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玩美女人〉
從穿衣、化妝、菜色、香水瓶,晴天、雨天搭配裝扮的洋傘,女人精挑細選,掌握每一種可以表現自己的機會,就連聆聽爵士,身體跟著搖擺時,也要喚來一葉小舟,跟著搖櫓高歌,想像划向世紀末的滄桑與華麗。
-
●長篇小說連載西天殘霞
「不,我們不談這些。」王智亞搖搖頭,似乎有意避開這個話題。「我們該談的是文學,我們想要的也是文學;在我心中,沒有什麼比文學更重要的!如果人生只為了結婚生子、傳宗接代、養兒防老,或是追求性慾的滿足、物質的享受,那還有什麼意義可言。」 「雖然我不能否定先生的想法,但人非草木,圍繞在我們週遭的除了親情、友情外,絕對還有愛情的存在。儘管愛情是一種飄渺微小的東西,然而它所散發出來的光與熱則不可輕忽。先生,倘若你心中有愛情滋潤的話,勢必不會感到孤單和寂寞,活著也會更有意義。今天我斗膽地說:先生的文學造詣和成就可說有目共睹,也深獲讀者好評。但如果仔細閱讀,卻讓人感到有點深奧,彷彿理性多於感性,假如有某種情愫的滋潤,你的筆觸或許會柔軟一些。不知是否先生未曾碰觸過愛情,致使對男女之間的感情問題不敢深入去探討和剖析?讀者們多麼冀望你能寫幾篇既感性又充滿著纏綿悱惻的作品啊!先生,別低估了通俗的愛情小說,如果沒有實際經驗的話,寫出來絕對不會動人心絃的!為了讀者們的冀望,為了改變你的書寫方式,我建議你去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吧!」葉菲音滔滔不絕地說,是對是錯心中並沒有定見,似乎有不吐不快的興奮感。 「我雖然不能否定妳的說法,」王智亞淡淡地笑笑,「但別忘了一個作家他依然可以透過縝密的思維和細心的觀察,寫出許多感人的作品,並不一定所有的事物必須親身去經歷……。」 「先生可曾寫過纏綿悱惻的愛情小說?」王智亞尚未說完,葉菲音搶著問。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王智亞似乎不願提起。 「你是說年輕時曾經寫過?」葉菲音逼人地問:「是不是先生的親身經歷和體會?」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王智亞冷冷地說。 「這一段故事,難道就是造成先生對女性失去信心而抱持著獨身主義的主因?」 「葉菲音,妳想太多了,也問太多了……。」王智亞有點不耐煩。
-
三晉遊來關中行
搭接駁車先到停車場的人,發現新大陸,因為在一家麵館的玻璃門窗上發現了大大的「ㄅㄧㄤˋ」字,晚到的我們當然也要去看一下,我卻找了半天,怕要上車衝太快,沒聽清楚是那家,因為整排全是店面。 以為直接回西安市區,原來還得去家購物景點帝寶絲綢,去過江南遊杭州、蘇州看太多,想買的也都買了,就當作是中午休息,加減還是有人光顧,絲綢東西畢竟是好貨,拿起件絲絨外套,走個台步,不賴吧!引起服務小妹緊迫釘人遊說我買,對不起是好看,可惜老娘退休不上班,穿著機會不多。 小敏在往西安大唐芙蓉園時,特地請帥哥師傅往大雁塔,雖然行程沒有這景點,特地停車讓我們下車拍照,大雁塔的水舞廣場,一眼望去唐三藏取經雕塑,後面是高聳的大雁塔,一九九六年夏天住宿的唐華賓館依舊在,仿唐的建築仍是那麼亮眼,那年小華、海哥也同遊西安,整個環境跟當年不一樣了,全改頭換面變得太多了,買水蜜桃的小菜市場被拆了,路也變寬了,大雁塔前也多了大廣場,有人建議晚上來看水舞,小敏笑說,大唐芙蓉園的水幕表演比這漂亮好幾倍。 大唐芙蓉園位於大雁塔東側曲江新區,占地一千畝,其中芙蓉湖水面占三百畝,總投資十三億人民幣,是一座仿照唐朝的皇家園林禁苑建造的主題公園,二○○五年四月十一日正式開幕,一下車就看到大唐芙蓉園五個大金字分立大門前庭,整座嶄新的唐代閣樓就在眼前,走進御苑門,這可真進了大觀園似的劉佬佬,佳麗這位藝術家夫人,覺得少了古樸,我和小華是覺得最好來住個一晚,休閒悠哉地享受仿唐的皇家園林氣氛。 趕下午三點半在紫雲樓前的室外大型表演,走得匆忙,無法看盡園林景區,人群往紫雲樓方向,面向芙蓉湖的紫雲樓,是一座宮庭樓閣,前有三層樓高近百層台階,遊客就坐在台階上觀賞大唐盛世大軍氣勢及民間技藝遊行和仕女舞蹈,過後到樓內參觀,金碧輝煌一樓是大唐長安城立體模型展示出李世民天可汗的雄風,樓內有著穿唐代女官打扮及宮女服飾的服務解說人員,阿瑞還真會搶鏡頭,請老婆大人招治跟人家來張美美的照,二樓是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及當年的大臣的塑像,猜猜誰是高力士、誰是李白、誰是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張九齡,三樓是雁塔題名,有一座銅鑄投錢幣後會發亮仿大雁塔造形的塔,兩旁是唐代書法家的介紹,有張旭、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及拓印唐碑書法,這樓還真高,可以觀看園區全景。
-
隨記兩則
‧早餐的約會 常自忖不是一個盡職的母親,在工作與家庭兼顧,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常出現捉襟見肘的窘境。在身心俱疲之下,只好權衡利害關係,忍痛犧牲了孩子應得的部份幸福。每天早上總在鬧鐘催叫聲中,帶著惺忪睡眼,渾沌的頭腦,匆匆趕著上班,孩子的早餐只好任其各謀解決之道。多年以來,餐桌上的豐盛又營養的愛心早餐,一直是我這個做母親對孩子的虧欠,也是我一直想要去拼湊的理想藍圖。 孩子漸漸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對學校的自費早餐,開始有了挑剔的微詞,所以早餐的模式,也從固定的方式,變成了打游擊的野放模式。孩子有沒有吃早餐,成了每天晚上我必關懷的功課,但對於他們的每一次回答,也只是對這個不盡職母親的一點表面安慰而已,在我的內心深處,仍是被一隻愧疚的大黑獸盤據著。 不知從何時開始,週休二日的前個晚上,在緊繃了一個禮拜的工作情緒獲得舒放後,兒子會語帶期待的跟我說:「媽媽!明早叫醒我,我們一起去吃早餐!」我聽罷,望著兒子那日漸英挺而帥氣的臉龐,總也會在嘴角揚起一抹微笑,然後語帶曖昧的回答他說:「好期待哦!早餐的約會!」 現在只要是撥得出空的假日一早,我們都會騎著腳踏車,到慣常的一家早餐店用餐,他點他的火腿蛋餅,我吃我的玉米蛋餅。店內的人潮來來去去,川流不息的顧客,影響不了我們低聲敘說的話語,我們就這樣邊吃邊聊,像一對知心的朋友般,享受著這美好的早餐約會。 所以下回假日清晨,若再碰到我們倆匆匆的身影時,莫感到驚怪,因為我們一定是趕著要去赴「早餐約會」呢! ‧人生的功課 誤人子弟廿餘載,在熟悉的職場中,已練就了一身駕輕就熟的應對本事。但隨著時代的更迭,社會的變遷,教育理念的轉變,物換星移的推波助瀾下,讓人有著恍如隔世之感。當今的教育現場,很多的措施已今非昔比了,但在諸多未變的體制下,有一項仍承襲至今的,那就是小學生每天必有家課的規定,做家課似乎與小學生是劃上等號的。 十個孩子有九個半,對老師規定的家課,是抱著錙銖必較的態度,深怕老師規定多了,他們會吃大虧似的。遇到這種司空見慣的情形,無奈兼苦笑,也不能解釋我當時的複雜心情。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常捫心自問:「孩子怕做功課,大人何嘗不是怕做功課?」當然大人的功課,指的不是孩子抄抄寫寫的書面功課。人生有太多的功課,需要自己去琢磨,親自去歷練,方能學得其中的經驗,那是他人永遠無法替代的工作。 小時候,最怕出門要喊「阿姨」、「叔叔」,叫「舅舅」、「舅媽」,所以即使外面花花世界多誘人,卻寧可躲在家裡,也不願跟著媽媽出門。讀書階段,最怕跟老師說話,看到老師迎面而來,寧可繞道而行,也不願結結巴巴的回答老師的問題。做了老師,孩子面前可以行雲流水般的引經據典,但碰著了開會的場合,則是噤若寒蟬,大氣都不敢吭一聲。即使腦中思緒清晰,道理條條俱在,但嘴巴卻常讓我吃盡「啞巴吃黃蓮」的悶虧。常想:這些一輩子都做不好的功課,是什麼原因讓我因循苟且至今?是不是我也像現在的孩子般,對做功課抱著錙銖必較的態度?所以一天混過一天。 每個人終極一生,營求的莫不是一個人生的大圓滿。在這個大圓滿中,是由無數的小圓所拼湊而成的,每個小圓就是你一生中必做的功課。有人得天獨厚,一路順暢,在短時間內終得人生之大圓滿;但也有人極盡坎坷之能事,一路跌跌撞撞,功課永遠是處在缺交、遲交的狀況下。何者為幸?何者不幸?答案見仁見智,因為每個人思考的層面與角度皆不同。我何其有幸,上天讓我得以有更多的空間與機會,去重新思考我的人生方向,重做我很多不及格的人生功課,讓它更趨圓滿。
-
只將食粥致神仙
吳稚暉嘉言「閒話家常,笑談古今」早年為「中華粥會」奠立旨趣,為同仁所遵守,粥友歡聚一堂,不涉政治,最能表現「文人品粥」之精神,高風流韻,蔚為風尚,賡續至今庶近百年矣。重振重視食粥文化為我輩努力之目標,世人誤認「粥會」為一賣粥的地方,與粥會人文藝術精神相去甚遠,傳為笑譚,尤須以釋疑與弘揚,實為粥會同仁之責任。 據傳糜(粥)是黃帝教民烹穀為粥,走上中華民族飲食文明熟食的第一步,至今歷五千年之譜,後世尊稱黃帝為粥祖。 說中國人是食粥民族,應不為過,據統計,當下世界上食粥民族有三十億之眾,尤其是日本、韓國、泰國、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諸國民眾甚為喜好,至於海外華裔子孫那就更不必說了。 中華民族人口眾多,各地方言不盡相同,故食粥別有啜粥、吃粥、喝粥諸稱。 常見於各省分書籍文獻有關於粥的名稱繁多,有白米粥、糯米粥、糙米粥、大米粥、小米粥、大麥粥、燕麥粥、清粥、菜粥、荷葉粥、甜漿粥、廣東粥、花生粥、紅豆粥、綠豆粥、魚粥、海鮮粥、棒子麵粥、黏粥、格仁稀粥、瘦肉粥、牛奶麥片粥、燕窩粥、蓮子粥、麵疙瘩粥、山藥粥、百合粥、臘八粥……等。臘八粥乃粥之集大成者有粥中之王美名。近讀宗璞《從「粥療」說起》文章中提起上海有一種書,題名為《一百種粥》,可見粥品應有一百種之多,甚至有人說多達三百種。 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這是中國人普遍現象,特別是大米粥,有人說大米粥還是一種藥,能去瘟毒,增體力,補元氣、舒肝養脾、養肚腸、治鬧肚子、安神止驚、防風敗火、寡欲清心,可以說喝粥是有益健康、好處多多。而大魚大肉大蝦大蛋糕大老窖都有令人起膩,令人吃勿消的時候,然而大米粥經得住考驗而永存,粥喝得久了,自然就有了感情。 至於食粥有益健康由下面一個事例獲得印證: 「印度洋上的島國馬達加斯加文化部長拉拉因迪比跟中國訪問團談起關於稀粥的神奇故事,說中國的飲食思想了不起。他談的就是中國的稀粥。他說:馬達加斯加是個移民國家,當年亞洲的移民乘船向馬達加斯加島漂流,有一艘船遇風迷失了方向。船上只有米麵和水,南亞人、印度人、西亞人、吃麵包、米飯、喝生水,中國人呢,不吃麵包不吃米飯,只喝稀粥,結果,只有中國人的糧食吃的時間長,得病的人也少。人們研究後才發現;喝粥不僅省糧,而且是湯水一鍋煮,水和飯都是熟的,有益於身體健康,喝粥的中國人沒有因為喝生水得病的,正因為這個原因,馬達加斯加不少移民養成了喝粥的習慣。」這不是天方夜譚。是中國飲食文化傳進非洲島國的一個生動事例。 進一步研究,原來米湯裡的營養很豐富,這個道理不正好說明,稀飯裡的營養是最豐富嗎?這是從營養學角度研究稀粥了。湯米一鍋賣,不丟失營養,這大概是稀粥在中國人飲食結構裡源遠流長,長盛不衰,在外國人飲食結構裡也初登雅堂,方興未艾的原因吧? 在中國人刻板意識裡粥是與「窮」的概念緊密聯繫著的,窮苦人家吃不起乾飯,便以稀粥充飢,這可能與賑災「施粥」濟貧的美意起了不當的聯想。 蓋人因病而失了食慾(厭食乾飯),故有《粥療法》之學說,前述大米粥是一種藥,應該是有所依據的。 窮人家吃不起乾飯以稀粥充飢其實是一種誤解,據有關文獻記載,粥曾有過相當高的「地位」。晉代,皇帝召集儒生談經,宮廷招待物之一是粥。漢時,漢宣帝喻儒生誦《楚辭》,「每一誦即與粥」。直至唐朝也還有這樣的流韻,白居易於翰林院時,唐穆宗就賞賜過他「防風粥一甌」,使這位大詩人「食之口香七日」。當是社會發展,農業進步之故吧,粥的「地位」由貴族逐步變為平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粥成了中國人最普通、最普及,乃至是近乎「低保」範疇的食品。 歷史上陸游有一首《食粥詩》,最能體現名士追求長壽快樂的心境。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又張耒《宛丘集》內一篇《粥記》是這樣敘述的: 「張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妙。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是厲害,如或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渴,蓋能暢胃氣,生津液也。今勸人每日食粥以為養生之道,必大笑,大抵養性命求安樂亦無一深遠難知之事,正在寢食之間耳。」 這位張耒是自稱「吾蘇學士徒也」的,如此再作推理,原來東坡也嗜粥,他說: 「夜飲甚,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出新,利腸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 看來宋代便有不少大名士深知粥理,留傳下來,故能源遠流長,綿延不絕。 晉惠文帝說:「飢民沒飯吃,何不吃肉糜?」這恐怕是歷史上最大的笑話了,為粥史平添了一段趣譚,不禁莞爾。
-
《鄉訊留言板》
凝視世界金門日──期待世界金門日走向制度化 「世界金門日盼能走向制度化」、「世界金門日是哪一天?」 就在金門縣議會第四屆第六次定期會,議員們質詢、關切「世界金門日。」的定位、走向聲浪中,《鄉訊》一連推出五波的專題《世界金門日回顧系列報導》,要在「2008年金嶝教育交流篇」的金沙國中與大嶝中學校際合作報導中告一段落了。 世界金門日,二○○五在金門、二○○六在吉隆坡、二○○八在廈門翔安,個人躬逢其盛,三次都參加,因緣際會,世界金門日提供了我記錄、觀察各地金門族群脈動的機遇,也深深感受到,透過鄉情的聯繫,金門鄉親力量是可以凝聚的,特別是在南洋、兩岸敏感的族群關係與政治碰觸外,打著鄉情的金門人節日慶典,正好可以巧妙避開那一層禁忌,尋求發展金門的聲音、政策。 世界金門日當然是有意義的,「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也在這個舞台上找到利基點;但如何不讓金門日淪為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黃獻平口中的鄉親大團拜「一日活動」,那麼,議員李沃士的「世界金門日盼能走向制度化」,是個好的建言。
-
《鄉訊短波》
沙中元旦訪嶝中──金沙國中明天召開校友會議 甫於二○○八年十月二十一日與廈門市大嶝中學締結校際協作校的金門縣金沙國民中學,將於明(星期日)下午四時在該校召開校友會議,現任校友會會長、三采文化出版集團總經理張輝明及金沙國中校長何莉莉都將與會。 金沙國中創校於一九六五年秋,金沙國中校友會成立於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五日,由張雲羽當選創會理事長,之後又歷陳松德、陳天順、張輝明等校友會理事長,歷任理事長及校友出錢出力,籌募「學生勵學活動基金」及歷次校慶活動經費。 金沙國中走過四十年建校歲月,二○○六年,出了沙中第一位,也是金門的中學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校長─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的何莉莉;為打通兩岸教育交流,何莉莉與同樣於二○○六年接任廈門市大嶝中學校長的宋火金在充分溝通與準備後,今年十月完成在大嶝金嶝兩校「締結校際協作校」簽定議式,預定二○○九年元旦,何校長將帶領沙中畢業班一○六位學生在畢業旅行中,前往姐妹校大嶝中學參訪、交流。
-
《星期人物》宋火金打通金嶝教育渠道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楊校長,可以在金門找一所學校與大嶝中學締結姐妹校?」 一句話,促成、暢通了一道水路的一段教育因緣。 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廈門市大嶝中學創校三十五周年校慶,楊清國領軍的金門縣寫作協會渡海赴會,並與大嶝中學師生、翔安區作家們舉行的「金嶝情深讀書會」,《大嶝風情》作者張再勇感嘆他與大嶝中學校長宋火金這一類出生於大嶝的人,都背負著「祖籍金門」的歷史重量與鄉情負擔,兩岸近咫尺,但在政治的水路隔絕下,「從大嶝去金門,一水咫尺竟天涯!」張再勇又說,大嶝、金門同受朱子過化,也同樣有慘遭「八‧二三」砲彈摧殘的戰地歲月,「戰爭無情、和平可貴,希望兩岸不再發生戰爭了,要營造和平交流」。 身為大嶝人,張再勇的心情,也正是宋火金的心情。想起取名〈再開一片天〉的大嶝中學校歌、唱起了那一段「深沉的彈殼鐘聲喚醒了千年沉睡的三島兒女」。中速、堅毅地,又帶點悲切的曲調,做為在地人、又是創校三十五周年的校長,面對來自祖籍縣金門的一群原鄉人,宋火金思索著,是否可以從教育著手,重牽金、嶝情。 宋火金向到訪、歷任金門五所國中校長的楊清國拋出兩地兩所中學締結姐妹校的構想,楊清國立刻想到大嶝中學校長宋火金與烈嶼國中校長宋文章都姓宋,兩岸「兩宋」治理的學校結盟,讓他們「送作堆」,不也好因緣?回金門後,向金門教育局長李再杭報告,李局長望了望金、廈地圖,「金沙國中與大嶝中學距離最近!」 地緣考量,金門第一位國中女校長──金沙國中校長何莉莉擔負起與大嶝中學校長宋火金結盟校際合作的歷史任務。 二○○八年十月二十一日,第三屆世界金門日在廈門市翔安區舉行,報到首日,帶著迎親、辦喜事的心情,楊清國、何莉莉及金沙國中學務主任施宏遠等一行人,趕搭八點三十分的早班船「金星輪」,自金門水頭碼頭航向廈門東渡碼頭。在船上,有人說著七十多年前、一九三六年日軍占領金門島之日,金門縣政府的官員就是召來一艘「金星輪」連夜逃到大嶝成立流亡縣政府的,抗戰勝利,「金星輪」復航,卻又在四年後的一九四九兩岸分離,再一次歷漫長半世紀的停航,一艘「金星輪」,居然可以牽扯出那麼多歷史故事,對楊清國、何莉莉而言,金廈小三通水路重開後,這一趟「金星輪」,已是踩著喜悅的浪花,盛載著和平的祝福。 一個小時後,船在廈門靠岸。廈門市翔安區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宋奇盈、廈門市大嶝中學校長宋火金,兩位都生於大嶝的堂親宋氏兄弟各自帶領會內同鄉、校內同事在碼頭熱烈迎接世界金門日「首發團」,兩位隔兩岸的校長,宋火金握手向何莉莉那一瞬間,金、嶝的鄉情又串起了,金、嶝的教育又連結了。 何莉莉與宋火金,《廈門日報》報導筆下「半個世紀以來金門與大嶝的第一次教育文化交流」的締造者。而難掩激動之情的是宋火金,三十五周年校慶哼唱的校慶主題歌〈再開一片天〉,現在,開了鄉情與教育雲朵交會的一片天空。 一九六八年三月十一日出生於大嶝島山丁崎的宋火金,在文革期間出生時,大嶝早已脫離金門縣轄,祖籍「金門縣」的記憶,來自父親宋怡品與母親曾 莉在他兒時的圍爐夜話。抗戰期間金門縣政府遷來大嶝,宋火金的父親已八歲,大街小巷上都看得到為「跑日本」而來的金門人、縣府官員、黨部人員及國軍部隊,朝夕相處了八年,那是大嶝人與「母島」金門情感互動最綿密的歲月。 出生、成長到求學的歷程,山丁崎小學、大嶝中學、同安第一中學、福建寧德師範專科、福建教育學院,宋火金不曾離開過福建境內,也一心念著大嶝這塊土地。一九八九年起,宋火金前往廈門市蓮河中學,從辦公室主任到接任校長,二○○六年,返鄉服務的機會來了,大嶝中學創校三十五周年,三十八歲的他回到母校擔任校長。這所學校的命運如同大嶝人一般的流離,是大嶝唯一的初級中學,歷經了幾個面貌,一九七一年是「福建省大嶝人民公社中學」、一九七八年是「福建省同安第九中學」,二○○一年九月正式更名為「廈門市大嶝中學」,學區涵蓋大小嶝島各村落,二十一班、一千多位學生,一九七七年以來,歷屆中考、學校畢業生的優秀率、合格率均居縣、區前列,曾獲「翔安區初中教學質量優質獎」,校外各種競賽中,亦多次在大陸全國獲獎,校內的「彩貝文學社」和「天風海濤畫社」更是兩大具特色的文藝社團。 接下翔安區優質學校大嶝中學校長職務的第一年,宋火金即以開辦「金嶝情深讀書會」打響第一炮,又發刊《彩貝文集》,創刊號七十六頁篇幅全面推出金、嶝專輯,讓學生們透過文字創作,了解大嶝、也認識金門。曾發表〈新加坡教育對我國教育沿革啟示〉、〈馬來西亞華文中學校輔導教育〉等多篇論文的宋火金,具國際教育視野,但也獨具鄉土教育情感,一水分兩岸金嶝地緣相近、法緣相循、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的「五緣證一家」如何重新打通、打造,已悄悄入了他的教育版圖。 在世界金門日的陽光照耀下,廈門市大嶝中學與金門縣金沙國民中學締結校際合作了,宋火金提出了四願,「為雙方提供考察、學術交流的便利」、「暢通教育訊息交流入渠道」、「加強德育交流、學生團隊活動往來」、「加強教學成果交流」,再願「和平的陽光永遠沐浴海峽兩岸的上空,讓我們的孩子放飛和平的鴿子!」
-
《鄉訊焦點》金嶝情深沙中嶝中開校際合作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金門與大嶝,半世紀來首開教育交流 「十月二十一日下午,廈門大嶝中學與金門縣金沙國民中學在大嶝中學簽訂校際合作協議。此舉是半個世紀以來金門與大嶝的第一次教育文化交流」、「金門縣金沙國民中學校長何莉莉一行是應邀來參加第三屆世界金門日(翔安)大會的,雙方就合作辦學事宜進行了洽談,並簽訂了校際合作協議書」、「據大嶝中學校長宋火金介紹,今後學校雙方將互為對方的教師考察、學術交流、學生家長教育交流提供便利。雙方將暢通教育信息交流渠道,相互交流教育教學方法及教育改革的特色,促進教學相長」。 <大嶝中學攜手金門金沙中學>,二百多字的新聞發佈,擠入二○○八年十月二十三日《廈門日報》第二版要聞一個小小角落,並不是很起眼。而這一天的版面訊息,從第一版到第二版的標題,<全球金胞翔安會親──第三屆世界金門日(翔安)大會昨開幕,1200多位代表嘉賓共襄盛舉>、<翔安金門並肩謀先行──翔安區長柯志敏和金門縣長李炷烽昨分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打造金廈生活圈──2008翔安人居環境高峰論壇昨開講>,連同這則沙中與嶝中的校際合作,使得整個廈門的天空,凝結了金門飄來的雲彩。 「半個世紀以來金門與大嶝的第一次教育文化交流」,二○○八、第三屆世界金門日在廈門市翔安區召開,《廈門日報》關於「會外」一則金、嶝兩中學校際合作的報導,透露的訊息很短,突顯的歷史卻很長。 在世界金門日的鄉情氣氛帶動下,「金沙國中與大嶝中學,簽訂兩校校際合作協議書,意外的竟是我從中牽線促成的。回想二○○七年十一月,金門縣寫作協會應邀參加大嶝中學三十五周年校慶,並與大嶝中學師生、翔安作家們舉行『金嶝情深讀書會』。宋火金校長在會中建議,是否可徵求地區一所學校,與該校締結姐妹校?我返金立即請示金門縣教育局長李再杭,經他協議後,咸認以地緣最近的金沙國中與大嶝中學締結姐妹校最適當」,歷任金門縣五所國中校長、著有《金門教育史話》的楊清國,在題為<兩門情、金翔親>的文章寫道,「如今欣見兩岸學校,首次創下校際合作交流協議的新史頁」。 舊屬金門縣轄,二○○三年劃入廈門市翔安區的大嶝,與金門最近距離僅一千八百公尺;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造成兩岸分離後,最近的距離,卻也是最遙遠的隔絕。即使在二○○一年小三通、金廈航道重開後,「在大嶝看金門,兩岸天涯化咫尺;從大嶝去金門,一水咫尺竟天涯」,曾任教大嶝中學的張再勇,詠出他的感嘆。 「一水咫尺竟天涯」,發生在金、嶝水域著名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在小嶝出生、八二三斷臂少年許燕,四個月大時被母親楊查某帶回金門金沙鎮的官澳村作客,就此與近在咫尺、小嶝島上的父親許文景分離兩岸、隔海呼渡半世紀。 一條窄窄的、充滿險阻的水路,接近一甲子後,因著金沙中學、大嶝中學的教育破冰,從敵對的兄弟島到攜手的姐妹校,譜下世界金門日動人的樂章。 一水分兩岸,大嶝島民盼回金門縣籍 「熠熠金沙,巍巍太武,大海高山拱翼,我們的學府」,創校於一九六五年秋天的金門金沙國中,由盧文溥作詞、史承陽填曲的校歌,活潑奮勵的曲調,「春誦夏弦,聞雞起舞,孜孜勤沐春風,諄諄樂施化雨……」。 「深沈的彈殼鐘聲喚醒了千年沈睡的三島兒女」,創校於一九七○年的廈門市大嶝中學,由李維碩作詞、蘇宗成填曲的<再開一片天>校歌,在砲聲與鐘聲的節奏中,「從此步入神聖的知識殿堂,開始譜寫著育才興邦的壯麗詩篇……」。 金沙國中的校訓「誠樸公毅」,創校校長盧錫銘,現任校長何莉莉;大嶝中學的校訓「海納百川,自強不息」,創校校長陳錦良,現任校長宋火金。 「時光易逝,歲月不居,沙中自民國五十四年創校迄今已整整走過三十個年頭,在這漫長的歲月裡,由早日的篳路藍縷到今日的黌宮巍峨,由往日一片荒山野地、雜草叢生、崎嶇不平到今天已被聳立雄偉的校門以及美輪美奐的大樓所取代」,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一日,金沙國中三十周年校慶,校長王世宗寫下<春風化雨三十載,愛心樹人百千年>。 「廈門市大嶝中學位於與金門一水之隔的大嶝島,是大嶝街道(原大嶝鎮)唯一的初級中學。學校籌辦於一九七○年九月,由島上各戴帽初中整合而成。建校初期校舍皆為臨時借用的民房,是一所『只聽鐘聲,不見校舍』的戰地學校」,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大嶝中學三十五周年校慶,校長宋火金寫下<在歷練中積淀,在積淀中昇華」。 你打過來、我轟過去,國、共間的砲火掠空、呼嘯來去,都各自號稱是一所「戰地學府」。 從校史、校歌、校訓到校慶的校長講話內容,兩岸兩所中學,形成既嚴肅又有趣的對比,真也如同余光中重回廈門鼓浪嶼的<浪子回頭>詩句裡「旗飄二色,字有繁簡/書有直排與橫寫/不變的仍是二十四個節氣/布穀鳥啼,兩岸是一樣的咕咕/木棉花開,兩岸是一樣的豔豔」所映現的兩岸歷史情境。 對兩岸兩所中學師生而言,共通的歷史情境多出了靠得這麼近、又帶著悲情的歷史情結。 隔海對望,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金門縣」。 大嶝文史工作者張再勇在《金翔風姿》書中的開章<一水分兩岸,五緣證一家>,藉助文史考據、急切地要用文字綴連金、嶝,「單說翔安區大嶝街道吧!一九四九年後,兩岸暫時分立,但大嶝上屬行政區管轄仍稱金門縣;一九五七年由南安縣代管,相關印鑑仍沿用『金門縣大嶝鄉』字樣。如金門縣大嶝鄉陽塘村『村委印鑑』,在全村集體搬遷南安水頭鎮躲避『八二三砲戰』時,也還是使用這個有『金門縣』字樣的印鑑」、「歷史上,兩地嫁娶頻繁,血緣相融,語言相通,以至於一半以上的島民與金門同胞有著千絲萬縷、血濃於水的親緣關係。據一九九六年成立『同(翔)安縣金門同胞聯誼會』的不完全統計,大嶝街道有金門籍民眾近千戶二千多人,占了全省金胞的近一半,為大陸金胞聚集最多最密集的地方。基於此,近年來,大嶝島民要求申請『恢復金門縣籍貫』的呼聲日益高漲」。 福建省境以外居民很難理解的土地「金、嶝情深」、乃至遭政治綁架的「金、嶝情結」,發揮在二○○一年的小三通重開金、廈航道,也表現在小三通以後的打開金、嶝教育交流通路。 第三屆世界金門日在大嶝所屬的廈門市翔安區舉行,提供了金、嶝人民鄉情、文化、教育,再一次連結的平台。 和平的白鴿,金沙國中大嶝中學寫新頁 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 二○○八年十月二十一日,世界金門日報到首日,位於廈門市翔安區大嶝街道山頭里116號的大嶝中學校門口,高掛起的「廈門市大嶝中學與金門縣金沙國民中學校際合作簽定儀式」的紅布條隨風飄展。 迎風也迎賓──創校已三十七周年的大嶝中學,一千多位師生,今天的心情有些興奮、有些複雜;「深沈的彈殼」,校歌中的第一句,背景來自彼岸金門的守軍砲彈,灼熱、犁平了大嶝的每一寸土地,「喚醒了千年沈睡的三島兒女」,而今,他們歡迎的,曾經發送砲彈的那一方。 下午三點,「三島兒女」綻開了笑顏。 廈門日報、金門日報等金廈媒體前來採訪,廈門市翔安區人民政府教育與文化體育局副局長謝藝明、金門縣寫作協會理事長楊清國等金廈文教界人士作見證,也在沙中的學務主任施宏遠及嶝中的師生齊聚觀禮下,金沙國中校長何莉莉與大嶝中學校長宋火金共同簽訂校際合作。 「從數學上的距離算法」,金門第一位女性國中校長何莉莉致詞時直指,「金沙鎮與大嶝鎮是一條直線,金沙國中是金門島距離大嶝中學最近的一所學校」。 「大嶝與金門一衣帶水」,二○○六年出任大嶝中學校長的宋火金,為兩校歷史性的校際合作提願景,「衷心祝願金門縣金沙國民中學與廈門市大嶝中學的合作結出累累果實,為宏揚中華文化而努力!願和平的陽光永遠沐浴在海峽兩岸的上空,讓我們的孩子放飛和平的白鴿,共同為中華民族二十一世紀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
●長篇小說連載西天殘霞
「還有什麼地方需要修正的嗎?」葉菲音誠摯地問。 「整體來說並沒有重大的瑕疵。」王智亞毫不客氣地,「不過在標點符號的運用上要特別的注意。所謂『逗號』,它是用在句子裡面需要停頓的地方,也是句子裡的隔斷符號,為的是要把意思分開。而『句號』,是用在敘述句的尾端,表示這句話的意思已說完,語氣已完結。而我發覺妳整段文章用的都是『逗號』,至到最後才用『句號』。雖然有些讀者並不在意這些,甚至亦有許多作者犯了同樣的錯誤。 別忘了,妳的作品已由初寫時的生澀進入到現在的寫實,在文壇也頗具知名度,往後除了下筆要嚴謹外,標點符號的用法也要特別的注意。這是我善意的提醒,請妳不要見怪。」 「謝謝先生的指點。」葉菲音尷尬地笑笑,「寫了那麼多年文章,發表的數量長長短短少說也有近百篇,但從未注意到標點符號的用法,也沒人告訴我這些。今天倘使不是先生的提醒和指點,這個錯誤勢必會繼續錯下去。將來如果能與先生長廝守,我獲益的絕對不止這些。希望先生能慎重思考,接納我這番心意。」 「不要把事情想像得那麼簡單。」王智亞嚴肅地,「即使妳婚姻不美滿,但妳還年輕,而年輕就是最大的本錢。倘若妳不幸以離婚收場而有意再婚的話,以妳的善良和美貌,不愁找不到一個身強體壯、年紀相當的伴侶。感謝妳對一個老年人的關懷,我並非瞧不起自己,亦無人比我更瞭解自己,一個風中殘燭的老年人,他只適合做妳的老朋友,而不該有非分之想。」 「不,在我心中,即便先生的年紀大點,但先生的精神和熱忱比任何人都年輕。我追求的是永恆的心靈伴侶,不是肉慾的歡悅。我敢於如此說:這世界沒有比先生更讓我心儀的人了!」葉菲音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