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走!喝杯咖啡去
日昨,偷得浮生半日閒,也趁著家中老大、老二、老三都在台,尚未返家過年,家中只有老婆大人及小兒子,與我相依為伴的時候,主動邀請老婆大人和孩子,到金城某餐飲店,品嚐日式的涮涮鍋,一來感謝妻年來的辛勞,二來剛好另三個孩子都不在身邊,可讓我這小氣財神省下一點私房錢,一舉兩得,故樂而為之矣! 餐後,酒足飯飽之餘,和老婆大人及孩子漫步街頭,一來,停車地點與餐館有點距離,二來,藉走路以活絡腸胃,消除一下吃飽了撐著的大肚子,藉機消化一番,一路走來,途經傅錫琪紀念館前時,遠遠的聞見一股濃濃的咖啡香,迎面撲鼻而來;一向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每喝必是妻泡的茶的我,甚少自己在家泡上一杯咖啡,喝上一口咖啡,除非是在外進餐,餐後的飲品點選,才會點上一杯不知名的冰咖啡,否則是很少沾惹咖啡的,是故,一聞咖啡香,我忽然心血來潮的向老婆大人提議道:買一杯咖啡回去慢慢品嚐吧! 原來,這一家咖啡館,座落在傅錫琪記念館斜對面的街道上,待一靠近館舍,正和妻與孩子討論要購買那一種咖啡的當兒,只見一位年輕的美眉,帶著一張笑臉迎了過來,親切的徵詢我們點選的咖啡飲品,當我們猶豫不決,不能決定之時,這一位美眉馬上拿出一張該館精心設計的小卡片,逐一介紹其上的一些咖啡品項,待吾等再稍事磋商過後,三人一致決定,點選了三杯熱的卡布其諾咖啡,並言明欲帶離該館,小妮子爽朗的應允後,禮貌的請我們稍事等候一下,讓她精心為我們調製一杯香濃的咖啡;趁著這一等待的空閒時刻,我的眼睛也不得閒的跟著仔細打量起這一咖啡專賣館舍,只見這是一間大約寬四公尺、長八至十公尺左右的店屋,工作檯是由該館右側延伸至店面三分之一處,然後再往後垂直伸展的木質吧檯,這一切割,使店面形成兩個大小、正反不一的英文字母倒L型,檯面上,右側擺放著一盆薰衣草花,轉角處則另行擺放著一盆較大的虎尾蘭吧!再往內,只見檯面擺放著各式各樣調製咖啡的器皿和容具;另一L型的空間裡,則依著空間的大小,安置著六至八付大小不一的桌子和椅子,其間,正有三四桌的雅客,悠閒的坐在其上,品味著香濃的咖啡,神態悠然,輕聲的交談著,再往四週牆面上一覽,只見到處都是深淺有致的淡紫色調,間雜著藝術、美觀的英文字體「La.kaffa」錯落其間,屋頂則是一片淡藍色調的天空,整體給人的感受是清新、整潔、優雅、浪漫,予人一種和諧而從容不迫的感覺。 回過頭來,再望向手中那一張小卡片,只見其間寫著:喝到一杯好咖啡,是一種幸福,值得細細品味,一再品嚐,也只有真正精選的好咖啡,才能看見咖啡靈魂所在;哦!寫得棒極了,對於我這咖啡的過客,雖然相信短時間內,絕對無法看見咖啡靈魂之所在,但卻深深被撼動著,回去後,我倒要好好品嚐一番,細細品味一下才是;正思索間,哈囉!咖啡好了,謝謝你們的惠顧,希望能如你們的意,喝到一杯香濃的好咖啡,美眉懷著親切,爽朗的笑容,提著調製好的咖啡來到我們跟前,趁著妻付帳的當兒,我不禁打量起這一年輕的小妮子,一頭烏黑明亮的長髮,疏密有緻的柳眉,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筆直挺拔的鼻子,如櫻桃般的小口,放置在一張光滑,細嫩的圓圓臉旦上,嘴角漾著笑意,哦!好一個花容月貌、貌美如花、青春洋溢的小姑娘;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想到電視裡一句非常有名的咖啡廣告詞:好的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朋友們!座落在傅錫琪紀念館對面的咖啡小館裡,不正有好的咖啡與美人兒,在那兒等著我們去細細品味,慢慢品嚐與欣賞嗎?走,喝杯咖啡去。 95‧01‧22寫於後豐港
-
忘了跟上帝說清楚
我沒有強烈宗教信仰,但我相信童話故事存在每個人心中。我也相信前世今生的註定,冥冥中的輪迴。 他不是我的神話王子,上帝卻跟我開了一個玩笑。他說:妳符合我的三個條件:身高165、長髮、學商。因為這代表聰明美麗有智慧。而我只是看上他的身高,我要一個正常上班族,穿西裝打領帶。但是十多年來,一路走來好辛苦。在經過二個七年之癢後,某一天我們一驚,原來上帝祂聽到了我們的聲音,也給了我們彼此心目中理想的對象,只是當初我們忘了跟上帝說清楚。 認識他,除了緣,應該是上一輩子的牽絆,或許是前世相欠。他小我二歲、學歷比我低、知識文化生長背景完全不同,他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對象。只因假日無所事事,被同事拉去湊人數,參加郊遊聯誼,代墊了另一個她的位子,一樣長髮高身兆學商。他告訴我,第一眼就認定我是他的老婆,警告周圍朋友不准追,並要求配合行動,個別與我約會,到最後他才以王子身分出現。他深沉、心機重,也許每個追女朋友的過程都一樣吧,男人一步一步計劃,女人一步步的掉入陷阱。 一直沒有很強烈被愛的感覺,只是很熟悉的安全感,彷彿前世今生的認定。喜歡聞他的身上,乾乾淨淨的,沒有任何味道,怕有一天忘了找不到。他卻說我的味道讓他一輩子忘不了。我們常說一輩子就夠了,何必生生世世,一輩子那麼長,能攜手偕老,就該知足,這到底是不是愛?為甚麼沒有古詩上「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深刻。不是初戀,一直也沒有刻苦銘心的感覺,曾經風花雪月、浪漫的時間那麼短,很快就進入婚姻的尋常生活,前三個月因溝通而天天吵架,然後不吵了,有時是冷戰、有時沉默,但是從來沒有想要放棄過,冥冥中有一條絲線剪不斷。跟著他遠離都會繁華,離鄉背井,來到偏僻的小鎮鄉下,為他築一個家,守一盞燈。 我隨性浪漫,注重感覺情懷,琴棋歌賦詩酒花,心靈幾近不食人間煙火。他卻是十分理性,從來不懂得妳為何掉淚,也沒有任何節日紀念日、沒有巧克力、沒有情話我愛你、沒有親暱的舉動、沒有溫柔的言語、沒有浪漫的約會。跟著他騎野狼125到處吃路邊攤,逛夜市,節日不出門,因為會賽車,不散步不運動因為無聊。 第一次認為可以公開帶出場是在公司週年慶聚餐,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穿襯衫西裝褲,因為他是黑手修理捲門。如今十多年來,他除了睡覺外,永遠襯衫領帶西裝筆挺,但是工作沒有保障,我每天為經濟而發愁。而我在家相夫教子,枉費女高材生之名。茫茫人海,我們相遇相識相戀,卻又好像不是我們想要的,內心追求另一份公主與王子的故事。其實原來愛,只是沒有說出來而已。 日子平凡得好像愛早已褪色,不知幸福是甚麼。每天忙著過日子,養兒育女,一直在尋找幸福,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已過不惑之年,仍十分茫然。走過一個十年,開始有了感恩。因為他守護著,家。其實幸福一直就在身邊,愛淡淡的圍繞著這個家,就像一盞昏黃的燈,讓家中成員都想回家。 忘了是否曾經後悔,忘了是否海誓山盟,也不知道牽手能再過多少個十年。雖然沒有童話故事,卻有著一份圓滿。 上帝真的聽到我們的聲音,只是我們都沒有跟上帝說清楚,我們應該向上帝要求多一點,把擇偶條件列清楚;也許上帝跟我們開了一個玩笑,無論如何我們是彼此的前世今生。
-
「霏」小說養成情人
到現在,她仍沉迷Pavlov的「古典制約」實驗。 他們還未見面之前,他已經對她的聲音深深陷入;後來見面,她的面貌更讓他神魂顛倒。之後,不論她對他說出多麼殘忍的語言,他都深信這全是因為他不夠服從的報應。 她成功馴養了他。就像她曾經馴養過的,那些乖巧的犬。 他對她搖著尾巴,涎著貪婪的口水,乞憐一些愛戀,壓根忘了自己曾經不可一世的尊嚴與榮耀。他過濾她跟他炫耀的戰績,掩著耳朵壓抑忌妒。她數落他不如過去現在的男人們愛她,他垂下尾巴耳朵,頹喪聽教。 她很得意又馴養了一尾寵物,在他們還未意識到自己應該是男人之前。
-
東門是我家
五方佛祖、制風擋煞皇帝石 皇帝石:順莒光路往上走去,在左手邊的巷弄,就是珠浦東路二十一巷,巷內有一座「皇帝石」,原來是一座長方形見方的泉州花崗石,經丈量結果長寬各為一尺六,高則為一尺八。四面雕刻有四幅不同的半身佛像,經數位像機拍攝,並輸入於電腦中放大,仔細觀察研究圖像,才確定這四幅雕像不是坊間所傳的「黃帝」圖像,也不是「四大金剛」或「四大天王」的圖像。當然絕不是婆羅門教的「四面佛」。這四幅圖像就是佛教中的所謂「五方佛」,「五方佛」是佛教中除中央毗盧遮那佛,其餘四尊佛菩薩,分屬東方阿 (ㄔㄨ)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藉由五方佛所象徵的神佛法力與意義,用來制風擋煞,以保佑人舟平安。在先民開疆拓土的奮鬥生活中祈求平安,這乃是最自然不過的一種信仰與寄託。 唐朝時浯江溪溪面廣達至今天民族路之地。今天珠浦東路二十一巷至民族路之間為海域,二十一巷至塗山頭則為海岸,從唐山廈門來的船隻沿著南門海直達至觀音亭左邊金亭處靠岸下泊。當時來往船隻受東北季風迎面吹襲,人船頗感吃力且易生船難,故自唐山鳩工刻石,將「皇帝石」矗立於海岸邊以鎮風避煞、以保人船平安。自唐歷宋、元、明至清數代,一千兩百多年來期間山川地理改易,物換星移、滄海桑田,自屬大自然的現象。如果此說可成立,那麼「皇帝石」至少有一千年左右的歷史。 根據山驗派地理師、長庚醫院命理哲學社主講教師張雲盛老師說法:風制石(皇帝石)非民間之物,應是官方所為。此石四面雕刻有「五方佛」其中之四尊佛像,唯獨遺漏中央毗盧遮那佛,在密宗的造像佈局中,通常以毗盧遮那佛為主尊,配以東方阿 (ㄔㄨ)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構成五方佛的組像,幾乎不可能將五方佛分別拆開。因此風制石(皇帝石)原本是一座石塔的一部份,後來因故中央毗盧遮那佛傾圮遺逸,僅留有目前所見的風制石(皇帝石)。此刻石年代大約可推至明代。 原來,鄉民所習稱的「皇帝石」是風水學上「風制石」閩南語的諧音,鄉民最初稱「風制石」在口語相傳的音韻上已經有訛化的現象,流傳至今早已習慣以「皇帝石」為最妥貼最自然的稱呼,而且從來也不曾改變過「皇帝石」初始的作用與意義。 在早年金門住家是沒有什麼鄰里門牌編號的,從他處或遠至南洋來的批信,只要在上面寫上「皇帝石」某姓氏名字,就如同寫上「石坊腳」、「塗山頭」等地名,加上某姓氏名字即可送達到當事人手中,「皇帝石」在當年儼然是一個遠近皆知又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名稱。附近的老一輩的人也以住在「皇帝石」邊,來表示自己住所的位置所在,而且是屢試不爽。 (五)
-
模範街12號
─懷念風衣先生 後浦城明鄭訓練陸師內校場遺址,一九二四年縣商會會長傅錫琪發起建造聯拱式建築,長七十五公尺店厝街,取名「模範街」。 一九三八年,日據島鄉的第二年,島民為「走日本」,紛紛南逃;這一年一位在吉隆坡出生的顏氏男丁,襁褓中隨母逆流而行,返鄉定居模範街。一九四二年,父親去世,五歲的他再隨母暫徙瓊林社,農耕渡日,流離於戰火中的那人就是顏伯忠先生(一九三八─一九九二),以「風衣」之名立德立言,行走於軍管環境、新聞場域,幾近三十春秋。一九六三年,風衣先生入︽正氣中華報︾(︽金門日報︾前身),歷任發行、廣告、校對、記者、編輯、採訪主任、編輯主任、代理總編輯,總計二十九年四個月整。一九七五年七月至一九九二年二月,他以「風衣」、「龍吟」、「伯忠」、「賢厝居士」、「敬文」等筆名撰寫︽浯江夜話︾、︽生活走筆︾方塊,斷斷續續,一寫十八載。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直腸癌末期的病痛中,仍坐鎮編輯檯,︽浯江夜話︾刊出他的人︿痛苦有其必然意義﹀:「痛苦瀰漫於人生的每個階段,滲透人生的每個層次。人生有其必然的意義,痛苦也一定有其必然的意義;當痛苦消失時,痛苦對激勵人生的積極意義便顯露出來。」同年十月十六日,距離金門解嚴就差二十三天,未能熬到歷史性的時刻,風衣先生這一天在台北榮總走完五十四載人生。 風衣先生走後,每次返鄉,路過模範街,我總會習慣性尋找門牌十二號的宅第,然後目光投視向二樓的門窗,這裡是他長期蟄居的角落,也是他寫︽浯江夜話︾的城堡。少年時代的城中歲月,我是模範街十二號的常客;一九七八年,風衣先生心血來潮寫了篇︿我的書房﹀:「我的小書房,少容得下客人,有幾次,楊樹清擠進來找舊報紙,(舊書報都在牆腳邊),蹲下腰都很艱苦::。」他就是在那間忽明忽暗狹窄書房,讀書、思考,寫出方塊︽浯江夜話︾:︿砲彈還在打﹀、︿血絲蟲絕跡﹀、︿浯江溪是應加強養護﹀、︿話說城中門前的排水溝﹀、︿徐國禎神父的頭髮﹀、︿高粱脫粒,舊話重提﹀、︿造橋,不要築牆﹀、︿羅寶田神父的『見證』、︿一票難求,金錢也有無能的時候!﹀、︿台北不是我的家﹀、︿聽聽不同的聲音﹀、︿升官發財‧人間俗事﹀、︿酒品人品都是品﹀、︽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的心,不生病﹀::,或把酒桑麻,或議論政事,在那個軍管威權時局,槍桿子逼視著筆桿子,風衣先生竟有著風衣裡的不懼寒、骨子裡的不畏言,「話中有話」,擅於以隱喻又不失寬厚的筆觸顯影眾生相、浮現民間疾苦,又因人品與文品一以貫之可供檢驗,致軍管當局很難抓其「小辮子」。一九八○年八月二十六日他那篇︿坐船很好‧候船難受﹀,以切身之痛道盡金門人乘軍艦折騰於台金間的苦,這篇文章竟「闖禍」了!「此文被指以『洩密』,記過一次,時間都過去將近一月,而且船期不定、時間不定,算是『洩密』嗎?」向來溫厚的風衣先生在剪報旁加上一筆!他放棄「風衣」,改用「龍吟」,不料「龍吟」之名被視為「不健康」開筆文︿舉起鎯頭敲石頭﹀,遭指涉「鼓動暴力」::。偶然機緣,讀到風衣先生生前親自整理、眉批的方塊剪貼,久久不能自己;今日島鄉的自由空氣,多少人爭取來的,他竟是走在最前行。風衣先生,您受寒受苦了! 模範街十二號!斯人已遠。︽浯江夜話︾筆陣再起,飲水思源,懷念風衣先生,謝謝您為我們發聲記載,保存下那麼多珍貴的歷史現場記憶。報人風骨,向風衣先生致敬!
-
相約金城車站
每逢假日,一股習慣性的衝動,總會引使我騎車到金城車站去轉一轉、瞧一瞧,目的並不是要搭公車,更不是要接送客人,而是想再一睹年邁父親的容顏,想知道他老人家近日是否安好?他是不是又坐在車站裡的連結椅上,觀看著四周車來車去、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八、九不離十的,有幾次還真的被我找到那熟悉的身影。父親曾經告訴我,由於金城車站離小弟住家不遠,所以每日午後二、三點,他總是會來到這兒休憩,好像到金城車站已成了他生活的一部份。每天午後,常會看到父親拄著拐杖,踽踽獨行於車水馬龍的民生路人行道上,目的地就是金城車站。這樣的行程,不但使父親排遣了寂寞的生活,忘卻對阿娘的思念,在那兒又可以碰到一些和他年齡相仿的阿公、阿嬤們。一方面和他們聊聊兒孫、媳婦的種種;一方面關懷彼此的生活,久而久之,便成了不見即會想念的好朋友。今天是個不用上班的日子,我又來到金城車站,坐在連結椅上等待了好一會兒,使我更加想念父親,更想見他老人家一面。 從小到大,甚至到婚後,每次回娘家,總愛聽父親談他年輕的故事。他說,民國二十六年,日軍佔領金門後,很不人性的統治金門,日本政府規定每戶男丁都得義務的為日軍服苦役。正值青年的父親,無可避免的被日軍派往四埔林場去挖壕溝、築機場。每日天未亮,就得走路到十多公里外的工地,工作到摸黑才回家,中午僅能以自備的少許乾糧充飢。外族高壓統治下,凡事只有服從,否則即處以酷刑,不可以有怨言,更不可能因家中有待哺的妻小而有所託辭。人民生活的艱辛及民心的倍受煎熬,真是不堪想像。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軍投降後,金門才又重歸祖國懷抱,全國百姓才獲得喘息的機會。此時全國上下無不望治殷切,但沒多久卻又遭逢國共內戰,生活上雖不再有外族苦役的折磨,但物資及衛生條件卻相當欠缺,百姓生活也是苦不堪言。接著又逢八二三炮戰,許多鄰居皆因躲炮舉家遷台,一生務農的父親,家既無恒產,二個伯父也早已移居南洋,留下年邁的祖母及我們這一群嗷嗷待哺的兒女,生活重擔壓得父親喘不過氣來,那時絲毫不敢考慮要遷台,因為到台灣後將賴何維生? 但是艱難的生活,卻未能掩蓋父親音樂方面的才華,記得五十年代時,老百姓的生活普遍匱乏,根本不可能有機會上才藝班級,父親卻能從鄰居手中,揣摩出胡琴的拉法。每逢夏天午后、農暇時,父親會用一把老舊胡琴,拉些耳熟能詳的曲子,藉此苦中作樂。那時年幼的我們,雖不懂其樂理,但受其樂音的鼓舞,也常跟在父親的身旁,比手劃腳,手足舞蹈起來,使兒時貧困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生活的樂趣。 父親不但喜歡音樂,其他的才藝也還不少。例如寫春聯,做花燈和七娘亭及做春捲皮:::等等,都是他拿手的絕活。民國八十年以前,街上並不盛行賣春聯,每逢農曆春節前,家裡就會擺了一捆又一捆裁好的春聯紙,原來都是鄰居拿來請父親幫忙寫春聯用的。父親寫得一手漂亮的行書,更富有助人最樂的滿腔熱忱,即使是年節已近,家事、農事忙到徹夜通霄,他一定是仔細的、認真的,把每一副春聯寫得盡善盡美,趕在小年夜之前,送回給鄰居張貼。 小過年元宵節把春節的活動帶到最高潮,各式各樣的花燈是元宵節的重頭戲。每年這時候,父親會先到山上砍一些竹子,將之劈成長、短、粗、細不一的竹條以備用,接著便到金城街上買幾張五顏六色的玻璃紙回家剪裁。經過父親的巧手捏製,一盞盞的元宵花燈就會出現在家中的大廳,顯得五彩繽紛。春餅燈、十二生肖燈、關公耍大刀燈、:::等,都難不倒父親。記得有一年台灣某大報的記者還特地登門,以專欄採訪父親做花燈的手藝。做為兒女的我們,都因此為他感到相當的榮耀。 金門著名的小吃中,春捲是眾所津津樂道的,也是來金的觀光客必定要嚐的金門料理。每年元宵節、清明節、冬至、尾牙、:::等拜拜的重要節日,挨家挨戶均盛行煮上一道道的春捲菜來祭拜。而做春捲皮可是門學問,並不是人人都會,家家戶戶都可做的。在民國五十年代,做春捲皮完全是以人工化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準備一個特大的木盆,在木盆中放入所需的麵粉、水及少許的鹽巴。再由二個人,手中各持一根約一公尺長的I字型木棍,二人一來一往將麵粉在盆中推擠,推擠的速度要漸漸加快,並持續推擠約一小時。直到變成滑溜溜的麵糰,整塊麵糰懸起來像白布,傾下去又像瀑布,非常具有彈性。此時父親就會手拿一塊麵糰,在加熱的煎鍋上抹一下,便是一張又薄又圓的春捲皮。純人工做出來的春捲皮既薄又有彈性,包春捲絕不會破。但隨著機器攪拌代替人工,現在的春捲皮已漸失古早味了。 父親不但擅長多種手藝,他也是個好廚師,生活改善以來,我們經常可品嚐到父親拿手的料理,香噴噴的炸蚵嗲,至今仍令人垂涎。父親脾氣很好,常以「吃虧就是佔便宜」勉勵我們,他自奉相當儉約,但絕不想佔人便宜或得他人的好處。雖然他因不善於鑽營逢迎與巴結他人,一生未能擁有飛黃騰達的成就,但卻因此得到正直之士的敬重。在我的心目中,他永遠是天下最好的父親。 想到這裡,天色已漸漸暗了,民生路上依然車來車往,乘客依舊來去匆匆。我再一次的尋遍車站裡所有的每一張座椅,並未看到父親坐在那裡。我在車站四周找了又找,也仔細觀察車站裡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階梯,仍看不到那熟悉的身影。父親!你在哪裡?你常告訴我,午後二點半,你常在金城車站裡,可到這裡來找你,我在這裡已等了好幾個小時。只見太陽就要西沈,天色逐漸暗去,車潮慢慢退去,行人也越來越稀少,父親!你在哪裡?為什麼不告訴我,何時我可以再來金城車站等到你?
-
馬蹄酥與茯苓糕
馬蹄酥與茯苓糕是同安久負盛名的傳統食品,其中蘊含的傳說掌故也耐人尋味。 馬蹄酥用面粉製皮加香油作為進香的供品,所以早時叫「香餅」。又因用麻油熱炸可以做為婦女「月內」的滋補品,所以有人叫它「老婆餅」。如果用熱開水沖泡,體積馬上膨脹軟潤,所以也叫「泡餅」。從前銷售到江西,外地人干胞叫它「同安餅」。傳統燒烤香餅,是把捏作好的生餅一個個貼在「七斗缸仔」(陶缸)內壁,外面用大柴燒烤。豎貼的生餅由於重心下墜形成上薄下厚類似馬蹄,所以叫做「馬蹄酥」。民國版︽同安縣志︾記載:「馬蹄酥,香餅也,形肖馬蹄故名。」早期烘烤工序,容易使人手臂灼傷,店家一般僱用外來工,所以民間有「爐餅燒燒,十個九個給人招(入贅)」的俚語。 馬蹄酥有不少傳說。其中一則是:明朝萬曆十一年(一五八三年),京城開科考取武進士,同安西橋尾祥露武舉人莊渭陽,攜帶同安香餅上京赴試。當他投宿京城「高陞館」客棧時,恰好有位王爺微服私訪,因避雨進入該館歇足。這時莊渭陽正在烹茗並品嘗家鄉帶來的香餅,見有客至,便邀請共嘗並餽贈四包馬蹄酥。這位王爺感到這種食品風味獨特,經問方知是福建同安的土特產,又見莊生一表人才,身體魁武,有意推薦。便告訴他:「三天之後,武場可科,科場門口槐樹拴有金鞍白馬,汝可解轡騎馬入場。」應試當天,莊生果然騎著這匹白馬到場,考官見是王爺馬,知非尋常舉子。經過考試,發覺莊生確有真才實學,於是得中武進士,做了瓊州左參將的官。莊渭陽因馬蹄酥與王爺馬結緣,得以金榜題名,於是再備馬蹄酥至王府拜謝,自此「同安香餅」名噪京城。另一則傳說則與金門許琰有關。︽金門志︾卷十六記敘:「許庶常瑤洲嘗攜同安馬蹄酥餅,至京城其鄉貴。會座主謁鄉貴,為供具焉。問(何有?)則曰(從貴門下得來耳。)座主心銜之。坐是以大考詩中一字失檢,吹毛索垢罷官職。」許瑤洲諱琰,字保生,金門許氏五房裔孫,住同安縣郊前宅。六歲能詩,八歲能文,十四歲著︽寸知篇︾。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安縣志︾說他性傲兀,散館磨勘,為睚 者所中。 兩則傳說,無論是莊渭陽因送香餅得中進士,還是許瑤洲沒有向當年的主考官贈送馬蹄酥而罷職,都是民間宣傳「同安馬蹄酥」的口頭廣告。清代同安詩人寫有「乍經麵粉還留跡,不踏花歸亦自香」詩詠,後一句脫自前人「踏花歸去馬蹄香」,足見清代同安馬蹄酥十分盛名。當時縣城生產馬蹄酥有雙鹿、金吉、慶春等作坊。其中又以「雙鹿老舖」最為聞外,有「百年老舖」之稱。該舖徐家五代人薪傳經營,製作原料用精麵粉、精生油、麥芽糖、白糖、花生仁和白芝麻,分皮、酥、餡三道製作工序,歷來奉行祖輩經營之道,從不偷工減料或摻雜使假,而且薄利多銷,深受海內外顧客青睞。雙鹿餅店直到現在仍用手工細作,祗是改用平爐烘餅。根據顧客需求,幾年來轉向生產「素香餅」,南普陀、梵天寺、梅山寺的善信多到該店購買「素香餅」禮佛。金門鄉親來銀城時送「貢糖」,我則以馬蹄酥回贈,口感不樣,但心情相同。由於經營管理有方,雙鹿餅店榮獲「全國食品安全示範單位」稱號,四代傳徐亞森也獲得「企業經營管理成就獎」。 茯苓糕又名「復明糕」,它與「中秋餅」、「蠔仔煎」一樣,有著與鄭成功抗清的傳說。 清兵入關建立清王朝後,對廣大人民群眾實行「留發不留頭」的民族壓迫。順治五年(一六四八年)農曆八月二十六日,清兵攻陷同安,屠城三天,三萬多百姓慘遭殺戮,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亙古未有。同安(包括廈門、金門)的百姓,擁簇在鄭成功「抗清復明」的旗幟下,和清兵開展了長期的「拉鋸戰」。當時民間秘密組織的抗清社團很多,為了便於組織大規模的活動,同安城內有位姓李的商人,蒸製一種糕點叫做「復明糕」─意在「恢復明朝」。每塊糕裡藏有一張字條,上面寫著聯合行動的時間、地點和信號。這樣,屬於「抗清復明」組織的基本群象買到「復明糕」後,便自覺地參加到統一抗清的行列。當時還有一條規定,即小孩子不能吃「復明糕」,主要是害怕小孩子嘴巴不嚴,吃「復明糕」時容易洩露字條的機密,誤了抗清的大事,所以迄今同安還有一句「放牛娃和撿豬屎小孩甭想吃(復明糕)」的俚語流傳,延伸為勸人不要侈望的意思。 復明糕的製作原料主要有茯苓粉、大米粉和白沙糖,所以「茯苓糕」應該是它的本名。茯苓糕的製作工序此較細緻:先把硬米舂成粉,用一百二十目的篩斗篩過,拌上碾細的白糖,再用八十目的篩斗一層一層把它篩到蒸桶裡,最後用雞毛輕輕把粉面刷平,用小馬刀割花後便可蒸製。在整個手工操作過程中,不能讓糕面霑到水滴,更不能用手指頭彈壓,否則容易蒸不透。 剛蒸熟的茯苓糕,又熱又甜,又軟又香。茯苓是一種中藥,有著祛濕健胃的功用,非常適合老人和病家的胃口,所以現在還有「老阿婆仔真風騷,愛吃茯苓糕」俚語在民間流傳。
-
金門小簡
離開金門以後,我時常在午夜夢迴時回到金門陣地,往往是一種很緊張的夢,例如傍晚時分最後一班回小金門的渡船就要開航,我突然興起一股逃兵的念頭,躲藏在木麻黃樹林裡,後來就走入村莊,還跟來兩位憲兵,我快步奔逃入一戶民家,就躲在一張桌子底下。 那兩位憲兵的皮鞋登登作響,走到門口向內探頭說:「阿伯仔你有看到一個兵跑進來嗎?」阿伯說沒見到,我在桌下已嚇得兩腿發軟。憲兵走後,阿伯叫我出來,勉勵我:「少年人,要堅持到底,不要逃兵,回部隊去吧!」我只有苦笑,最後一班船早已開走。 這是一場惡夢。 應該是潛意識的抗拒當兵吧!即使退伍多年後仍會如此。阿端,你說在太武山下的日子過得好慢,你去支援其他部隊蓋了一間平房,好幾個人蓋了一個月還沒完成,因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的生手,只有一個正統泥水工,你說:「反正軍中時間長,又不趕工,慢慢摸吧!」這當然低效率,等到完工後就是你們歸建時,又失去部分自由,在自己連隊一切作習正常,當然不像「外放」支援那麼輕鬆自在些。 我因為業務關係,常常往來大小金門之間,記得我們有一位叫金樹的同村人,比我低好幾個梯次,某回我休假返台,假期結束前,他爸爸託我帶一罐運功散給他,說可以解胸去鬱,又託兩千元,我問他怎不用郵寄的,他爸爸怕寄不到,或被連上長官扣住,所以直接託我。 我找到金樹連隊時已下午,連上留守的安全士官說他們正在一個陣地受戰車訓,在某某地方,我又步行甚遠到達那陣地,現在回想起來,在壯闊的曠野,獨自一人帶著鄉人委託,還真有尋找「雷恩大兵」那種感覺。 我找到金樹的長官,表明自己身分及所託,不久他出現在我眼前,我拿出藥物及錢給他,說了幾句珍重的話,沒有停留太久,我不知他轉身之後眼眶是否閃著淚光,要是我一定會那樣的。對於自己達成一個任務,內心真是高興不已。 其實這也只是人際間的一種回報。我記得到金門七個月後還沒能返台休假,那時大家都習以為常,在小金門第一次過年也新鮮。某日不知什麼因緣,得知一位同鄉的牛姓學長在砲本部當少尉軍官,於是聯絡到他,他在年前正好有返台假,就寫住址畫上我家地圖,託他向家人問安並攜回年節食品,一個多星期後,牛學長返金,果然帶回許多好吃的香腸、肉乾,我也樂得與人分享。 我們用三張衛生紙捲成長條狀,沾藥用酒精,竟然可以烤熟一條香腸,香傳近鄰,連別的碉堡的軍官都聞香而來,責怪我們玩火,卻又拿走幾條烤好的香腸。阿端,你可以想像來自家鄉的人情味多麼誘人,請人吃幾條香腸也不算什麼了。 最嘔氣的卻是後來的中秋,家人以船運寄郵包給我,裡面裝的是月餅和香腸,是台中最有名的犁記月餅,在運送過程中都全部瓦解,變成無奈的「散餅」,但香腸卻只剩三條,包裹的紙袋角落破了一個洞,連上弟兄說:「被大老鼠吃了,誰叫你家人寄海運的!」我還裝著似懂非懂的說:「真的嗎?」他說:「騙你的啦!是被海盜偷去了,還留三條給你,要感謝了!」真令我啼笑皆非。 阿端,你也許很難體會,那些年也沒有什麼伊媚兒,要打一通台金電話很難,只有靠寫信,寫得多收得少,能收到父親隻字片語就激動不已,每回到東林軍郵局辦事,看裡頭貼著「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內心即莫名悸動。 現在的你真是太幸福了,希望你知福惜福,利用餘暇多充實自己的知能,將來才不會與社會脫節太多,也多了解金門風土民情,將來退伍後才無悔於在金門的一切。祝順利、平安。
-
東門是我家
曾經熱熱鬧鬧辦活動,如今金城鎮形象商圈計劃執行業已完畢多年,留下了地板上的花崗石刻字,也留下商會牆壁上一幅鑲嵌的模糊不清的壁磚畫,而其他一切似又回到原點,「金城鎮形象商圈」的生機何在?永續經營的效果何在?只是東門里,還是應該再檢討擴大加入其他三里的商圈範圍,讓「金城鎮」商機真正無限?思慮再三,無言置喙也就任時間去尋思苦惱「形象商圈」吧! 從金城鎮形象商圈的東門菜市場為起點,經莒光路一段的商家直達到石牌坊,這一段的多數商家曾是兩岸小三通的受益者,君不見充斥著來自大陸對岸的走私貨,可謂應有盡有,價錢便宜,是觀光客眼中購物血拚的天堂,甚而指明行程中一定要安排「大陸街」,因而「大陸街」之名不脛而走,成為全國頭條新聞,也是觀光客必臨之地。 整條莒光路由於商家繁多,觀光客如潮水般的湧入,加上兩岸敵對狀態的漸趨和緩,小三通的助力因而走私猖獗,街市充斥大陸廉價物品,舉凡吃的、穿的、喝的、用的一應俱全,這對觀光客無非是最大的招徠與賣點,加上新聞媒體平面廣告大肆報導,一時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新聞,「大陸街」名聲響徹雲霄,成為觀光客必安排的行程與最愛。 但曾幾何時觀光客口中的「大陸街」在政府有意的查察掃蕩和無心幫忙協助輔導商家經營之下,逐漸退燒,如今的「大陸街」只是旅遊業者為招徠商機的一個既誘人又帶戲謔溢美的廣告推銷術而已。由「大陸街」的現在冷清的景況,凡路過的鄉親心中早已知曉「大陸街」的觀光商機已死,「大陸街」已是過去的歷史名詞,在惡性競爭之下,形象商圈也是僅存腦海中的形象吧了!商家們只是清閒度飽而已。 位在莒光路一段十四號的舉人厝,是在民國六十年林氏後人改建為三層樓店屋。房屋主人為清朝舉人林豪的故居,在門楣匾額上題有「文魁」字樣。林豪的父親就是第一個編纂「金門志」的金門人,著作豐富,是「竹畦詩文抄」、「浯洲見聞錄」、「宮閨詩話」、「竹畦筆塵」等的作者林焜煌。林豪長年客居台灣,後歸金門,續修完成金門志。著作有「誦清堂詩文集」、「海東隨筆」、「可炬錄」等書。林氏父子可以說是第一對金門人以文學傳名於後世的典範。 有一則傳說,金門舉人多,學問又好,但是手頭並不寬裕,每當逢年過節前夕的晚上會打著燈籠去拜訪縣太爺,看看有什麼或有的沒有的,縣太爺看到舉人來忙著招呼:「老師請坐。」隨手奉上好茶,客套一番,閒聊完畢,舉人欲回家,縣太爺趕忙送老師:「天黑路暗,老師走路小心!」舉人不慌不忙答:「會的,我會挑深深的坑踩進去」縣太爺一聽心知肚明,趕忙著打發一番。 (四)
-
夜思
一整夜,我沒有睡。 或許是繃到極限的情緒無法發洩,某種無法潰堤的感覺,還緊緊的咬住所有的神經,提醒著要隨時備戰,人們都在窺探,下一步會怎麼走呢?某種決定是必要的。 一覺醒來就會有個重大的決定自己出現就好了。 畢竟人生要下的重要決策太多太複雜了,交給命運去決定吧!天漸漸的明亮,當圓大大的太陽出現在木麻黃的那端,回憶就如同紀錄片一樣,「刷─」,一下子全都跑了上來。 最常看到圓大大的太陽出現在那一端,在小學的時候,孩子們總是在天未亮的時候呼朋引伴的,相約好要一起上學去,天氣漸涼的時候,愈常看的到日出。站在馬路上看著陽光映著湖水,即使是突來一陣冷風,也吹不走那份感動停留的那一瞬間,我打開記憶的寶盒,悄悄的把這份天賜的禮收好。 學校漸漸的必須以交通工具方能到達的時候,伴隨著迷濛的霧氣,與涼風追逐之時,天際閃出的那一束光芒,穿出雲霧,大剌剌的展現他的魅力。 這樣和日出的約會不知多少個日子,直到我的第一堂課開始不再是那麼的早,轉換而成的是夜貓子和日出說早安,然後倒頭大睡。這樣想想倒還滿懷念那樣隨興的日子。 取悅症的成因是心理與行為還有感覺,可能你沒有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傾向,久而久之,壓迫自己的不是別人,反而是自己,環境沒有對我們施壓,反而是自己扛下了大多數的責任,揹下了太多的包袱,生活在恐懼之中,其實,不用這個樣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環境對於我們的影響力,大於一切。」或許,不做好人真的沒有關係,自己活的開心又快樂就好啦,為什麼要那麼辛苦的,活在言論之中,太過介意別人所說的一切,而為了取悅別人,放棄自己的某些快樂,武裝起自己呢? 拿起棒針,開始織那條還沒有織完的圍巾,暫時就讓自己的腦子空白吧,偶爾,也需要一點調劑。 今夜,懶懶的窩在沙發上,即使是這樣什麼也不做的現在,那種滿足的放鬆感,依舊是佔滿了內心。記的要常常打開自己的心,檢查他生病了沒有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