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我作了一個夢
我剛剛作了一個夢,夢見一隻蜜蜂趁我睡著時,朝我手臂上叮了一下,叮完後便掉頭飛走了。 這隻蜜蜂並不是普通的蜂,它的身型有如青蛙大,配著一雙紅色的眼睛,屁股上的針則像原子筆那般長,既尖細又銳利。牠長成這副德行,也難怪我會痛的這麼厲害。很快地,我的手臂腫了一個包,而且越腫越大,越腫越大,大到像饅頭般的大小才肯休止。 夢裡的我痛醒了,一個蓄著白鬍子的怪老頭,手裡拄著一支柺杖,正睜大雙眼瞪著我看,我嚇傻了,他敲了敲地板後安撫我說:「別害怕,這是一隻叮過古今中外所有著名文學家的蜜蜂,昨天傍晚,妳救了牠一命,牠是來報恩的。」「你可以說的更仔細點嗎?譬如我在哪裡救過牠?譬如牠叮過什麼人?」我說。「多著呢,只要妳喊得出名字的,牠都叮過。」「別賣關子了,說說看嘛。」他猶豫了一下才開口:「托爾斯泰、莫泊桑、莎士比亞、吳爾芙、普魯斯特、卡夫卡、昆德拉、史坦貝克、三島由紀夫、沈從文……總之,只要妳喊得出名字的文學家,牠都叮過。」「這隻蜜蜂來頭還不小,咬了這麼多人啊?」我難以置信地說。 接著他朝我手臂上那個又紅又腫的包按了按說:「等紅腫消退了,妳的寫作功力將會增進一百倍。」我回說:「我才不需要這些呢,我目前需要的是一筆錢,一筆可以讓我無後顧之憂去實踐夢想的錢。」怪老頭氣憤地說:「這不就是妳的夢想嗎?傻孩子,不要跟我爭辯了,妳老是矛盾不已。時間差不多了,我得回天上去了。」說完他一溜煙消失不見了,我手臂上的包也立刻消下去了,好像從來沒出現過一樣。 隔天我的身旁立即堆了十本小說還有五本散文,書的封面上全掛上我的名字,我還看見很多出版社的老闆大排長龍圍在我身後,巴望著我能在他們那裡出本書,我為難極了,不知挑哪一家才好。 醒來後,我的嘴角露出微笑,努力重溫這個荒謬的夢境,為什麼我會做這樣的夢呢?我想大概是臨睡前一口氣讀完「動物農莊」的關係,只能說喬治歐威爾寫的太好了,譯者的筆觸我也很喜歡。害我整個晚上,腦海全被農莊裡的動物給佔滿了,連夢境都不放過。 好一會兒,我不甘心下床,然後詭異地拉開窗簾,打開窗戶,等了老半天,別說蜜蜂了,連隻蚊子也沒瞧牠進來過。
-
終須別離
第一次約會,你就告訴我:「我們,終須別離。」 我笑著,裝作不以為意,卻有種不祥的預感……… 每一次見面,我總是戰戰兢兢,深怕這一天就是你所預言的「別離日」。但你,這句話的始作俑者,卻自在如風,彷彿忘了自己曾說過如此令人提心吊膽的話語。 每個失眠的夜,我總是小心地翻閱記載著我們足跡的日記。如此的小心不是沒有原因,而是怕這些故事將來只剩我一個人獨酌。 我不斷不斷反覆猜測你說這句話的動機:你將會離我而去嗎?你不能一直愛我嗎?你怕我會變心嗎?我們會因磨擦而分手嗎? 太多的問號盤踞在我腦中,壓得我近乎窒息。我小心地愛你,深怕哪天真要「別離」。 就在某個秋日的午後,我們很有默契的提分手。多年來的問號頓在我們對話中瓦解。 沒有誰對不起誰,沒有磨擦也沒有吵架,只是彼此不如初識時想像完美。相處過後,離理想太近,理想破滅。提出分手,只想改變彼此的關係,想從驚濤裂浪回歸友情的細水流長。發覺相愛容易相處難的道理,最聰明的辦法,就是「別離」。 預言終於實現,結局並沒有我想像的糟糕。沒有淚水也沒有埋怨,淡若輕風。 我們,終於別離。
-
1到0的距離
我說的這情形,是因為小蕾吃進嘴裡的第一口只有蛋沒有蝦仁,她就會認為我煮的是炒蛋,而不是小雋說的加了蝦仁的滑蛋蝦仁。 即使是這樣瑣碎的生活小事,,不也說明有和無是同時存在的。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 我突然感覺我真可笑,竟還當成在和你討論有與無的議題,我是不是某種程度也在無中生有,想像一個你在眼前呢? 好了,夠了,我該穩住自己的心性,在我心裡你已是西出陽關的故人了。此去,你追求更廣漠的圓滿,我在我的小圓圈裡安身立命,我沒忘記,小雋爸爸說過我是圓心的那些話,「妳是圓心,我和孩子繞著妳,不能沒有妳的扶持。」 所以,我眉眼間有沒一絲愁鬱,合該我自己抹平,合該小雋的爸爸細心體察。 關於「○」,無論多少派別多少解讀,也無論其他人做何解釋,於我而言,「○」代表著一切本就是「零」,早在開始之前便已等在終點了。 是的,是早已命定的,你,我,就是區隔在「○」裡外的兩人。 命運的掌控常是萬般不由人,各式考驗更無法逃開,時時都在,處處都有。 我想起,在那些悒鬱的時節,在那些誨暗的日子,我僅是一具溺水漂浮的軀體,攀住浮木如挽住光源,而你是我那時的光。我將心裡的苦楚,完全傾倒給你,於是我在筆下娓娓道來,我在文字裡抒發心情,而你,因緣際會成了我落陷生命的心理咨詢師。 其實,應該感謝你,感謝你以文字溫暖那時惶惑的情緒,並且陪著走過,走過一段艱辛倉皇的生命。 我常回頭去看,倘若生命中沒有你及時伸出援手,拉我一把。現在,我將會是在哪裡?也許,灰飛煙滅了吧! 是你夠敏銳,獨獨在那時候,在虛幻的世界,獨獨對我這個人,你察覺到異狀。然後,你開始在e-mail裡扮演心靈導師,接著便是我完全信任的陳述。這樣跨越空間的交流,確實穩定了我的心緒,也給了我生命繼續的支撐。 別人會怎麼看我們這樣的交流?你其實並不在意。我何其感佩,俗世濁流人言可畏,你總昂揚坦蕩磊落。於是我知道,你是謙謙君子,何需活在別人的看法裡。 柏拉圖應該是可以存在你我之間,但俗世人言如洪流,誰又能說將不會有任何涓滴濺灑上身?誰又能知幾人懂得柏拉圖的理想?若我不夠勇敢、不夠駭俗、不夠叛逆,無法全身,只好暫別柏拉圖。
-
我的兒子是金牛座
從星座看命相,這不是做父親的我所能懂的,這或許是年輕人追求時尚的心理,他說金牛座性向是如何?或運勢又是什麼的,我從來都不去在意或理會,我只是這樣的說;成功是靠個人的努力及意志力的堅持,再加上好的機運;很多人很努力,但不一定會成功,這就是缺少機運吧!或許機運是可創造的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隨緣!這些話是他念國中的時候我對他說的。事實我是不了解星座與命運之間的關係。 記得是他讀研究所一年級時,在家閒聊時,偶然地說,他的教授告訴他金牛座的人不是笨,而是有點鈍,因為她老公也是金牛座的,所以他深切的了解。言下之意告訴他並不是很聰明的,要靠自己努力用功,這一點他自己是明白的。 我們家老二,小的時候身體壯壯的,皮膚白皙頭髮卷卷蠻可愛的,他經常騎三輪車到處逛到處闖,體力好像是無限的充沛,長大後皮膚一直是黝黑的,看來是健康而有活力,白皙的皮膚似乎再也不曾再看到,因為他太愛運動,尤其是籃球,在籃球場上龍騰虎躍般的奔馳是他感覺最能表現自我存在的一種自我。 從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他是籃球校隊也都擔任隊長籃球是他生命中,最熱愛的運動項目,其次是游泳。國三時我告訴他,即將面臨升學問題,應該減少運動多讀書,專注升學準備,他只說知道了,而運動只是興趣。從此,再也沒談這個問題。 高中三年,球,照樣打三年,籃球運動是他的興趣,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動能,可以說:念書之外,就是打球,或說運動之外,才是念書。除此,他別無嗜好,當然,更沒有不良的嗜好。我們家三個男孩,高中畢業,在台北念書,家住樹林,鄰居們說:你家三個男生都很乖,我說:在金門長大的孩子,因為環境單純,比較不容易變壞;老大的女朋友的母親也說:金門的孩子很老實。 老二上大一時,頂著「新鮮人」的豪情壯志,第一學期是班上第一名,拿到生平第一次獎學金。後來參加校內的籃賽,代表班上出賽,於是又「漸露頭角」,從班代表隊、系代表隊、到校隊又是隊長,知名度較高,記得他大二時,我們到澎湖旅遊,遇到他們學校一群同學(七、八位),看到我們家老二,直呼喊他的名字,怎麼沒去打球,跑來澎湖玩。你認識?應該是我們學校的同學,也許他在乎在球場上被肯定的那份感受。 92年2月我們一家五口,參加「縣長盃」親子組三對三籃球賽,賽場規則;親子組的家長一定要有一人上場,我只有硬著頭皮「披掛上陣」充數,其實整場比賽,都靠老二、老三平常打球的底子,尤其是老二,身經百戰,投三分球很神準,而我只是負責發球、傳球、擋人的動作,經過幾場纏鬥「過關斬將」,終於贏得勝利,獲得親子組的冠軍。自此,見好就收,再也沒參加比賽,以「永遠的冠軍」自我調侃。那面小小的獎牌,永遠高高掛在客廳,作為紀念或勾勒那片段歲月的回憶。 大學畢業後,老二選擇服常備役,孩子的兵役問題我都尊重他們的選擇,老大、老三畢業後都選擇服替代役;老大服警察役、老三服文化役。老二在高雄入伍訓練結訓後直接分發金門服役,他在某部隊服務,一方面做文書工作,在連上又要站崗哨,偶而文書工作也要忙到深夜,工作也是很忙碌的,遇到每週放假,我都開車接送,為了讓他節省轉車的時間與車資。 時間一晃很快一年多了,轉眼間要退伍了,約在退伍前一個月,在一次放假接送的車程中,他告訴我說:退伍後要考研究所,我說好啊!多讀書,我支持。他說他已上網報名,要到某補習班補習,又說,當兵一年多,除了買礦泉水幾乎沒有花什麼錢,自己存了將近十萬元,足夠繳交補習費,生活費可以利用時間打工,晚上再到補習班上課。 補習班開課日程是在退伍前幾天,老二心裡很急,電話跟我聯絡說,想辦法要請假趕到台北補習,但連上長官又不敢作主,因為他是連上的兵,同時又是某單位的文書,文書上頭也有長官,而且官階又比連上長官高,幾經老二向長官溝通協調,終於同意他的假。當天准假,回家換了便服就趕到台北,晚上就到補習班上課。 老二能順利的請假,趕到台北上課,這應是他在學校擔任球隊隊長培養其溝通協調的素養,一位球隊的隊長,必須要有統御領導、溝通協調的能力,凝聚球隊的團隊精神,才能發揮整體的戰力,因此,他的自主性很強、處事果斷。也許這是他喜歡運動,意外的收穫吧! 補習班一年,他把喜愛運動的心暫時擱置,偶而到住家附近的小學跑跑步,舒展筋骨與身心,除前半年有打工外,之後全力投入準備研究所的入學考試。他曾經告訴我,有時候一星期也沒有說上一句話,不是在補習班,就是在家裡讀書,真是埋頭苦幹、堅持卓越。 研究所陸續放榜,總算頗有斬獲,考上四所學校,選擇學校的方案;是四選二再擇一,選二是他的母校及台灣經營之神創辦的大學。我是屬意後者;原因是畢業後可以在創辦者經營的企業找到工作的機會比較大。但他選擇自己的母校,應是考慮不必重新適應環境,而且離家近上課方便。入學考試的成績是系所第一名,第一學期可免學雜費,微積分又考高分被選為大學部擔任一年級生微積分課程的助教。 二年研究生的生活,在忙碌中度過,讀書、考試、個案研究與討論、教學、不定期陪教授參加研討會議等等,每每經常深夜才回家,運動變成近似奢侈的休閒。在撰寫論文時,總有「學而後知不足,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經過兩三月的辛勤努力與熬夜打拚,總算在指導教授的規定期限完成,並通過論文口試。教授對他的論文頗多讚譽,推薦他參加某學社論文徵文比賽,同時要求將論文內容精簡到萬餘字再投稿某期刊,給自己一個自我挑戰的機會。 老二完成研究所學程,對於做為父親的我來說,是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一個從不經意在課本上用功,而只喜歡運動的孩子,到想要努力讀書考研究所,這過程的轉變,可能來自個人思維的蛻變。在補習班的日子,他的鄰座是一位清大畢業的同學,他跟那位同學,學到很多讀書的方法,讓自己成長很多。記得他研究所一年級上學期時對我說,我們學校雖然是私立大學,但我們班上有好幾位是來自台大、政大的同學,言下之意,我也不錯,還是入學考試第一名。 前幾天,他從學校領回碩士學位證書,給我電話說,他要上網找工作,不再升學。他對工作的期待,是符合他的專業領域,能學以致用。孩子,不管金牛座的人,不是笨是鈍,或是笨,也是鈍,只要您秉持那份堅持、自信、積極、用心,相信機運與幸運與您相隨。
-
金門和她的大學─您知道金門美的方式嗎﹖
極為捉襟的經費,而篳路藍縷未必不是前程似錦的先行條件,金門技術學院的創校精神可以見證:在一片紅土之上草莽之間,闢出「大學路」,從幼小樹苗經過「十年樹木」而達至今日的鬱鬱蒼蒼:溼地松、樟樹、相思木、小葉南洋杉、大王椰、榕樹、小葉橄仁、銀華、檸檬桉、櫻花等等;那些樹苗很多是校長李金振帶著學生到野外挖來的,還有一株古榕樹是從朱子祠整修的工地,面臨伐去的時候搶救來的;今日可見全然閩南風的宏廈,花團錦簇的園圃,莘莘學子笙歌處處;十年於茲,端靠精神力量使金門這個清靜的大環境產生出活力和意義來。金門在上述的兩個基點上,前者「和平燈塔」云云尚在弔詭階段;後者人文的傳承與發揚雖見端倪,卻還離著應有的水平太遠;金門需要一個院系完整的、教學與研究?重的、具有學科特色和思維尖端的、全新文化考量以及硬體建設配合的大學府,足以和隔水相望的廈門大學相競美,甚至超過;這是因為金門的地理和歷史是建立大學的處女地,絕對「帝擇佛」(deserves)擁有這樣的大學府,放眼宇內,也只有金門島這方聖潔淨土值得有這樣的學府。或有人質疑,金門居民區區數萬人,如何招得來學生?其實居民少正是建立大學城最優越的條件之一;即以美國紐約上州在山間湖邊的小鎮綺色佳(Ithaca)為例,居民總數47,000人,離紐約市約五個多小時的車程,離其它兩個較大的城市都在百公里上下,小鎮有兩所大學,先說小的一個吧,「綺色佳學院」教職員2,000人,學生6,400人,去年度竟有12,500學生申請,僅錄取1,550名,學生來自美國五十州,以及六十個不同的國家。至於那個大的,就是世界著名的「康乃爾大學」了。學生總數20,634人,教師2,722人,職員11,504人,學校的人口多達34,850人;學生更是來自美國各州以及全世界;胡適、李登輝等不遠萬里去到這個小鎮求學。兩校人口加起來超過原居民人口數倍;我用數字舉例說明一件事,就是一個大學城居民的多寡,與吸引學生入學的數字不是成正比的,說不定是成反比的;居民少,學校好,教育與文化的活動就能造成人文的氛圍,學校就是社會中心,儼然是一個書香的王國,則學生人人是公主王子。這樣大學城的例子不勝枚舉,幾乎在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少,是學子最嚮往的世外黌宮,當然有很多第一流的學府也不少是坐落在大都會中心的,不過這些學校多半是有一兩百年以上的歷史,校園廣大,自設警察或保安系統,自成範圍,形成一個城邦式的特區。而在台灣或在大陸,大都會中已沒有這樣的條件,市場化的教育經營,不得已必須擁擠在市廛繁囂之中,致使許多學子生平中享受不到最重要的college life。 五、金門和她的大學們: 所以,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必須升格為完全大學!而且提高品質!走尖端路線!以期作為一個典範;現任校長李金振既務實又具有超遠的理想,他到大陸考察回來,鑒於兩岸高等教育各自出現不均衡現象:大陸待學的學子多而學校不足;反之台灣的學府空位甚多而浪費了設備資源,將來台灣的學府向大陸招生,授予學位,對增進學術及文化的交流、增進財務的效能及融合兩岸情誼,都會有莫大的助益,甚至是歷史不能躲避的;如此,他認為金門技術學院可以提供一個接軌的、預教的(orientation)「機制」,就是成立一所高水準的、集中的「通識教育學院」,為大陸有意願到台灣升學的學生,提供住宿、文娛、體育、通訊設備,可以先接受一年大學程度的通識教育,就像歐美許多大學要求一年級新鮮人(freshman)必修的人文科目一樣,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做法是「不修這些課程不能升上二年級,不能分科選系」,這個做法是可以借鏡的。這對大陸的學生有不少的好處:(1)在這一年中可以弄清楚台灣的大學情況和自己的興趣、意向、以及接受輔導和申請的方法;(2)取得世界性的人文學術,了解普世的價值觀(可以擺脫一些舊有的束縛意識)、得以領會專業的門路、進而初步接受現代培養領袖才能的教養,這更是當前全球性教育追求的目的,即使台灣的大學教育也應該如此做;(3)給大陸學生一段消減文化衝激(culture shock)的時間;由於金門便利的地理位置,學生或家長都容易互相探望;當然,台灣的大學如何配合通識教育的理念提供學分承認和教學,也是不可缺的協助。事實上這一個集中多所學校的通識教育構想,也適於台灣每個大學的新鮮人;美國許多大學就限令一年級生必須集中住同一宿舍,可以參與同一的交誼活動,讓彼此多認識,免得陌生到畢業,白白同學一場。耶魯大學便嚴格規定,新鮮人必須同住在老校舍裡,二年級才能分住自己所屬的學院。金門技術學院也有條件接受台灣的新鮮人前來住校,不同學校的學生也好,渳合異同、培養社交能力(social skill)。讓我們這個文化的、美麗的金門和她的大學向台灣的新鮮人招手吧!美好的「新鮮人生活」一生不會忘記。 甚麼是理想的大學之島?金門(總面積150餘平方公里,略大於廈門島):有著開展的面積涵括湖山海埔之美、廣闊的蕪田及軍用地等待文化人來墾殖、已有的園林大道將附有新的馬車路、未來輕軌電車會完成校園和風景區的網結、大小金門之間的橋樑將是世界上最美最現代的藝術品;通向廈門、石井的海底隧道將會做成最高效率的快速通道;多處閩南聚落的優雅場景將予深化,這些都能在保護環境和傳統文化的課題下成為學府基建的條件。金門人口與綺色佳人口差不多,但對外交通要好得多,除了與台灣五個大都市每天有20多個航班外,與廈門每天有十幾班渡輪,到泉州有兩班渡輪,從廈門飛往香港、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都是個把小時的航程;一旦有了金門本地的航空公司(我在兩年前就在演說中提出來了,也和研究生們一起擬了可行的航線),距離工商業和科研中心都能當天來往,可以聯接主要的遊覽勝地建立特別航線。也兼顧到台灣的定點;金門居民可以說是身在世外,動在寰中;未來基於規劃建成的學苑社區、飲食和市場中心、加上原有的古厝聚落、豐富的民俗活動區域、都有交通聯繫;金門又有相當充實的中小學設施,何況還可以發展;如此宜於定居的條件也會是超等優越性。本島有四個鄉鎮,全都具有前述的建校條件,可以興建四所各具風格、各擅勝場的大學,如果規劃得宜,金門足以容納八所高校或住讀中學,以及夏令營、海濱的體育樂園、金門豈僅是一個大學城?一個大學島?勢必會成為真正的海上鄒魯(教育聖地),可見,一個十餘萬高素質人口的集中地,有能力邀來全球著名的樂團、舞團、演奏家、演講名人來島上表演,使之成為一個文化的觀光大邑;別忘了,金門已是具有規模的國家公園,而戰地的軍事歷史遺產更是舉世無雙,遠遠超過世界著名的馬撒達堡(以色列),馬奇諾防線(法蘭西、比利時),和美國獨立戰爭、內戰的遺跡;雖然金門仍在有限的軍事管制中,不妨一面規劃、一面整建,但主要的是信心十足的宣傳。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不是一間普通的高校,她是傳承閩南母性原鄉文化的感性園地,她是中華民國唯一與東南亞華僑有血緣之親的原鄉;她又是坐落在二十一世紀尚未遭商業化、通俗化污染的島上,而是必須參與改善當地民生、發揮當地特點的理性學府;因之,感性產生熱情、理性發為學術,這便是金門技術學院高尚的品質。然而建校十年,全校師生胼手胝足,「國立」這個詞似乎只是一個供應基本必需品的符號。中央政府忽略金門的歷史和地位,特點和潛能,僅僅一萬多張選票的價值使金門永居於一個廢用的戰場地位。須知金門縣是中華民國領地為時最長久的一片國土(中華民國至今在大陸38年、在台灣63年、在金門97年;差兩年就相等元朝):今天,我們希望「國立」這個符號使金技師生產生自豪的「報國之心」,雖然沒有「為國立功」的物質支援,至少可以一盡「國立」的本分,就讓我們擔起連結兩岸的擔子吧,先把「通識學院」創造出來!(下) (註:鄭愁予博士/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國際名詩人)
-
1到0的距離
女人呀女人,如果是花一枝,又是為誰零落為誰開呢? 萬般世情,我們也只能以一種方式過,我只要在我的園子裡掘土植花,看歲歲年年各色花種綻放最美的花姿。 生活若是能如此簡單,便會是一種幸福。我又怎會向人諮詢問題?又怎會與你結識?而這岔出原來路徑的路,我們迴身都快,就讓身後的花草林木再叢生而無路。 我說了我不會是粗心的廚娘,但再細心,也不可能純為你洗手作羹湯。當然我更不會當粗心的酒保,因我絕不讓唯一來客的你醉不倒醒不了。 水酒一杯表誠意,你且飲下,我也乾杯,為這場君子之交吧。 讓一切回歸到最初的悄然,你在你的軌道,我在我的世界。我不想挑戰人性的弱點,也不能在紛亂的心脈跳動下,以近於嚴苛的道德勉強框架你,那是不道德的。 畫起一條線,我把自己關進線條裡,線條外是你無極的生活,我們是同一個現實世界裡的兩方天地的人種。 我這一筆畫好的形狀是「○」,「零」便是空無了! 從圖畫概念上看,它一筆作結,是個結束。每個開始都有結束時候,你我一場相知,合該要止於所當止,這樣才可能讓這一筆畫出如「○」這樣的圖形。如果有人對這圖形的解讀是圓滿,我也欣然接受。能夠不凹不凸,平平整整的畫出「○」,這也真是一種圓滿,無虧無欠,還你磊落光明,為你的君子做註腳。 偏偏就美式心理學理論而言,「零」又被解讀成是一種希望。 什麼樣的希望?是由無到有嗎? 那麼又該如何去看待「○」這個數字呢? 老子學說中有無是相生的,有與無是一面的兩體,同一個具體情況,而有兩個不同層面的思考原理。就好像我煮的菜裡頭加了蝦仁,小雋吃到了,他就會說, 「媽媽煮的菜滑蛋蝦仁。」 「不是啦,媽媽煮的是炒蛋啦!」 「誰說?媽媽煮的明明是滑蛋蝦仁,不是炒蛋,妳看我吃到蝦仁。」小雋還至張嘴讓小蕾看清楚他嘴巴裡的蝦仁。 「可是……我的沒有蝦仁……」 「好好,哥哥夾蝦仁給妳,妳看,妳也有蝦仁了。」
-
魁星爺的顏色
金門日報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二日第四版地方新聞報導「魁星爺改頭換面綠變藍 因誤傳被漆成綠身經美容回復原貌」,近日頗多鄉親向筆者詢問魁星爺神像有關顏色問題,筆者不敏,僅就所知,就顏色問題作一探討。 一說魁星爺源於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又稱「七元解厄星君」:晉書天文誌云「北斗第一至第四星為魁,第五至第七星為杓,合而為斗」;七星中第一宮為「天樞陽明貪狼太星君」,內諱名「魁」,北斗神咒咒曰「大魁貪狼」,略稱「大魁」,即魁星也,又名「天英」,居青城玉樓,冠九晨玉冠,衣青羽飛裳,五行屬木,色白,為官祿星,善註人間文章案內,在數為「一」。而七星中第四宮為「天權玄冥文曲紐星君」,因屬斗魁第四星,故稱「文曲魁星」,略稱「文魁」,又名「天心」,居朱台玉樓,冠二華寶晨冠,衣丹錦區裳,五行屬水,色綠,為功名星,掌文筆智慧,在數為「四」;故紫白賦有云:「四一同宮,準發科甲之名」。又史記天官書云:「斗魁載匡六星曰文昌宮」,述明魁星主理「科甲文衡」及「災咎厄難」。 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乃西方白虎七宿之首宿,狼型木曜金色,孝經授神經云:「奎主文章」,春秋合誠圖云:「奎主武庫」,奎星又一稱魁星。 據上所述可知貪狼白色、文曲綠色、奎星金色;經筆者實地考查著名寺廟所供奉之魁星爺,四川省梓潼縣文昌帝君祖庭七曲大廟、福建省泉州廣澤尊王祖廟鳳山寺、台北市龍山寺、台北縣新莊市文昌祠、台南市赤崁樓等所供奉之魁星爺均為金色;而特殊之魁星爺,一為台南市武廟五文昌殿魁星爺雕王爺造型,採坐姿非立姿,紅色臉,臉上為金色北斗七星;二為金門沙美萬安堂魁星爺,紅臉、帶官帽、穿官服、佩玉帶、穿官鞋、握書卷站立於鰲魚頭頂;三為金門金城奎閣原綠色魁星,符合文曲本色,乃智慧者之創作。 考試榜上有名,稱為「金榜題名」,為什麼不稱紅榜或綠榜,蓋取奎星金色之義,狀元穿紅衣帶簪帽,乃取文曲衣丹二華寶冠之義;綠色在宗教星神上代表文運科甲;藍色在宗教星神上代表醫學藥理,故藍臉王爺臨壇均為理病派藥靈應神明,例如金門沙美萬安堂薛王爺、官澳龍鳳宮厲王爺均是。 流傳民間的魁星爺造型,非貪狼、非文曲、非奎星,而係三者之合體,似貪狼、似文曲、似奎星,道教朝元禮斗時尊稱祂為「文衡大帝南極斗口魁神星君廣播帝教天尊」;而其顏色,依星色則以金色或綠色為正色,其他色為變色;而文人雅士圖繪魁星爺,則常用藍色代替綠色;亦有好事者繪畫「魁星點斗」,懸掛門楣,謂可避邪驅鬼。
-
金門和她的大學─您知道金門美的方式嗎﹖
一、金門:討海人文化來自母性文化的原鄉 西方語言用人稱代名詞女性的「她」代表所敬愛的物件或具有和美的因素的觀念,譬如船舶、學校、家園、國度等等;這個傳統不知有多久,而在我們漢族文明發展的歷程上,是早在三皇五帝時代,這片華夏土地就可以採用這樣的稱謂了,因為那時社族部落的事務是由男女統帥共治,而且社稷是由女性操持的,所以我願意用「她」來代名金門,雖然金門看起來是一個鋼鐵堅強十分男性的海島,她卻具有長久的母性原鄉的傳統,我想這一篇文字就環繞這個主軸來探討。 談金門必得先談閩地以至閩南;閩地原住文化可遠溯到春秋越王勾踐後裔(496BC~)閩越王的統治,那時文明的發展是在閩江流域,農織、陶瓷、冶鐵都已開展,造船業也興起,在海上的軍事行動已有「海軍陸戰隊」,可以取海線繞道登陸攻擊敵人;歷史記載,漢武帝元鼎五年(112BC)朝廷遣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樸率水陸兵卒擊南越逆賊,《漢書》稱古閩人是「習於水鬥,便於用舟」;那時羅馬早已經略其帝國的版圖到了非洲、中亞;這也影響漢朝重視海事,開始經略閩地,向南探索出海,從證據中推斷金門、澎湖以及釣魚島、琉球(台灣)也包括在範圍之內,書上記載的「水鬥用舟」,也因環境的需求,而為後來的河洛(黃河洛水)移民所傳承;從中原移來閩境的居民上溯到兩晉(265~420AD)、十六國(318~420AD)時期。 漢族文化是安土重遷的,為了避戰亂河洛族裔打破屬於母性意識「重遷」的傳統,當母親們說:「孩子們,非得向南方搬了,走吧!」,於是至少永嘉年間八個家族領先出發,千山萬水從中原輾轉遷到了閩境,於是在衣冠南渡的兩晉,八族之後,更多衍派遷來;移民帶著的是千年農耕的文明,而閩中已高度開發,便在閩南兩條薰蒸的河谷艱苦地闢建新田園。建武元年(317AD),東晉的第一年,漢人遷來浯江之畔(在金門),墾植畜牧,可見整個閩南地區已再現了中原文明。依據金門的紀錄,更可能是中華民族跨向海洋起步最早的海島之一,(發堀出的貝塚証明人類活動可上推到石器時代);因為金門地扼閩南兩條大江三角洲的邊沿,在泉漳之間,是中原文化南遷與閩越沿海積澱的在地文化,瀰和之後再伸向外洋的觸角,及至閩南一帶人口繁衍,耕地不足,山谷侷促艱困的生活急待紓解,母親們再次打破「重遷」的情結,說:「孩子們,出海去吧!」 「出海去!」這種精神,形成了一種惟閩南地區獨有的討海文化;我在金門技術學院所講專題的課,就取了一個婉轉的題目:「如何找尋和定位閩南討海人文化」;文明廣被的大唐,成就開漳聖王陳元光(垂拱二年,686AD);至貞元十九年(803AD),牧馬監陳淵帶來十二姓的新移民到金門,開始有了官方支持的產業活動,有計畫的墾殖性生產可以想見;當人文精緻的宋代和具有世界觀的元代,泉州號稱溫陵大藩刺桐港,這一美名也代表了他是世界航業中心。來自地中海的船舶,更是帶來異域的物寶天華,當時泉州有五十萬衣食無慮的人口,多數從事航海和「浮賈」貿易,以致閩商「賈售於他州……散而之四方」繼泉州之後,漳州、興化等地經貿發達,有云:「近海販人多……如此閩南社會在國際性的繁榮情況,不免由母性的農耕文化及家庭教育文化轉型為男性的重商文化;金門在這一段輝煌的歷史中,貢獻了不少未被昭顯的助力:提供航運的中繼站、集散港、人才的儲備地,當然也偶爾是海盜、走私客的樂園。另一方面,居民為了抗衡官府壓榨,將母性文化中家庭教育以讀書求仕進的傳統延續並發揚,鼓勵子弟用作官來槓官,所以特別受到鄉里重視,也造就了本地眾多的功名人士,贏來「海濱鄒魯」的稱譽,這也是「母性文化促使男性發展」的象徵之一。同時出海僑居創業也成了風氣,試問哪一位還鄉建築大厝的遊子不是為了母親?這些歷史上事件的衍生,徵顯了整個閩南地區的文化特徵,就都在金門島上全程展現。 二、苦難與英雄的島 然而,苦難隨著歷史發展連環而至,明朝(1368~1644)朱洪璋為防備敵對勢力與倭寇或海外勢力連接,包括蒙古人在中亞的可汗國;首先撤銷所有自宋代就設有的海貿衙門「市舶司」,阻止色目人來華及禁止居民海上營生,所謂「片板不許下海」。鄭和下西洋是純然的官方活動。雖然閩南地區提供了主要的造船、航海、貿易的高級幹部,卻導致後來更嚴厲的海禁,且執行的官吏殘酷無比。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候周德興在閩浙沿海築塞屯海疆,一則防禦倭寇,二來監視西洋人海上的活動;因此受命前來戰略地位重要的浯島築城,並「置守禦千戶所」,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命名浯島要塞為「金門城」;島上青年除了承繼馴牧戰馬的技能,更勇於習武操練火砲,所以金門在養成文官之外也歷出武將。到了明末,朝廷為了取得貢品和獲得西方火砲,海上控制才有些鬆弛,不得不留有緩衝餘地,金門便以她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這個時期首先充當了爭取自由貿易的前驅。史料記載,鄭芝龍曾多次率領百艘船隊來金門,以金門為基地打破明朝政府的封鎖,並衝入國際的航海版圖,從日本到呂宋進入南洋從事「浮賈」貿易,閩南船隊在數千里海域上叱吒風雲,也滿載財貨,迭與西洋海上勢力衝突,西方的船艦,是官商盜三位一體,閩南的船舶與之抗衡,便形成互相搶掠的局面,因為在海峽和金門數度擊毀荷蘭的船艦,閩粵船隊略佔上風,便也保護了沿海人民的活路,被視為海盜的閩粵船隊,頗有俠義的內涵。因之,一個屬於閩、浙、粵人民的海權實力逐漸形成,卻缺乏國家的全面支持,以鄭芝龍為首的討海人民,請求明廷(崇禎)接納他們的船艦,由朝廷統領與西洋的海上勢力抗衡,但未被重用;突然清人入主中原,鑒於過去明廷的拒絕甚至打擊,鄭芝龍乃寄望新的王朝,經鄉人援引,投身清廷輸誠,本打算獻出所有船艦與財富,與清廷共襄海上霸業,但因當時三藩不穩,滿漢之間未能建立互信,鄭芝龍卻淪為人質,終遭覬覦財富諂媚新主的降臣設計殺害,金門乃又一轉而成為主要的抗清基地。當然,這是另一個歷史悲劇及另一番壯烈的開始。 清順治十四年(1657),鄭成功部將黃梧降清,為了取得漢奸受寵,諫疏清廷施行史無前例的戕害民族長遠發展的政策——禁海遷界」,內容是「遷沿海居民,以垣為界,三十里以外,悉墟其地」。這第一次遷界,金門尚在義軍駐下,似乎受影響不大。明永曆十五年即清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以金門為基地,操練水師,誓師啟碇,於五月一日起開始圍困攻打荷蘭人盤據台灣的熱蘭遮城,次年,康熙元年(1662)二月一日和約完成,這期間金門是主要的軍需供應轉運站,對收復台灣厥功至偉。 清康熙二年(1663),鄭成功去世的當年,鄭經解決了駐守金門族伯鄭泰企圖奪位的陰謀,致使鄭泰家族部屬將校兵卒數萬人降清。鄭氏內部分裂,黃梧又乘此時機上疏康熙,應乘鄭軍「眾心未定,又未糾合完畢」之際,「神速進兵剿滅之」。另一降將施朗也上疏分析必勝之理,康熙允兩人所奏,除了降赦靖南王耿精忠用其將領部隊,並懇請荷蘭艦隊主領對金門攻擊;施朗新招水師三千名,日夜操練;並籌建快船一百六十艘,準備進攻廈門。鄭經獲報敵軍大舉進犯,乃在明崇禎六年(1633)七月二十九日,將家口遷往金門;三十日告示廈門民眾八月三日到十日間撤離躲避。將所有船隻集中金門、圍頭從事防禦。清軍等候的荷蘭艦隊,於九月十六日抵泉州,計有兵員二千五百六十三名,駕駛十七艘夾板巨艦,裝備四百四十門大砲;十月開始率領清軍數百艘各型船艦,浩浩蕩蕩向金門海面進發;十月十九日駛到金門沙港,泊在深水處,憑其巨艦洋槍大砲,向明鄭船猛烈轟擊,康熙二年(1663)癸未年,鄭經令周全斌(金門浦邊人)以二十艘「火貢船」(砲艇)從邊沿接近,向荷蘭船隊展開還擊,引起火燒,清艦企圖掩護荷船,正值明鄭船隻揚帆順水順風而來,與清軍統帥楊富的船隊遭遇,乃用火罐矢石攻擊其旗艦,清兵死傷殆盡被奪,楊富棄船逃命;提督馬得功先是命令他的艦隊掩護荷船,後轉頭救楊富,遭到全斌合力圍攻,提督船上兵士死傷僅剩二,三,自覺無望逃生,遂投海自盡。明鄭船乃集中火力敵住荷蘭夾板巨艦,文獻說:「這一場惡戰,從上午九時直戰鬥到日斜,二十隻船一無所失。」這一役發生在金門的劇烈海戰,明鄭軍以寡敵眾,擊退當時海上霸權的荷蘭艦隊;而更具有歷史意義的是;(1)荷蘭原要求取得金廈後,用武力收回台灣長久殖民,經歷這次海戰自覺困難,乃放棄此念,使台灣未再淪於外族統治。(2)清廷曉得民族大義的厲害,雖然重佔廈門,卻也種下日後積極招撫的念頭,在接著來的談和中答應鄭經所提原則「依朝鮮事例,不薙髮,不易服」;也為台灣鄭氏家族、明朝遺臣在鄭經歿後,鄭克塽歸撫的時候,能得到合理的安置種下前因,金門這場揮揚民族氣節的大戰,實在應該在海濱建碑紀念,或建一個叫做「癸未民族海戰紀念館」的,則可以對金門的護國史蹟大書特書了! 三、母性文化建立的人文感性 迨至康熙十七年(1678),是明軍退守台灣十四年以後,鄭經受藩王吳三桂號召,接到浙閩藩王耿精忠的函邀,共襄反清復明大業;鄭經大喜,因為在臺灣經過十四年的墾殖生息,對台灣新社會的教養精治,國際貿易的宏圖發展(在南洋一帶設有五個公司系統),國力大增,乃偕同劉國軒發動「反攻大陸」,回師金門,以廈門為跳板,迅速佔領同安、海澄、泉、漳諸郡。未料耿精忠再次投降清廷,突然由友軍變成敵人,鄭經為了北進,苦戰經年,受到降軍與清軍合擊,終以本身兵力單薄,堅守金門,保著通往南方的戰略海路;這次反攻,卻使清廷更領會了反清義軍陸戰的厲害,鄭經的部下又拒絕了和議,終遭合擊退回台灣;清軍佔領金門,朝廷再一次施行遷界,從1679到1981,這是金門受害最烈的一段時期。鄭經允文允武,自幼隨父親出征,成為清廷用間(用人格刺殺的方式離間敵人的團結),無疑地鄭經是最中心的目標,也是降清臣屬為了找到背叛的藉口最要貶抑中傷的舊主,如今金門鄭成功祠未配祀鄭經神主,多少也是受了這種影響。而在台灣卻不同,鄭經被尊祀為二王,也建有個人的享廟;綜合其他宗族的王爺廟總數超過媽祖宮,蓋追念他們父子的民族氣節和閩南族裔開拓新家園的功績。 清政府統治漢人,把儒家治術中某一部分的倫理關係運用到極致,文風越盛的地方士人越是遵從不誤,書香濃郁的江南,貞節牌坊比比皆是(民國時代就稱之為禮教),金門無可例外地,自明鄭以後,士人多是沉潛讀書;乾隆(1736~1795)多年採鎖國政策,只許西方貢品進口、西方商人來華採購特產,不許國人出海貿易和接受西方文明;閩南文化的男性氣質已無所發揮;以金門為例,現存島上的文物古蹟多是明代以前的遺產。要不然便是道光年鴉片戰爭(1840)廈門開放商埠之後,人民有機會出洋營生回饋故土的物業;從1683鄭氏覆亡起到1840約一百六十年,除了幾次清廷恩準閩南人移民台澎(請參閱拙文《從五個方位看金門》)大多時間只有鄰海洋而居卻是望洋興嘆,這段時期閩南的討海文化又是被迫回到安土重遷的母性文化了。 金門的景況尤其慘澹,直到民國時代即使可以向海外討生活,而國際的注意力都在廈門,甚至鼓浪嶼也聞名遐邇,福建留學海外的學生高過全國其他省份,金門彷彿只是歷史中被遺忘的一頁(也許是世外桃源不入史書的呀!),啊,1949,命運又有大轉折,金門人民從不曾想到的古寧頭戰役——暌違甚久的戰爭又罩到頭上,另一型式的海禁叫做「軍管」,比之明清的海禁更是無微不至,六十年後,熱戰冷了,才知現代的金門竟是世界上最有福的幸運兒,十九世紀的田園風味仍存,二十世紀的人文精神依舊,二十一世紀的環保意識肯定金門免於工業污染,而在「823砲戰」發生時,每平方米承受四發砲彈的記憶,提醒人民(甚至全人類)必須掌握自己的命運,促使這個幸運兒必須面臨歷史性的思考:討海人的男性世界觀文化,讀書人的母姓宗族特質的文化,如何渳合形成一個「優你客」(Unique)重生的力量,真的,金門正是浴火鳳凰,由淳樸轉化為聖潔! 四、大學降生了嗎? 金門的歷史如果簡單地分成兩截:「過去的」——指的是1949以前的千多年歷史;和「現在的」——指的是1949以後,包括未來的展望;在「過去的」那截時段中,若以「文事武功」論斷,文事之最,當推朱熹任同安主簿時主持浯島興學最具長遠影響,而自宋以降四十三位進士及第不過是一個現象;武功之最,當屬擊退荷蘭和滿清聯合艦隊的「癸未民族海戰」。至於「現在的」這段,先說武功,民國四十七年(1958)八月二十三日的「823戰役」可為代表,以及戰爭防禦工程的構建必能留傳後世;金門以其兵家必爭的地理位置,加之壯烈的戰史正是建立一個永久「和平燈塔」的基點;說到文事之最,則「國立金門技術學院的建校」可謂當之無愧,在享有「二十一世紀幸運兒」這個全球獨一無二的清靜大環境中,使長久的人文傳統有了一個重新邁步的基點。 (上)
-
1到0的距離
【0】為誰零落為誰開 映秋是不是糊塗的廚娘?混雜了所有調味之後的食物,卻是她獨自善後。幾個好友中,就屬她最讓人最放心不下,或許這一生她就如此半醉半醒的過著了。玉惠相信命運的舊思維,卻搭配了新時代的作法,而後她悠遊在她所建構的世界裡,婚姻、事業、交友三者她都兼顧到,她過得自在瀟灑。翠華又是另一種堅強的典範,卻是凡事以孩子為優先考量、多慮的我,欣賞但學習不來的。而那只在自己編織的夢境裡盤旋的湘君,多年來不曾相見,每每聽到的只是她在唏噓裡惋歎,她又將走到怎樣的境地?
-
多變的自然
大自然充滿變化,處處表現出很有感覺的環境,很讓人著迷。 響應節能減碳的環保觀念,我最近總是努力種樹,只要是那裡有小苗,我就想帶回來種植,或是出門經過那裡,發現綠意盎然,樹形優美,就會問一旁在國家公園上班對植物略有接觸的老婆大人,那是什麼樹?有一年連著種了幾次香楠,不知為什麼都沒有種活?讓我一直記掛著一定要種一棵香楠,聽說它的葉子是做線香的材料,這樣可能也可以用來薰蚊子吧! 有機會上台灣時,也愛上建國花市去挑樹苗,再千里迢迢的帶回來種,初有些苗木也不知是什麼樹?直到它開滿了紫色的花,才知道原來是水黃皮,油亮的墨綠色葉子,在陽光下十分的漂亮。 門口種了一棵桃樹,初以為是杏花,春天開滿樹桃紅色的花朵,有一次懂植物任職林務所的陳西村先生來觀看之後,確定它是一棵桃樹,春天開花的季節常吸引很多不同的鳥種來覓食,像綠繡眼、褐頭鷦鶯,小巧的體型常在花間穿梭,豐富的鳴唱,營造吸引人的空間,四、五月花謝之後,小小的果實滿枝椏,這時喜歡漿果的白頭翁便成了樹上的常客,金門的留鳥鵲鴝也常來,問過對鳥類沈迷的老婆大人才知道鵲鴝原來是吃蟲的,可能是這個季節雨水較多,蟲害也就多了,鵲鴝成為桃樹的最好醫生。 今(97)年六、七月金門的雨水多,於是雜草長得特別的快,常常要扛了鋤頭趕在太陽出來之前來除草,否則種的樹都被草兒包圍,養份也被雜草吸收,新種的圍籬七里香,我先是埋下一些酒糟當養份,並且做了客土,每天殷勤的澆水,果然看它好像吃了「歐羅肥」一般,澎澎大,心裡真是高興,總是要跟老婆大人分享一番。 為了種瓜類的蔬菜,特別用細長的竹子搭棚子,初老婆大人會嘮叨搭得太費事了,但每當七月颱風來時,她可才佩服深謀遠算的本人,是料風神準的,卡玫基輕颱之後,我趕快再檢查並且增強棚架的度與結構,鳳凰中颱氣象單位一直播報颱風的動向,讓我也加緊腳步,一一檢查,南瓜、苦瓜、金門角瓜、百香果、菜豆、白鳳豆、瓠瓜、葡萄、小番茄等這些瓜果的棚架,都要仔細的檢查,當初設計的高度,是以老婆大人中等身高來估棚子的高度,以便要採收瓜果較為適當,只有葡萄架最早搭時,沒有經驗,搭得太低了,採收葡萄就費勁些,棚架在接頭的地方都要綁得牢固,才能和強風一爭高低,保住一棚的瓜果。 今年的南瓜種得不錯,但天氣實在太熱了,因此我把修剪下來的樹枝,用來墊在瓜藤的下面,這樣可以增加散熱的效果,同時瓜藤比較不會貼在燙熱的沙土上,這樣容易被燙傷,果實出來也要常常檢查,加以隔熱或以草幫忙遮蔭,才能成功的享受採瓜樂。 連續幾年播了秋葵的苗,都沒有成功,今年終於成功的有了十來株的小苗,我特別請老婆大人把它種在新的菜圃,果然新土十分的肥沃,每一株其莖都比往年的苗壯上兩三倍粗,最近開始開花結果,每天都要巡視採摘,否則錯過就只好留著當種子了,因為纖維太老就咬不動了,這次到新加坡,發現那裡的市場也有秋葵,當地叫「角豆」,據說這種蔬菜對胃腸十分好,是一種健康蔬菜。 自然充滿多變的生態,寶貝總是源源不絕,驚奇與驚喜也總是結伴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