。」小惠笑著說。 「去小金門環島?」「啊,妳跑得還真快啊!」「妳自己一人去嗎?有沒人陪妳……。」對於她的回答,我反應還滿多的。 「沒有,我自己一人去的。因為我只有一天半的時間,所以下午我就先跑小金門,明天再跑大金門的景點……。」 「對了,晚上七點到九點,總兵署有個『夜遊金城』的行程,吃好飯後我陪妳去參加…。」這個活動我和小佩有參加過一次,感覺還不錯,全程有專業解說員代替我「盡地主之誼」,多好! 「不了,姑姑,我好累,不想再走兩小時了,只想回去洗澡、睡覺……。」 「瞎密?回去洗澡、睡覺……?妳不是對金門興高采烈、興致勃勃嗎?這回怎麼像洩了氣的皮球?」好奇歐巴桑的我,不免質疑了起來。 「唉,姑姑,中午我在城區逛好後就騎單車一路到水頭,上了船後又繞小金門一圈,後又從水頭一路騎回金城車站還車…。」 聽到小惠慢條斯理「說出真相」後,我差點跳了起來。 「天啊,妳騎單車一路到水頭?又一路騎回來?在金城車站就有公車直接到水頭碼頭。坐船到九宮碼頭後,那裡也有出借觀光單車。啊,妳怎麼沒問問服務員呢?」覺得「不可思議」的我急急說著。 「有啊,我有問登記借車的人員說『從這裡可以到水頭嗎』?他說『可以啊』…。所以,我就從車站開始出發向水頭之路前進。」 「那…妳有拿金城的觀光DM嗎?知道路怎麼走嗎?」我又問著。 「沒有,我沒拿觀光DM,我以為金門很小很小,單車騎著騎著應該很快就到水頭碼頭了,不認識路就一直停下來問,結果,沒想到路還…滿…遠…的…。」 「我已經在路上了,一直踩一直踩,到底還要騎多久才可到碼頭?我也不知道,又不甘心放棄往回走,只好勇往直前繼續向水頭之路邁進……。」小惠仍是笑笑說著。 「天啊,妳自己沒問清楚,服務人員也就『照字面上回答』。姑姑真該給妳拍拍手,沒想到妳初到金門就給自己來個最值得回憶的『金門壯遊』啊。」 「是啊,我媽就常說我有個『憨膽』,想到了就憨憨傻傻的去做,不達目標絕不罷休……。」小惠自己招認著。 我只能說,果然「知女莫若母」。 想來,擁有個憨膽,極富冒險精神的小惠,其實也不錯,在生活中一定比他人更多一點有趣的生活經歷與體驗事蹟吧!只是, 今天她已然很累了,我就不好去挖掘她又做過啥壯舉來豐富她那青春的日子……。 隔天,兒子剛好休假 充當導遊開車帶她去環島,到金沙、金湖、金寧各個景點去走馬看花,拍了不少「到此一遊」的相片。
-
放肆的角落
現代人居不易,可以有間小小公寓來遮風避雨就算幸福了。但有了公寓也不一定就有屬於自己的房間或看書、獨處的空間,唯一能奢望的就是在幸福的家裡找一處放肆的角落。 家門口的矮櫃上,擺著每個人的小小置物盒,有先生的圓型大瓷煙灰缸,有我的方型禮盒,有兩個小孩自製的寶盒。 每天進門,掏出包包裡的鑰匙、手機、錢包、悠遊卡、文件和信件…等其他資料,出門時取下所需的,不急的就先擺放著。大家各自找悠閒的、適合自己的一天,傾盒而出,一面收拾整理,一樣樣翻閱回憶當天的畫面,腦海也悄悄浮現出不同的想法,神閒氣定的思索處理著,之後又是新潁的一隅。 每個人悠閒的心情與時間沒有交集的時候,所以家裡永遠有個放肆的角落,擺放堆置幾天累積的雜物,也收集了家人幾日來的疲累與壓力,還有那曾就要成形的心緒糾結。雜亂的小物品成了家中醒目的角落,有些突兀,也讓初來到的客人有點匪夷所思。 廁所裡的角落裡也放滿書籍,娛樂的、童話的、生活百科的書,甚且二手雜誌、報紙,沒有歸類,沒有排序,大家急了就抽拿喜愛的,通心舒暢了就擺在上頭;一小處地方的解放,在解決生理問題時也攫取知識的糧食。哪天心血來潮,來個大搬風,換上不一樣的書籍,全新風貌出現。 朋友跟我說,在她家裡決不容許有一絲絲的凌亂與雜物,她在家最常作的事就是念小孩提醒先生:「這個要收齊,那個要擺正,不同類的書要放在不同的櫃子,抱枕要放正,廁所裡不能有書……」要求完美的她,回到家更忙更累了,有時候就乾脆自己動手作,因為完美的空間才是她心目中幸福的家。 人各有不同的性情與生活方式,放肆的角落讓我知道,人偶爾需要些許的放縱與隨性,尤其在自己最隱密的家裡,最親愛的家人面前,找尋一個獨處的小小角落,把不愉快的事件,不想去思考的事情,安穩的擱著放下。 不用工整或井然有序的眼光,不用潔癖的標準要求,放肆的角落容許我和家人有些許的頹廢,讓我們的身外之物在下班後可以得到安然的擺放,讓我們一整天在外面透支的情緒與體力暫時得以緩息,在一段時日的回味整理之後,心靈也得到完全的平靜,換一面風景,重生能量。
-
翟山坑道中的木棍
一、 橫插的木棍 是截未完成的十字架 在岩壁的縫隙中站立 海水看到它的倒影 我也見到一個隱瞞的傷亡 二、 戰場就是一座待挖鑿的坑道 手上的舞器早已換成了鎬鏟 攻伐晝夜 傷亡仍有 沒有的是戰功與勳獎 就讓我們把每次的陣亡 以一截木棍插入岩壁 當作一柄出師未捷的斷劍 或象徵一個馬革裹屍的紀念 按:見有人為文云,翟山坑道壁縫中有諸多橫木,每一橫木均代表一次開鑿中的意外傷亡,我不確知其真偽;但總不失為一種悲慟又神秘的傳說。謹以為詩!
-
月光下
那年,妳來了 在輕柔的微雨夜裡 我跌進了湖心激盪漣漪 妳漫步在微陡的風群 移動的時間在蟲鳴聲中伴隨星空 妳微闔眼睫吐放一株蘭心笑意 成群花蝶圍繞我掀起一首詩 妳紅暈的臉頰飛進花瓣上 閃爍、明亮 而我繼續沉睡在 雨中 毫無痕跡的 有月光的夢裡 找尋妳和我的影
-
是男孩還是女孩
「孩子你是我的寶,男孩女孩一樣好……」此時我坐在電腦前面閱讀,看見科技帶來的方便,曾幾何時,這種方便檢查胎兒是否健康的超音波,演變為許多夫妻犧牲胎兒的藉口,為的是誕生只受歡迎的男嬰。年輕夫妻想知道,肚子裡胎兒是男是女,是否健康?他們更想知道的是,腹中胎兒,生命到底需不需要被終止?前一陣子的新聞,描寫了某國家因為胎兒性別問題,許多貨真價實的生命,未見陽光,立即消失,在那瞬間,那瞬被診斷出為女嬰的瞬間。不久之後,耳熟能詳許多的文明國家,居然也榜上有名。這也突顯重男輕女並非是重視傳宗接代的單一個案,胎兒性別選擇已經是國際化現象。 對於傳宗接代,生男娃彷彿是無比重要的事。產檢的時候非要醫師將性別查個清楚,當胎兒性別不符合自己期望便選擇放棄胎兒。我只是感覺困惑,對於同樣是自己親骨肉,男孩女孩有什麼差別呢?孕婦存在的壓力,都是深怕自己肚皮不爭氣,然而,當她們真能心想事成地生出男嬰,是否也懂得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 幾年前的農曆春節前夕,阿姨的柬埔寨媳婦一聲不響帶著兩個女兒搭機回國,一去不回。阿姨有一個智能障礙的兒子,那一年為了傳宗接代,花了數十萬娶回一個柬埔寨新娘。阿姨雖然重男輕女,因年輕連生女兒遭遇過挫折,很能體會生不出兒子的種種委屈,所以沒有給媳婦壓力。當媳婦陸續生下兩個女嬰,失落的阿姨讓希望捲土重來,重新把期待寄託在下一次,等待註生娘娘賜予男孫的那一天。 阿姨對待媳婦總是和顏悅色,完全沒有架子,儼然就是一位慈母,對於媳婦娘家也是大方給予金錢援助。在外人眼中,媳婦已經在她心中取代女兒位置,簡直比女兒更重要。「因為媳婦生的孩子是內孫,是拜自己家的祖先;孫女雖然是女孩,但是尚未嫁出,就仍是自己家的人。」相當保守的阿姨繼續說:「早已嫁出的女兒就不同了,如同一桶潑出去收不回的水,女兒嫁出,就是別人家的了。」母親很想將阿姨這種冥頑不靈的想法連根拔起,卻又無能為力,然而很可惜,這種全心全意終究輸給金錢的誘惑,媳婦帶走幼小女童遠渡重洋,以孩子為貨品,獅子大開口地向阿姨索討金錢。她擬定幾項條約,要錢,要土地,要房子,女兒的價值在此時只是她手中的籌碼,是取得一切的重要依據。 曾經我以為,阿姨會放棄那兩個孫「女」,母親後來告訴我,阿姨對於內孫這個名詞很執著,雖然是孫女,尚未出嫁就是拜自己家的祖先牌位。阿姨因為長期百般疼愛,感情已經深入心靈,無法割捨了,她找律師、找翻譯,用盡一切方法與力量去爭取親生孫女,只是,骨肉還是分離了。 同樣是親骨肉,我還看一位母親讓人的憤怒無處宣洩卻也無可奈何。那母親育有一男一女,女兒是老大。有一次放學回家,不懂事的弟弟趁姐姐不注意,將全數寫完的回家功課一一從書包裡拿出來亂塗鴉,那是隔天就要繳交的作業啊!姐姐於是發起脾氣,雖然生氣倒也沒有動手,只是罵哭了弟弟,母親一語不發走過來,毫無預警賞了那小姐姐一巴掌。 我站在一旁看著,怵目驚心中還帶點憤怒,卻也不免擔憂的想著,這母親用這種溺愛方法日復一日的教育自己兒子,究竟,是一種幫助,還是一種傷害? 曾有一位遭受異樣眼光到處被冷嘲熱諷的美人,只因他男扮女裝的行為不被認同,因而被排擠、唾棄。他說他在長輩期盼下以男孩身分來到世上,可是這不是他想要,他說他喜歡穿高跟鞋,短裙搭配絲襪,濃妝豔抹走在人生道路上,可是,這身打扮卻也讓他狠狠跌了一跤,只因,他不是女人,奇裝異服讓他成為大家茶餘飯後對他的批評與恥笑,他努力了很久,到底敵不過人言可畏。當他在感慨自己身為男兒身,恢復正常打扮時,是否也象徵他將放棄一切,關於女人美麗與優雅的浪漫想像。 在男女性別上,固然無法保證哪一方沒有遺憾,至少,是否可以做到公平,完美的兩性平等。 每次出門,我一定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突顯自己身為女人的幸福,偶爾路人會投來熱情的眼光,對我讚美:「小姐,妳好漂亮喔!」我說句謝謝,以微笑回應他,身為女人,呵!真是一件快樂美好的事。
-
浯副徵文啟事
「浯江副刊」歡迎各界投稿,來稿請以WORD檔案寄送投稿信箱,文件格式12級字、細明體,不特定設置行距。稿件一經錄用,將同步刊登於本社相關網站(含官方網站www.kmdn.gov.tw及「電子報紙數位閱讀網」archive.kmdn.gov.tw/kmdnnews/)。 請勿一稿兩投,嚴禁抄襲,投稿者文責自負;有抄襲爭議之稿件,在未確認為投稿者原創前,本社得不支付稿費;若查證抄襲屬實,扣發稿費,來稿永不錄用,並保留相關法律追訴權。
-
乏‧味‧地瓜葉
她的同事很宅,她也是。是職業影響個性,還是因為個性選擇了職業,她不是很明白,反正就是這麼無所謂,答應學長,接下遊戲軟體測試員這份工作,一做至今,形成她的生活的原型。 同事阿仁喜歡套用廣告slogan,這麼介紹自己:如果不是在回家的路上,準備玩Game,就是在辦公室裡,一樣玩Game,不同的Game。她可不一樣,回到家她就不太碰電腦,網路也只是備而不用。在家她不玩連線遊戲,只是偶而,也是很少,玩一下懷舊的遊戲機。 「火鳳凰」是她的最愛,單純的規則,不花大腦,只是不斷射擊外太空來的,邪惡的入侵者。學長提醒她,那款遊戲的正確名稱是「長生鳥」。有差嗎,她不明白,不過是一款比她還老的遊戲罷了,叫什麼名字不是都一樣。 很小的時候她問過母親,這個遊戲機那裡來的,母親沒回答。總之,「火鳳凰」是她玩電腦遊戲的啟蒙,就這樣。 放無薪假的這段時間,如常,她不想出門。事實上,非生存之必要她根本不開大門,有人摁門鈴也不應;朋友都知道要找她只能發簡訊,讓她回call。另外一個事實,知道她手機號碼的人,或者說是朋友吧,也很少。 所以被迫放假的時間,她常常望著窗外的老巷,發呆。自私的鄰居,將自己的機車停放到等待法拍的透天厝的騎廊,卻在自家門口用醒目的粗黃線畫上一個大方格,格內再畫兩條斜線,連接四個交角,變成一個大叉叉;還有,夜深街靜時養狗的人便出來溜狗,四處留下標記私領域的排泄物;…等等,為什麼自己記得都是這些不重要的瑣事,她一樣不明白。 她記得阿仁轉述一個不太營養,還帶點偏見的故事,想逗她開心。阿仁的父親有一位日本客戶,一天阿仁的父親招待這位日本人一粒名產釋迦,只見日本人一臉苦惱,不知從何下手,後來日本人要求一根小茶匙和碟子。日本人先是剖開釋迦,勺出一小匙,連肉帶籽,送進嘴裡,然後在齒舌間去籽,嚥下果肉,吐籽回匙,最後再優雅地倒回小碟裡。阿仁促狹地說,想再遞給日本人一顆土檨仔,看他怎麼辦。 阿仁告訴她這個故事時,正好是學長被挖角,跳槽到另一家更具規模的敵對公司的時候。學長想帶她一起過去,她婉拒,她已經厭倦做旁人的班底,或是備胎。現在,學長只是隨便一位路人甲乙,罷了。 除了電玩,阿仁最大的興趣就是美食,不過阿仁的品味其實不高,至少她的味蕾是這麼說的。只是歸到底,所謂的飲食不過就是齒舌間機械的動作而已。所以,她不想浪費時間準備食物,至於餐桌禮儀那是做給人看的,無涉吃食自身的目的。 所以,預感自己有個長假,不打算出門的時候,她就依賴陽台上的地瓜葉,還有書櫃裡的芽菜來過活。那時候,她會到傳統菜市買一大袋山產的地瓜,再問問雜糧行的老闆,紅、黃、綠、黑四色的豆類是不是經過抑芽的處理。 地瓜葉水燙,就是必要維生素的來源,甜甜的塊根可以提供澱粉和纖維素。所以,如果不怕單調,又是夠懶的話,兩顆新鮮的地瓜,切片,留下芽眼埋進土裡。剩下的地瓜洗淨,不要去皮,預留一個星期早餐的份量,其餘的放進冰箱裡冷藏。預留的地瓜全部去皮,蒸熟,依每天的份量個別包覆保鮮膜,一樣放進冰箱,每天早上取出該日的那一份,退冰,冷食。 黃豆是必要的,除了水煮成湯,最重要的是她喜歡黃豆芽,嚼久一點可以嚐出若無似有的甜味,勝於其他芽菜的草腥;至於打成豆漿,那就留給勤快一點的人吧。依時令,或是心情,也可以熬一鍋紅豆湯,當正餐;綠豆稀飯也很好,適合夏暑;鹽炒黑豆,那是極為沮喪時才會料理的零嘴。好心情的時候,她會想拌炒一鍋紅豆沙,用作餅餡,但是這件事從沒發生過,因為想到得用豬油來炒,又懶了。 說到豬油,豬油菜拌乾麵,那是人間美味,最好上面再擺上豬油粕。小時候,她住外祖母家,常常等在油鍋下,拿燙嘴的油粕當零食。後來她問母親,為什麼不炸豬油?母親沒回答;她又問,為什麼家裡都看不見爸爸,也沒有照片?母親一樣不回答。再後來,她什麼都不再問了,只是在廚房裡望著母親,指揮幾位叔叔伯伯,服務餐廳裡其他的叔叔伯伯、嬸嬸阿姨、和他們帶在一起的小孩。 本來以為日子就該這麼過下去,當然這樣也很好,只是阿仁傳來一則簡訊,漸漸改變了她的想法。阿仁說,學長猝死在電腦前,手裡還握著尚未上市的搖桿的測試機,電視新聞都報導了。聽完這個消息,她腦中空白了幾分鐘後,才想起學長,哦不,是駿生要離開她們的住屋時,留給她的,唯一的紀念品。 她花費好一番時間,才找尋出躲藏在一排過時教科書後頭的那本書。書裡說的是一個人突變成一隻大蟲的故事,因為情節實在不合常理,本來是引不起她的興趣,然而因為駿生的關係,她才耐住性子,慢慢地,一個字一個字吞下去。但是,時不時被來陽台偷吃地瓜葉的街貓,分散了她的注意力。 那隻貓,她見過幾次,是一隻黑身白腹的流浪貓,常常趁著四下無人的時候,躡手躡足切過騎廊的牆沿,穿街過巷。前兩天,貓來了,吃了一些地瓜葉,走了,隔天又來。她一直沒驚動貓,只是靜靜地觀察貓的舉動,直到貓不再來。那盆地瓜葉餵養貓,卻不夠同時維持她的生存。她決定,不再種了,下次換種檸檬香茅。 始終,她一直不知道那個人變蟲的故事的結局,也不想,最後將書又收進書櫃裡。 食盡冰箱的地瓜和紅豆湯,還剩一點綠豆芽可以收割時,母親已經北上,要求她接下餐廳的生意。如果是以往,她一定斷然拒絕,現在她有些動搖。這時,阿仁難得離開辦公室,不在回家的路上,攜來一袋鹽酥雞,跟她說,捨不得她回鄉。她大啖美味的雞塊時,不忘謝謝阿仁的好意。 同時,她收割陽台上所有殘活的地瓜葉,回贈給阿仁。她說:「地瓜葉富含纖維素,通便,適合宅男…」她遲疑了一會兒,彷彿有些了悟,才無奈地接著說,「和宅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