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組長
大學時,透過同學的介紹,於是到圖書館打工。一開始什麼都不會,也不是科班出身,不過幸好裡面已經制度化,只要按照原本的作業流程去做,就不會發生問題。而一進去,就是已做了好幾年的學長、姐帶我們,他們多半被賦予小組長的任務,意即對於某個時段排班管理,然後讓每個組員做好份內的事情,接著小組長就對當天值班的學姐報告進度,也就是館員,如此就能完成一天的工作。 其實當小組長不容易,在那個時候我已經看到不少狀況會產生,無論是要應付突來的狀況,或是組員間因為工作分配不均而吵架,這都會使小組長相當為難,甚至疲於奔命,另外,就是交辦的事情變多,例如寒暑假等重要時段,那些時段就需要提前去計劃。而做了好幾年的學長、姐,他們練就一身工夫,足以讓館員們信任,所以經常小組長都是連任,直到他們畢業,才不得已任用新人來當。 之所以小組長會連任,也是同樣的事物,那些人都已經很熟悉了,比較能從中找到問題,反正那個職位也是燙手山芋,也沒有多薪水,所以沒啥人願意當,真的當了,大家還是會秉持著上面所交代的好好做,不會讓大家的信任化為烏有。畢竟要選出一個管理的人也是不容易,就算選了,也會擔心他能不能勝任工作。 而我,因緣際會下當了小組長,其實我是不想當的,但館員堅持要我當,於是我便接受這燙手山芋,因為圖書館都是女生,所以也不容易管理,往往都是放任制,反正他們能夠把事情做好就好。不過事情往往沒有想的那麼美好,所以還是靠自己最好,當了小組長,還是包辦許多事情,不過相對性也學會很多事情,也學會了如何領導,如何承擔我該負責任的一切,那比當不當小組長還重要。 不過能當小組長的許多都是館員的親信,是對方信任的人,所以才會放心的權力下放,至少他相信會把事情做好,至於還有那些瓜葛,這也要等討論過後才知道。當小組長,還是得身體力行,要做給大家看,尤其是對老資格的人,或是新進來的人,都在表現後獲得讚許,同時大家也希望能像我一樣當小組長,學學如何排班的做法,還有臨場反應,都可以在小組長的任期內一一的深入了解。 後來,因為畢業的關係,也沒有繼續在圖書館打工,於是我便找了一個適合的人選頂替我,我相信他應該可以小心,把事情做得很好。後來我就從小組長變成讀者,看著他們那些小組長進進出出,我也是相當懷念,也希望可以做得好,讓使用圖書館的人都能覺得開心,而我就可以放心去做其他事情。但那段時間真的學了很多,也感受到圖書館制度化的一面,在圖書館打工永遠是我難忘的時刻,也是讓我學最多,知道最多的地方,當了小組長,任重而道遠,是不可能輕易退出,或是做得太過,或是一些事情都不做。我們還是希望能夠把事情好好完成,不要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反正在圖書館裡,就要好好的做,之後出了圖書館,也要好好的記住這段日子,畢竟在困難的事情都過去了,人總要向前走。
-
霧台櫻花王
三月初,一趟霧台行旅裡,不經意的邂逅到您-已六十高齡的霧台櫻花王! 一場雨,早已打落您那緋紅桃豔的張揚大花傘,只剩稀疏零落的散朵餘花垂晃於枝梢。但,那枝條面天平開展延伸而成的張揚傘蔭,仍是美得,令人在櫻花傘樹下駐足徘徊不已。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霧台耆老傳說著,有位得了不治之症,瀕於癌魔鞭烤命將絕的婦人在醫療救治已罔效的「盡日等候」裡,其夫不捨愛妻漫漫長日中已槁木死灰般,那千悲萬痛之「絕望」與「惴慄」的身心,故而特地為結髮之妻栽種此櫻花樹好伴陪著愛妻度過醫師所宣告的人生餘日-三個月。 豈料,日日看、日日盼、日日抽長著的櫻花樹,竟帶給這病苦的婦人有了日日新生的「希望」與「期待」,就此一晃眼,這櫻花樹陪伴著「帶病延命」的婦人,十年後,才棄世遠颺離去。 櫻花樹下,我,聽聞,我,喟然沉思,那丈夫對妻子的疼愛與不捨之情,這棵,「心中有著情義的-執信、冀望、摯愛心魂底生命希望之樹」,讓我,感動……不已……。
-
真正的名字
十五歲之前妳的名字叫阿雲 妳是四個弟妹的母親 在垃圾堆中尋找夢想 在菜市場撿拾溫飽 在清茶館為側睡的茶葉拉筋 在酒家戰戰兢兢端著易碎又重心不穩的青春 在鳳梨工廠幫自己去掉受傷的心 十五歲之後妳的名字叫玉鳳 妳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在三十多人的大家族中尋找呼吸 在荒涼的山中找柴火 在公公眼神的縫隙中幫亡者指路 在父親光滑腫脹的腹肚上屢屢跌倒 在母親的無力下重覆阿雲 二十三歲之後妳的名字叫麗華 妳是兩個家庭的母親 在溫泉鄉的吉他聲中流轉 悲歡離合隨著蒸氣消散 用一個新的角色來扮演好兩個角色 不是演員妳只是一個母親
-
工作手冊
筆者當年初次上班,是從事與國外出版社買書的工作。我才發現,以前在學校學的,都是理論方面的,真正面臨的實務,例如國外的發票是甚麼樣子、如何辦理結匯、如何寫英文信……等等,都是我陌生的。 而當時的主管是位等待退休,不管事的老太太。我接掌的工作,原先那位職員已出國三個月了,他的業務,辦公室其他人竟無人知悉,(可見主管平日沒落實代理人制度),讓我這個菜鳥面對堆積如山的業務,在無人可請教之下,焦慮得胃部都發疼了。而主管也一問三不知,說她只負責審公文、蓋章。 好在前職員還留有一本他自己劃下流程的工作手冊,我只好天天回家加班看手冊,並依手冊流程趕辦業務,才能在會計年度結束前,清掉積壓的業務。 所以,當我以後調動職務,也就重新修訂那幾年變更的規定或業務,留給新的菜鳥,一本新的工作手冊。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一旦漁船靠岸時,還得一籮筐、一籮筐抬到攤位,再分門別類重新裝筐等著拍賣。當他們工作完畢回到休息室時,一個個莫不疲累不堪。這也是他們贊成改以拖網到外海、捕撈較有經濟價值的魚類的本意。 雖然這只是烏番叔的初步構想,即使已獲得船長及漁工的贊成,但總得向曼麗老闆娘打一聲招呼吧。想不到曼麗老闆娘不僅同意,而且還說她的父親早已看好印尼的漁業發展,準備再增購一艘中型的遠洋拖網漁船,將由新加坡總公司委由印尼某造船廠建造。當烏番叔聽到這個好消息時,簡直興奮莫名。因為同在這個漁港的公司,即使多數均為在近海作業的小型漁船,但遠洋拖網漁船亦有好幾艘,冷凍魚艙至少亦可放置各種魚類數十噸。當船靠岸時,一條條冷凍的鮪魚、旗魚,往往因體積太大不能裝進籮筐,漁工只好把它扛在肩上走下船,再排列在攤位前待價而沽。每當烏番叔看到如此的情景,免不了心生羨慕,一旦公司購買遠洋漁船而開始作業,想必也會有這種場面出現,這何嘗不是他夢寐以求的。 烏番叔和沙瑪長年的相處,無形中也培養出男女間的好感情。即使沙瑪對他關懷有加,但基於唐山已有妻室,所以不敢有非分之想。而今,匯款遭退,亦無春枝的音訊,十餘年來他只知道工作賺錢,將來好衣錦還鄉,自己則過著如同僧侶般的無性生活,內心的寂寞與性壓抑又有誰知道?難怪有些男人離鄉久了會在僑居地另組家庭,即使多數娶的是一個不同種族和文化的女人,也是鄉人俗稱的番婆,但畢竟能陪他共度每一個日夜晨昏。但也難怪有些女人在故鄉倚門盼望不到夫婿歸來時會再改嫁。縱然嫁的是鰥夫或是所謂的兵仔,亦可相互照顧到終老,總比自己一個女人孤孤單單地過一生要好百倍。因此,夫妻間不會無緣無故而分離,即便是死亡,不也是有原因的嗎?(一六○)
-
《百業臉譜系列》台金兩地奔波忙—楊肅慰
父子同耕絲瓜園,忽聞空中咻咻響,迅速趴在地上,護兒心切的父親叮囑兒子別抬頭,未料自己仰首看,一命嗚呼田野間……。 民國三十年出生的楊肅慰,原屬中堡三房,而後定居東堡。在那三餐不繼的年代,識字些微、心中很感慨,但也慶幸自己不是青瞑牛。當部隊撤退來台,既無火炭、亦無汽油和柴油作燃料,滿山遍野的樹木均被砍走,甚至連根拔除。他和父親只好遠走太武山,在公墓附近撿柴火,並用麻袋裝著。父親挑四袋,他則扛兩包,雖然累,但想到有柴生火可煮飯,至少可解決民生最重要的問題。 農業社會,家家戶戶生活都很艱苦,不是上山、就是下海,尤其是在國共軍事對峙之際,更是驚慌,但為了三餐,還是得出門。鄉親們總是在砲擊時刻躲入防空洞、砲停之後再上山下海去,但在山間遇到砲擊的鄉親多得數不清。 某天,楊肅慰和父親在山上的絲瓜園澆水,突然遭遇對岸砲擊,彈片如雨淋,父子迅速趴下。父親要他別抬頭,自己觀看情形,未料才一舉頭望向天空,砲彈正好擊中了他,驟然間血流如注,痛苦哀嚎。楊肅慰嚇傻,喊了父親沒回應,等砲火停歇,立即飛奔山下求救,村民正躲入村中附近的碉堡中,回到山上,父親已氣絕身亡,無情的戰爭不知害死了多少無辜的人命! 父親不幸離世的那年,他才十七、八歲,年紀雖小,但這個家未來就得靠他來支撐。於是他肩挑農事,母親則幫人洗衣,每套一元貼補家用,但收入總是有限,卻又砲火連天,因此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好跟著鄉親舉家遷台,抵達高雄前金區,住在學校裡,讓政府養了兩星期,再轉往雲林虎尾一個多月吃免錢飯,接著安家費依人頭每人領三千元各自獨立。 楊肅慰先到斗六、再到台北南京西路找舅舅,而後租屋,母親去幫傭,他則幫人飼養雞禽,母子每月賺進六百元,當年一支冰棒才一角,這算是好賺的了,扣除每月的租金七十元與基本的生活開銷,開始了存錢計畫。煮飯燒水用煤球,搧風點火煮三餐,過著克難的生活。不久,局勢已較穩定,但仍然有零星的砲擊及宣傳彈。當時遷台的鄉親約有百分之六十再回到金門,他也是其中的一個。 楊肅慰於五十二年回到金門,在自家古厝開起了柑仔店,那時島上的軍人如過江之鯽,他在短時間內擴大營業地開了第二間,屋頂用簡易的塑膠板遮擋旁邊,釘上三合板,裡頭販售的都是軍人需求的物品,屋宇雖簡單,但卻為他賺了不少錢。而擔任自衛隊分隊長期間,村長為本地人,副村長則是外省籍,看到鄉親被欺凌,心中總是萬般不捨。但他清楚這是一個不一樣的年代,依然和許多鄉親一樣敢怒不敢言。 五十八年後,生活獲得改善,但金門建設少,而台灣經濟正起飛,他便於六十二年遷台,在桃園大溪,拜師學做土水,而後當起了工頭,不花天酒地的他,一心一意想要靠自己的雙手興建一間透天厝,讓家人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不久,財神爺終於降臨在他的身上,在一次承包紅磚的競標中,讓他獲得標案,一口氣賣了四百多戶的紅磚,賺了三十幾萬,於是他用這筆錢購買一棟兩層樓的透天屋,隨著進帳的快速,再加蓋到四層樓。 在台灣經營營造業二十餘年的楊肅慰,因母親年歲已大,又再次回到了金門故鄉。而當年新婦仔做大人的妻子,無論他決定什麼事都予以尊重,始終陪在一旁。目前孩子已接手他的事業,他不再煩惱吃穿,繼而造福地方。在擔任村內「忠義廟」主任委員期間,無論進香、作醮或其他事宜,無不全力幫忙,妻子也在廟中做清潔志工,他認為幫神明服務理所當然,況且有燒香就有保佑。 村村有廟有宗祠,楊肅慰有感於宗祠年久失修,發起重建,除擔任主任委員,他的建言也在數次的會議中得到村民的認同,楊忠禮就贊助了五百萬,其餘配合人丁及地方人士的樂捐,九十八年動土興建,一百年奠安。而湖下、湖尾、安岐,昔日成立三鄉聯誼會,婚喪喜慶相互幫忙,他也每場必到。在行有餘力時,多助人,心情也快樂。現今,楊肅慰與妻子住在古厝,他喜歡這種古意盎然之美,閒時種種菜,在村裡溜達溜達,抽根菸,快樂似神仙……。
-
放過自己
心碎了滿地後,還要讓自己彎下腰一片片把它撿拾起來,再將其百般呵護地黏貼回去;然後,靜俏俏、無聲無息的將之安放在身體的某個角落,這並非容易的事。 那個所謂的「重大傷害」,不如你想像中容易復原,而且還會不時地讓你揪心大疼,或是如週期性陣痛症候群發作一般,痛苦痙攣難耐。 然而,付出的代價都是成長過程的珍貴資糧。事實證明:幾乎沒有人,可以陪我們一起走到人生的盡頭。因此,不要忘記學習信賴自己,也只有「它」絕少「背叛」,到底什麼時候才要放過你自己?惟有靠堅強的意志力與行動力驗證,隨著光陰的流淌及傷痕一次次的淬鍊,我知道:「它」已不再那麼痛了,而且傷口還會慢慢癒合。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韓愈曾云:少年樂新知,衰暮思故友。 故友重逢,那一句:我想再把你找回來。 猛然回首,驚覺我們已經走到「衰暮」的年紀了。 喜歡拍照的人都知道:一張絕美的景色與構圖,永遠不會再重複。有人或許執著「瞬間即永恒」;我卻偏說:「過了就是過了」。瞧那風飄雲動可曾為誰的悲歡喜樂駐足過? 今日的邂逅欲為解冤釋結而來,了生脫死則為初階欲追求之境界。我這想法,也許你永遠都不會懂得。 且讓我們放過自己;只為,我們已走成了兩條平行線了……。 (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
-
手 機
現代人生活在手機的世界裡, 彷彿自己的世界只剩下手機, 就在這個時候,手指滑來滑去, 滑動那手機的面板,自己漸漸… 被氾濫成災的資訊淹沒了心靈; 坐著時、走路時、睡覺時, 時常看著自己手機的資訊, 即便眼睛被手機,猶如海綿般吸住, 吸走了思想,卻吸不掉心中的憂鬱; 一隻手機,可以打通全世界, 人與人之間,身體靠得很近, 現代人的心靈是愈離愈遠, 現代人的疏離感愈離愈遠, 現代人遠離了心靈的故鄉; 現代人的生活被手機控制自己的思維, 逐漸被手機的資訊淹沒了憂傷的心靈。
-
弔洛夫
穿著書生氣息衣服的洛夫 在屋前的樹下 坐在椅子上 和喜愛創作的老少文友暢談 他搖著扇一面說著故事 幾十年來不遺餘力 為文學耕耘幾十年後的蒼老 都保持老而不衰弱的精神 洛夫說樹長大後 就像他吸收了很多文學的養分 夏天時文學老友常常來樹下乘涼聊天 茂盛枝葉的大樹 鳥兒更常來樹上 吱吱喳渣的愉快啼叫著 他看著那翻動的樹葉 好像好多的扇子在搖動著 而支撐枝葉的樹幹 卻一點也不動的直立著 就像經過文學各種歷程的洛夫 有了正確的意識而堅忍不拔 洛夫的詩魔精神 像那葉子的動人完美的搖擺 而在文壇上永遠讓人懷念啊
-
【小說連載】烏番叔
烏番叔決定不再把精神浪費在這些無謂的思考上,縱使春枝真的改嫁跟人走,身在番邦的他又能奈何?若是生病或發生意外而死亡,他勢必會有所不捨。畢竟兩人從小一起長大又成婚,所謂一夜夫妻百日恩啊!自有它的道理。而既然說不想就不想,想多了不僅替自己製造困擾,甚而也浪費時間。曼麗老闆娘賦予他的經理職務,他必須有所突破才能展現出亮麗的業績。於是他與船長商量的結果,不再使用大小通吃的流刺網,改以拖網來捕撈。並在船上加裝冷藏設備,把船開到離岸二百海里的魚場。雖然必須花費更多的油錢,但希望能捕撈一些經濟價值較高級的魚貨,如此不僅能提高品質,亦能賣到好價錢。 假若墨守成規仍然使用大小通吃的流刺網,除了不利於海洋生態亦不不敷經濟效益。船長對他的想法稱讚有加,漁工更是高舉雙手贊成。因為流刺網捕撈的均是一些廉價的雜魚,有時數量多得不可勝數,讓漁工疲於奔命。(一五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