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唐人街新年遊行
溫哥華唐人街,農曆新年都有遊行活動,觀賞人群經常將幾條街道擠得水洩不通。遊行內容可說是原汁原味的華人傳統,有舞獅、舞龍以及民族舞蹈表演,或鳳仙裝跳扇子舞、或塞外裝扮跳邊疆舞、或提著燈籠跳燈籠舞等。當然有時也邀請其他族群參加,如:蘇格蘭風笛樂隊、鼓號隊等。遊行時,隨行的義工一路發放紅包,內有巧克力糖。 這樣的過年遊行已多年不見了,記得童年每當農曆正月初一,家鄉總兵署廣場總有遊藝表演活動。遊行隊伍由各部隊的阿兵哥組成,阿兵哥來自大陸各個省份,帶來各地民俗表演活動,有舞龍、舞獅、踩高蹺、戲蚌精、跑旱船等等,經常是萬人空巷熱鬧非凡。隨後,過年期間部隊醒獅團也會來拜年,沿著小鎮莒光路跟商家拜年咬紅包,沿途鑼鼓喧天爆竹聲不絕於耳,讓整條街為之堵塞。雖然有些商家刻意安排紅包不易被咬著,將紅包吊得高高的。但醒獅團員藝高膽大,疊起羅漢來,還是輕易將紅包咬下。至今,那精緻的獅頭裝飾、獅身上彩帶,以及手執扇子的大頭仔與舞獅間彼此的捉弄戲謔畫面,仍然讓人難忘。
-
暖流融冰
我家在台中大甲鎮瀾宮點光明燈祈求闔家平安已經廿多年了,只是這僅限於家人的敬虔表現。至於我呢?大抵就是逢年過節隨家人到鎮瀾宮拜拜時,給媽祖神像拱手作揖並鞠個躬或上炷清香罷了,稱不上是什麼虔誠的信徒。我知道媽祖是受許多民眾崇敬的神祇,但過往因為與我的生活沒有交集,所以僅停留在知識上的認知,而非有經歷到祂奇妙作為的深刻體驗。 然而事情卻以意料不到的方式起了變化,今年春節過後家父被檢查出來罹患舌癌。三月中旬在台中榮民總醫院開刀前夕,隨侍在病床之側的我,聽到父親輕聲自語向大甲媽祖祈求,希望媽祖保佑他開刀順利。我見狀也合掌同聲請求媽祖祝福爸爸手術順遂、病能治癒,並發願參與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在醫師精湛手術和媽祖慈悲保佑之下,家父不但切除癌細胞手術成功,後續也不用進行化療或電療,僅需按期回診追蹤癌症有無復發即可。 我特地挪出時間並帶著對媽祖還願的心意,前去參加四月大甲媽祖遶境活動的第八天行程,預計從大肚一路走到清水。是日早晨在陰涼的天候下,我搭大眾交通工具前往大肚火車站。順利在那裡迎上了遶境隊伍,開始「與神同行」的行腳路程。 我走在大肚區時遇到一位殷勤奉茶的年輕女子,她除了遞茶水給我解渴之外,還誠邀我為在她一旁的母親祝禱身體健康。女子跟我說她媽媽身體因病本來幾近全癱,在祈求大甲媽祖護佑之後,身體漸漸好轉為半癱。所以她發願每年敬奉茶水給遶境群眾飲用,一為答謝媽祖神恩,二也冀求母親身體最終能痊癒。 我聽了這女子情詞懇切的談話後,心裡也泛起一絲絲暖意。除了為媽祖庇佑她母親身體漸次恢復感到欣慰之外,也為自己能在祈福她母親身體康復上助一臂之力而感到高興。 大甲媽果然不負「雨水媽」的稱號,在我續往前行至龍井時就遇著傾盆大雨,淋得一身狼狽,所幸被路旁民宅主人邀請進屋躲雨並補給熱食。我剛踏進門口埕就眼睛一亮,看到一旁桌上有兩台全自動研磨咖啡機正煮著熱咖啡,還有遮雨棚下的大批遶境群眾也同時在大快朵頤享用各樣水果、甜點呢! 接過主人遞過來的香醇咖啡,抓住一個空檔寒暄地問屋主為何要接待像我這樣的行腳者。他滿懷感恩地說:「十多年前生意很不順,工廠快要倒閉,走投無路之下只好去鎮瀾宮祈求大甲媽祖給條生路。一定是媽祖聽到我的呼求,後來有訂單陸續進來,挽救了我的生意,也讓我免於破產。我那時就發願,每年都要讓遶境信眾吃飽喝足,以謝媽祖的恩惠。」雖然我與屋主萍水相逢,但聽到這主人誠心分享對媽祖感謝的話語,啜飲著咖啡的我不只身體暖和起來,連心裡也暖洋洋地。 雨勢稍停後,我也上路繼續往前行了。從龍井往沙鹿、清水的路上,我邊走邊想前面年輕女子、好心屋主帶給我的溫暖感受。我明白自己雖然一下子還無法像他們那樣的奉獻付出並親證神恩,但我知道過去對媽祖信仰冷淡疏離的情況,已在信仰見證人的影響下逐漸增溫轉變了。我從信仰上的邊緣人,轉化為更願意敞開自己去了解信仰真諦的人。帶著這樣的心態轉變,我以愉悅的心情完成當天的遶境行程。 遶境後我的生活也出現變化,考驗著我對媽祖信仰的態度。由於肩負照顧親人健康的責任,我面臨轉換工作的挑戰。要是在過往,我會直接央請師長、朋友等人際關係圈內的要員來為我引介新職。 這次我卻改變做法,找個機會到大甲鎮瀾宮先向媽祖誠心說明自己個人專長、家庭成員照護的現實需要,祈求媽祖在我所要找的新職上給予時機、方向上的建議。焚香祝禱後擲筊,幸得媽祖賜一籤回應。籤詩大意是說「所求之事略有遲滯,不過最終會有好的結果。等候期間,要常存善念、多行好事。」我獲得媽祖的建議後,心裡踏實不少。 以前去工作面試時,被當場或事後拒絕,我不是抱怨僱主有眼無珠,就是自個兒唉聲嘆氣。然後再去請師長朋友快快幫我介紹新工作,搞得他們備感壓力。現在我帶著對媽祖的信賴,心態已有轉變。雖說起先去面試新工作時,還是屢遭挫折。但我對每位願意撥冗面試我的僱主,我均當面給予發自內心的感謝。縱使結果不盡人意,我在事後也不會牢騷滿腹、肆意批評。 平日自處時,看見有參與社會福利的機會,我也盡力去做。舉凡疾病防治、犯罪矯正和動物保護等種種募款項目,我皆量力而為以捐款給予實際支持。開心的是在遶境一個多月後,我順利找到一份新工作。這份工作讓我能在個人喜好、照顧家人、薪資所得等面向上取得一個平衡點。為此我也再次前赴鎮瀾宮向媽祖致謝,也許願明年再次參與遶境活動。 從父親開刀算起,再加上遶境、求職等事的經歷,才不過幾個月的時光。媽祖賜予在我家人和我身上的祝福是那麼地深刻並讓人有感,我對媽祖的信仰也如同暖流融冰一般,展現出有別以往冷淡的溫和新氣象。
-
《那流逝的鄉村歲月》 讀後感
閱讀過呂自揚老師的著作《那流逝的鄉村歲月》後,那一幕幕三合院裡,溫馨有趣的童年生活記憶畫面,又浮影而上,更引發對此書的興趣和對那個年代的民風,更深入探索的意念。 呂老師老家那片進落分明,格局方正的龐大百年紅瓦土角古厝,座落於前高雄縣田寮鄉七星村南勢湖(現在已合併入高雄市)。 這座古厝擁有前後二進(二落),後落正身七間,左右伸手外,各建兩排護龍(屬「七包三格局」),加上後來又加建左邊的第三排龍,總共有一○一間,門窗超過一百二十個,可謂是相當規模龐大!尤其是那用紅磚砌成的「雙喜」花窗更具奇特藝術感。但,卻是鮮為人知! 是專為台灣做攝影記錄的齊柏林在田寮「月世界」奇異地形空拍時,發現山谷中竟有一片格局方正龐大的古厝建築物,將它拍攝下來,後經報導後才讓廣大民眾知曉,甚至成古厝觀光景點。 《那流逝的鄉村歲月》裡面記載了許多台灣在四○至六○年代的鄉村生活民情風俗點滴,尤其大都有搭配相關照片更切實感;在那個不興拍照的年代裡,能保有那些如:三合院的紅瓦大厝、農業用具粗細畚箕、尖寬鋤頭、炊紅龜粿印模,及拜拜和吃飯用的八仙桌,以及早期煮飯菜的大灶、直立煙囪……,都是很珍貴的保留和童年連綿回憶的激素! 這本書裡非但照片難得珍貴,更是詳述許多歷史典故及民俗諺語,讓我這個雖然也差不多來自那個年代的人,卻仍有許多不懂的,如:三合院大厝有分「二落七包三、九包五,三落百二門」;牛會笑,也會相鬥,小牛一歲就要穿鼻鐶是為了長大後能牽制牠耍牛脾氣;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可能各地方風俗有所不同,童年印象裡不曾見過有人在拜樹頭或田頭,也許是我沒看到。 書裡面有講到早期農村裡有人家辦喜事,需要自村鄰們借八仙桌來辦桌,這應該是在民國五○年代以前的事吧!我想那應該是個很有趣溫馨熱鬧的畫面!也像是村裡每人開心的大事。逢年過節要用石磨磨米炊粿;記得除夕前一天大人小孩一起搓湯圓,隔天早晨媽媽要我們兄弟姐妹一人端一碗甜湯圓,擺在小椅子上拿到米缸或穀倉、牛舍……前拜拜,這是我們小孩很開心做的事。 我也是生長在前後二落,左右伸手各兩排護龍,正身五間,左右伸手各兩排護龍,印象中也都是五間的三合院裡,那又是什麼格局呢?總共加起來應該近五十間(有些堂叔們已移居外地),但我們老家不是「土角」大紅磚,是小紅磚水泥砌成,牆壁有磨石花飾,應該沒有那麼古老,格局也沒那麼完善,至今也應是百年左右而已!但早在二十幾年前就已全都拆除改建了。 同樣來自鄉村大家族裡,但這裡面有許多我不懂,不曾見聞的習俗和常識。呂老師長我一些歲數,對台灣早期鄉間的民情風俗文化,有深入研究探討,用心考察及了解,寫了一系列台灣的歷史演進叢書,所寫出來的文章很能讓人引起共鳴!真的令我受益非淺,增長見文開了視界。 用四句話來簡約呂家百年老厝: 百年古厝隱山谷 柏林空拍揭身世 眾人驚歎呂氏祖 精心規劃不落俗 另外我也看了呂老師另一著作《打狗阿猴林道乾》。 「打狗」是高雄舊時地名,日據時代日本人認為此名不雅,因而改為「高雄」(嗒卡歐,音唸起來有一點像台語的打狗);「阿猴」是屏東舊名。 此書裡有四篇論述,以打狗、阿猴、搭加里揚、林道乾為主角。探討議題包括:明代流寇林道乾有無到過台灣?(曾有記載,林道乾曾到打狗殺當地土番,應屬無稽之談,據後來考證,林道乾不曾到過台灣)。這本書的論述都是直接根據《明實錄》《正氣堂全集》《蒼梧總督軍門志》,《熱蘭遮城日誌》《巴達維亞城日誌》《荷蘭統治下的福爾摩沙》等,明代與荷蘭時的第一手史料來考證論述而出。 對於台灣歷史演進有興趣探討者,這本書替我們省卻不少找原書資料的麻煩和時間。這書出版於2014年12月,算算也好幾年了,我卻一直無緣拜讀,直到近期呂老師在臉書裡提起此書我才和它結緣!在現代五花八門如山的叢書裡,要找到喜歡又受用的書,還得費一點心神!暢銷書未必都是好書,但,現在擠進排行榜的,有時卻是搞八掛,搞行銷的吃得開!優質純文學或苦心求證寫出來的論述史書,多半是長居「冷宮」的份! 我真的要感謝這兩本書,讓我這個對台灣歷史有興趣者受益良深,我想我之前寫過的「鄉土懷情系列」資料能增加更寬廣的內容了。
-
美麗的意外
其實,當你汲汲營營去追求人間的繁華與名利時,就已然注定會錯過許多美好的事物,憑任歲月芳華流轉,直到白髮蒼蒼身形佝僂,才恍然驚覺,一切原本唾手可得的幸福,始終都圍繞在你的身旁而不自知。 今年春節期間,特地前往台北著名的光華商圈,購置一部價格約新台幣3萬元的微單眼數位相機,取代我目前使用的類單眼數位相機。 據販賣相機的老板告知,該部相機最適合拍攝風景,尤其是日出或夕陽的景致,他也取出許多愛用者試拍的相片供我欣賞,看著看著心中暗自在想,只要天氣許可,或許我應該也能拍出類似精彩的作品。 不料。蘭陽地區連日陰雨霏霏,心中藏隱用剛買來的相機拍攝美麗的日出及夕陽的那股衝動,也兀自被壓抑著。 某日雨夜。獨自開車外出購物,車停妥後,下意識取出擱在後座的相機。 隔著沾黏雨滴的車窗,我用相機的全自動模式,花了大約30分鐘陸續拍了將近20張相片。 前面幾張,街頭車水馬龍的景象晰可見,但了無新意。後來雨愈來愈大,倏地按下快門時,原本清晰的畫面,如同起了嚴重的化學變化,呈現模糊、迷離、繽紛,類似一幅色彩豐富的抽象畫。 回到家中。將拍好的相片,發表在一個頗負盛名的攝影網站,也得到了廣大的迴響。 夜已漸深,雨持續下著。我輕輕將相機收妥,準備就寢,結束這場殷殷上演,曾經美麗的意外。
-
2020金廈同慶新春
烽堠下, 狼煙起, 砲擊遍地, 哀嗷鴻鳴, 在曩昔。 今新春, 煙火賞, 上林廟, 黃厝灘, 兩門同慶, 璀燦金光耀四方。 縣太爺祈禳, 醫神救苦, 蒼生遠病毒, 戰火不再, 生靈免荼毒, 合境平安, 福澤黎民。 寧愛 煙火傳遞, 莫要 砲火侵襲, 傳遞祝福, 永不止息。
-
二十三個子女一起過生日
「璀璨金門‧人文薈萃」聯合新書發表會小記 金門縣文化局、金門縣立圖書館在2019年12月14日舉辦了一次名為「璀璨金門·人文薈萃」的聯合新書發佈會。我也有本獲文化局資助的書《金門老家回不厭》出版,遠在香港的我們獲邀請出席這發表會,內心充滿了好奇和感激:好奇者究竟金門發表會的儀式是怎樣的?我們身為作者,要做些什麼呢?感激者,故鄉沒有忘記我這位在香港的遊子,一樣發通知邀請我。舉辦的日期一改再改,每一次改動,我都得到文化局有關辦事人員的通知。非常高興,發表會最後選擇了一個對我們來說,正好沒有和其他出遊活動衝突的日期舉行,這樣,飛向金門就再也沒有懸念了。 當然,我們出門都是如影隨形、結伴牽手的。 本就喜歡回金門老家,一旦家鄉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會喚起我們的無限鄉思。回金門!回金門!金門老家回不厭! 是的,金門老家回不厭!這也正是我新書的書名。書名的擬定,當時幾乎不費什麼周章,那是選自我2010年寫的一篇文章,有散文版,也有詩歌版,後者還被朋友上臺朗誦過。比起其他金門寫作者,我在金門出書不算多,這是第五本,按出版次序是《失落的珍珠》(短篇小說,金門叢書之一)、《出洋前後》(長篇)《風雨甲政第》(得獎長篇)、《落番長歌》(得獎長篇)、《金門老家回不厭》(散文集)。這書名體現了我和瑞芬喜愛金門、不斷回金門的情愫。從2004年第一次回金門算起,我們以平均每年一到兩次的態勢回金門,迄今已經回了二十次。記得2004年第一次還需要從香港搭飛機到臺北,再從臺北搭飛機到金門,繞了一大圈。後來金廈通航了,我們搭飛機到廈門,再從廈門五通碼頭搭船到金門,海程只需要半個多小時。2006年祖屋甲政第從地平線消失,我們已沒有祖屋的「蔭庇」,像無主的遊魂一樣,每次在金門走過那條莒光街,都快速而過。但從此我們的胸襟也不再局限於一老厝,而是將整個金門島視為我們的家園了。我們熱愛金門每一塊土地,對她有太多的眷戀和不舍。 從2004年到2019年,十五年的歲月說是漫長,其實也頗短暫,在不知不覺當中,我長長短短地寫了不少與金門有關的文章,我的這本《金門老家回不厭》就分「家園召喚」「遇見祖屋」 「文學還鄉」「情比酒濃」四輯,收了63篇文章,約18萬字,厚304頁。其中只有《表妹從海峽那邊來》是八十年代的舊作,收在湖南版的《旅情》一書中。為了和後來的《重逢,在寧靜的酒鄉》相呼應,寫的是和安娜、安妮闊別幾十年後見面的情景,就一併收了。 《金門老家回不厭》是我眾多「紙質子女」中第145個子女。這一次和其他寫作人的子女聯合慶生日,我的心情激動、緊張和興奮不已。我們當一件大事,特地從香港飛來金門,說飛機、舟車勞頓一點都不為過。最初不知道有幾本書發表,沒想到竟然有23位那麼多! 我們是12月13日提早一天抵達金門的。發表會是在金門最高層的昇恆昌酒店舉辦,上午10點開始。我們由小侯開車送達,約9點半就來到現場。二樓會議室雖不是很大,但顯見氣氛隆重,一片喜氣。正中是作者和來賓的座位,還貼了作者的名字。左右兩邊有不少小方桌,供出席的作者坐著簽署著作,桌上除了擺上一個精美的書封面鏡框牌外,還有六本作者的新書,一本豎置,五本橫疊。這樣的設計佈置裝飾,簡單而美,彷彿真的嗅得到陣陣書香氤氳在半空中。據說那六本書是一會兒供給作者交流、簽贈用的,封面鏡框牌送給作者作紀念。 我和瑞芬一到場心情萬分激動,我拿出照相機拍攝不可多得的美麗裝飾和佈置,瑞芬也忙不及地掏出高清手機請人為我們以舞臺作背景拍照留念。主持人在銀幕上放映對23本書作者和書內容的介紹,非常好心,將畫面定格在我的書的大封面和文字上,這樣可以加強拍攝的真實感和紀念性,實在非常感激他啊。 作者陸陸續續到來了,我見到了名作家、老朋友陳長慶,我們握了手。可惜王先正理事長到山東旅遊,剛剛回到臺北,來不及趕回來,女作家陳秀竹也無法來,昨晚她還到我們下榻的民宿小坐,帶來她的新書《聽見金門-好聲音》送我,今天要去漳州讀博士;一位叫王水彰的作家走過來(來過香港,認識瑞芬,瑞芬當時是香港金門同鄉會的會長),瑞芬向我介紹,我們交換了名片,也簽名交換了新書,他的新書非常學術,書名是《金門文史和兩岸議題》。一會,司儀宣佈發表會儀式正式開始,我們坐回座位。我看看座位貼著的名字,那麼巧,右邊就是長慶兄的座位,我們閒聊了幾句。約定明天去書店探望他。 金門縣楊鎮浯縣長致辭,逐一介紹今天15位出席作家的15本新書的主要內容,讚賞為了發表會而特地趕製出版的精美小冊子《璀璨金門·人文薈萃》,還親切提及瑞芬和我的名字,真是感動。是的,小冊子雖然薄薄的,但麻雀雖小,五臟齊全,內有書影、內容簡介、作者介紹,非常全面,還有發表會的大致流程。接著是文化局許正芳局長致辭、貴賓發言,縣長、局長、貴賓和作者的大合照,之後是出席的15位作者發表感言。我的最深感觸是只有七萬人的金門文化氣息特別濃,遠勝七百萬人口的香港。香港我還未見過那麼多本新書一起舉行聯合發布會的盛事,金門實在太棒了! 最後的簽名會最特別,左旁坐著《金門文學》社長楊築君(牧羊女),她出的是詩集《井邊的故事》。咱們有一面之緣。最讓我感動的是文化局許局長走來請我簽名,還請寫上他名字,與我合影時在我後面站,不讓我起來;楊樹清從金門民俗歷史博物館那裡趕來,也很激動。他為我新書寫的序長達四千多字,在印尼《千島日報》《國際日報》《好報》三大報發表。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幾個讀者圍著請我簽名,瑞芬說,我這一攤人最多,也許因為我們是唯一從香港搭飛機特地來參加的吧! 23個紙質「嬰兒」一起慶祝生日,向世界一起呼喊和宣佈:「我們出生了!」不管嬰兒長相如何,是否是優質美嬰,單說一起歡慶,在我的出書史上,都是一種了不起的超級大壯舉,值得記上重要的一筆。
-
溫暖的山友
年初,利用元旦連假到南投「踏雪尋梅」,除霧社用餐、清境農場觀賞綿羊「理髮」、合歡山稍憩停留,車直抵梨山夜宿福壽山農場,台中市府旅遊局正好舉辦觀光季活動,遊客如織差點找不到飯店投宿。 隔日大清早班師回朝,合歡山剛巧下雪,停車喝酸筍湯、吃粉腸,雖價格貴上平地翻倍,把熱騰騰食物運到海拔這麼高「極地」,攤販搬有運無,讓賞雪旅客冰天凍地不致挨餓,藉機高利潤撈一票也不算缺德啦!休息夠了再上路,這才發現車子無法發動,原來經過大禹嶺隧道,開大燈忘了關,正在發愁,其中一攤販搬出蓄電池幫啟動解難題,這現象他們司空見慣,條件是在他攤位消費二百元即可,雖肚子已填飽,仍打包路上吃,彼此說聲謝謝道別! 連續彎轉急下坡,未放低檔猛踩煞車,摩擦生熱導致煞車失靈,幸好靈敏度夠及早路邊停,剛掀開引擎蓋,一部逆向來車見狀迴轉,下來年輕兩男兩女,熱心問原委,並以手機查詢最近修車廠,猶不放心的陪我們到煞車系統略恢復,再三叮嚀小心慢駛隨時注意車況,方才離去,期間亦不少路過暫停指導「冷卻一下就好了」善心人。 世風日下,治安不佳,假拋錨真勒索時有所聞,鏢客或仙人跳詐騙多,人們習慣自掃門前雪莫管閒事,免燒紙引鬼惹麻煩上身,我既非長相具姿色,開的也非百萬名車,那四帥哥美女毫無企圖主動情義相助,婉拒話費補貼,不顧耽誤行程遊興,只表示「出外人應該互相關照」。天氣雖酷寒,心卻暖和不已,此行「溫暖山雪」際遇,著實溫馨!
-
年年有銀柳
農曆春節前夕,母親必定上街市採買銀柳,「今年的比較便宜。」她邊修剪邊說。洗淨後插入花瓶,再逐枝吊掛綁紅線的金色鳳梨、紅龍、元寶等小吊飾,大紅色流蘇尾巴增添喜氣。待銀柳開出白絲絨般透綠的花,再一一自枝頭落盡,年也差不多過完了;銀柳嗅也無味,卻最能代表別舊歲迎新景。願年年有母親的銀柳盆景,客廳一隅最優雅的應景年味。庚子年恭祝大家好運「鼠」之不盡。
-
庚子鼠來寶
庚子鼠來寶 悠哉逛世間 慈悲開智慧 幸福滿心田
-
新春慶團圓
小的時候,最期待過農曆年,寒假假期與紅包可說是主要原因。 小的時候年節味是很濃的,雖沒有華麗誇張的佈置,但家家戶戶擦擦洗洗的、親朋好友久未見面回來的,當紅紅的春聯一戶戶的貼上,即使那冷風撲上臉,小孩兒的臉依舊喜滋滋紅通通的。 那個時候阿兵哥會在年節時候到村子裡舞龍舞獅,大家伙聽到聲音便湊了個熱鬧去,被拜訪的人家也是樂呵呵的包上個紅包,人人都希望討個吉利,所以遠的近的鞭炮聲、敲鑼打鼓聲沒有停過,好是熱鬧。 快樂的孩子有糖吃、有瓜子嗑、有拜拜後的大餐吃,手裡抓著炸雞腿,口袋裡還裝滿糖果,天色未暗就鞭炮聲四起,甩炮、蝴蝶炮、沖天炮通通出現。插在沙堆裡的沖天炮是最常見到的,咻的一聲便沒了蹤影,最怕的便是火熄了,孤伶伶的還留在原地不動,幾個孩子便推啊推,推出一個代表去看看;或是冒了一堆彩色的煙但炮卻裝傻沒個完結。 熱鬧的農曆年裡,過新年的節慶氛圍很濃厚,到處播放的是應景的音樂,每個孩子大人都穿的紅通通的好是喜氣。三不五時就見孩子們衝進柑仔店、買糖買、尪仔標、買炮、或是去玩抽抽樂試試手氣,拿到紅包錢的喜滋滋臉,仍會持續個幾天,當然連帶的,柑仔店的老闆也是開開心心的。 大人們到處串門子,聯繫感情,偶有家裡有著久未回來的親朋,便也一群人就聊了開來,泡茶的喝酒的唱歌的也好是開心。 天氣雖總是寒冷居多,但人們都是開心的迎接新年的到來。 最喜歡看到除夕當天,那貼上的紅通通春聯,然後一個個字辨認念出來,記得當時年紀小,但能認得的已足夠念出春聯上的字。或是開心的就在門口的廣場上練習連續的側翻,最經常的就是在那午後,播放著大卡帶然後唱著卡拉ok。 初一的早上,媽媽總會煮油飯及菠菜豆腐湯,然後電視經常播復古的金龜車電影或是開心鬼,看上幾年也不膩,有時手邊再撈個炸年糕,一大清早胃就暖暖的滿滿的。 小小時候其實也不懂得太多,有吃的有喝的就很開心,加上還有新衣新鞋跟紅包。長大了以後反而覺得平淡,街上已經很少見到年節時候的舞龍舞獅,年節時候各商家是排得滿滿的排隊人潮,為了那熟悉的家鄉味而靜靜等待,村子裡的沉靜氛圍卻是更甚。 放鞭炮的孩子還是有,也有煙火在夜幕中綻放,但不知為何就是覺得年味稍淡了些,商家趁著年節時候大打折扣戰,人們往各個風景區跑,拍照與打卡然後在社群網站上留下紀念,待至明年又能動態回顧。 村子裡打上了紅紅的燈籠,串成了一串,在古樸的小村裡點燃那夜裡的華麗。在黑夜將至之前,坐在以前常有老人家坐著的石凳子邊上,想望著往昔的時光,離去的故人。 紅紅的燈籠亮了,路邊有個孩子拿著小鼓,咚咚咚的打了起來,有模有樣,一旁有另個孩子拿著獅頭面具就自己玩了起來,跟在身邊的小妹妹拿著閃亮的小燈籠也在一旁打著節拍。 每一個年節將至,每一個想念的紛至,時間回不去從前,只能望向前方,雖然黑暗即將來臨,但紅紅的燈籠已經打亮了這即將沉默的黑夜。坐在井邊的地板上,望著逐漸沉入夜色的村景,已然十幾年未曾如此,伴著那孩子們的嘻笑聲與鼓聲。 唯一不變的,因著交通愈來愈便利,返家過年的人潮依舊,團圓依舊是所有離家的遊子不變的想望,並不依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年節時候,外出的遊子們回家看看吧!因為父母總為你留著一盞溫暖的燈,一份熱呼呼的餐點,無論再晚也為你等著門,就等著團圓的那一刻,問問你過的好嗎?看看你瘦了沒?問問你在外頭有沒有好好吃飯,即使是網絡如此興盛的時候,一個視訊總是比不上一個真實的擁抱。 回家過年吧!還沒回家的遊子們,就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