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以中山思想為兩岸和平發展基礎

發布日期:
作者: 李增城。
點閱率:814
字型大小:

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鑒往知來。從三十八年兩岸分裂之後,還能夠為兩岸政府與人民共同接受與推崇的政治人物,大概只有國父孫中山先生了。

中山先生的偉大,不只是革命建國過程的堅毅精神,並且建立東亞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一舉推翻三千多年的君主封建,以民主方式來改變中國改朝換代的流血政變;以科學多元的生產方法來改變中國以農立國生產模式,使中國人民免除君主封建時代的匱乏與恐懼。

離2008年8月8日8時8分8秒,不到半個月時間,中國將展開百年孤寂之後的崛起象徵──奧運。在象徵世界和平的奧運中,如何追求兩岸和平發展,中山思想必是一條兩岸和平的臍帶,因為他是中華民國的國父,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先行者。

今年五月下旬國民黨吳主席與中共胡錦濤總書記會談中說:目前的兩岸關係,不應該是零和競賽,而應該是追求雙贏。兩岸基於共同的血緣、文化關係,甚至還有更多相同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我們沒有理由再搞對立,反而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推動「以交流代替隔絕,以協商代替對抗」。「和平、穩定、發展」為兩岸新時代的主軸;並以中華民族為兩岸最大公約數,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為目前兩岸政府與民間努力的方向。

從以上談話中,能過整合兩岸文化的就是中山思想了,因為它是一種適合中國人的生活模式。在民國12年1月1日國父所發表之中國國民黨宣言中說:「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乃以三民主義為立國之本原,五權憲法為制度之綱領,俾民治臻於極軌,國基安於磐石」。

眾所周知,三民主義是講中華文化的民族主義,是主張全民政治的民權主義,是追求全民福利安康的民生主義。三民主義是中山先生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必須落實在五權憲法的政治規範中去實踐。

而在實踐過程中,從中國現代史可以看出,自民國元年到十八年的「中國統一」,再從二十年的九一八到三十四年的對日抗戰,再從三十六年到三十八年的國共分裂,兩岸分治。一路走來,中國一直處在戰爭中。中國從民國八年的「五四論戰」到民國七十八年間的「六四運動」都在問「中國何去何從?」,直到現在的中國高喊「大國崛起」,才知道中國應該追求的方向,其實就是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只是中國大陸在追求世界霸權的過程中,不只是經濟與國防的力量,而應該更要掌握中國優良的中華文化,期使中國人能「富而好禮」、「富強而和平」。

中山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代言人,在民族主義中一再說明中華文化與倫理道德的道理。民族主義絕不是「義和團」式的對外抗爭,也不是政客的煽動群眾的專利品。民族主義必須在四維八德與三達德中來落實在人民的生活上,民族主義才能得到真正發揚。如八德中的「信」是指人言有信,中庸說「不誠無物」,表現在信上則是「不信無物」,隨意舉例:你不信任,你就不能生活,如每天在外隨便吃喝,你為何敢吃、敢喝?因為你「信」別人不會無緣無故對你下毒。

今天,談兩岸和平發展,必須以「互信」為基礎,台灣相信大陸不會無緣無故對台動武,大陸更應該相信台灣不會走向台獨。有了互信之後,才能展開各種經濟、文化上的合作,共同走上大國崛起的國際舞台。

民國八年的「五四論戰」,不管是「德先生」或是「賽先生」,都是西方的東西,以前的中國人沒有「民主」與「科學」的觀念,中國要富強必須要學西方的「民主」與「科學」;但是在大量文盲的中國,必須先教中國人識字,因此才有胡適先生的白話文運動。在兩岸分治下的今天,兩岸人民已近五十年的隔離,期間的生活與文化,均有差距,兩岸人民要和平發展,其實要以中山思想作為兩岸的共識,相互學習,相互容忍,才能共享和平與發展的生活。

(一)兩岸文化的學習與互動:台灣由於長期在中華文化的發揚與熏染下,一般來說,尚能保有一些優良的文化價值觀,如表現在生活上,不管搭公車上的禮讓、熱門賣場的排隊、或是公德心、同情心均不錯,像這次對於四川地震的賑災就是基於同胞愛的表現。大陸在文化大革命之後覺醒,認同中華文化不是少數政客可以毀得掉的,然而在重建中華文化之餘,或許因大陸開放時間較短,在一切「向錢看」下,似乎扭曲了價值觀,如能教育其人民不要過於「急功好利」,也不要因大陸經濟崛起而擺出一副「富而驕」的模樣。自從經國先生於民國七十五年開放「大陸探親」以後,兩岸人民在文化上的交流參訪已經是常事;今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落實第一政見就是七月四日的開放大陸來台參訪,這就是「以交流代替隔絕」,讓兩岸同胞能夠進一步相互瞭解。

(二)兩岸政治的的學習與借鏡:台灣民主制度已然走進生活中,民主的多樣性表現於自由與平等上,如言論自由,可以隨時批判總統,兩性平權的建立,台灣看似亂象林立,卻亂中有序,因為民主法治化。人民養成法治觀念,不必走後門,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大陸由於中共的集權統治,集權統治或許有其效力,一個命令,一個動作,表現在經濟建設上,尤其快速。然而,在經濟建設下的M型社會下,嚴重的貧富不均,如不能加以疏通調和,恐怕不是中共所樂見。大陸已逐步朝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修正,不過要落實到人民的民主生活上,還有長路要走;台灣在這一方面可以作為大陸的借鏡。

(三)兩岸經濟的學習與互補:台灣一度是國際經濟的奇蹟,然而,因為政治上的政黨鬥爭,李登輝晚期與民進黨在執政時期的鎖國政策,導致近十年在經濟上原地踏步。相對於其他國家在大陸經濟崛起之時,前仆後繼前往大陸發展之時,原本最有機會掌握商機的台灣,卻在一堆政治口號下被犧牲。政治上的自我設限就導致經濟上的蕭條,台灣就只能掉到東亞所有小龍之後;幸好馬英九上任之後將開放前的設限,七月二十日劉兆玄院長宣布:年底前,二十五項兩岸政策: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愛台十二項建設、貨運海運直航、陸生來台就學等等,或許在五二○以來台灣股票跌了二千五百點之後,可以重整旗鼓,重新出發朝二萬點邁進,絕不是「開玩笑」的事。大陸與台灣在經濟上的良性互補與發展,自然全面關係到兩岸政治的互動,在「中華民族」的前提下,我們相信兩岸互利互助是民族情感的必然發展。

兩岸最大的公約數是「中華民族」,兩岸最尊敬的人是孫中山先生,兩岸所要追求的是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兩岸在存異(三民主義與社會主義)求同(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下,能夠作兩岸思想指導的就是中山思想了。

馬英九總統呼籲大陸要能「和解休兵」,其實就是要發揮中國道家「讓」的智慧,大陸以大事小更要有「讓」的胸懷與智慧,不要為了一時的外交績效,傷害兩岸人民的情感;兩岸更不必為了爭奪一兩個黑朋友、小朋友,而讓渠等有機可乘,兩岸通吃。大陸能讓,台灣人民自然基於民族情感,必然更會擁抱神州;反之,大陸如果不能讓,台灣人民基於自保,也會做出自保上的選擇與作為,這一定不是中山先生所願看到的事。我們相信兩岸政治領導人都有這些智慧。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