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域外小說書單
一九八五年我到美國麥迪遜的威斯康辛大學念書,威大的博士課程要求主修之外要有副修及第二外語,我在東亞系主修中文,選了美國文學為副修,同時選修日文,沒想到這兩項附帶課程反客為主,讓我讀出了興趣。日文之外,我自動加選了兩年的德文,兩年的法文,美國文學則修了美國戲劇和美國小說,但欲罷不能,又去大學部旁聽了英詩和莎士比亞,這種漫遊式的念書方式,讓我在美國花了七年才完成學位,最後還是指導教授提醒我,興趣的事可以拿到學位後慢慢去做,求學也得講求目標,我才從散漫的念書方式中醒來,每天老老實實到圖書館報到,查書找論文,有時長日將盡,揹著一袋書回到住處,在北美冬天的風雪中踏著單車,其中甘苦,真是點滴在心頭。
但我沒有後悔那段漫遊式的讀書日子,它讓我真正進入了文學的殿堂,記得念了兩年法文之後,我從圖書館借來普魯斯特的巨著《追憶似水年華》,靠著查字典,也能讀懂故事。真正挑戰的是許多美國文學大部頭的名著,那幾年,我翻破了兩、三本英文字典,書中記註著我翻查的筆跡。如今這些書隨我漂洋過海回到台灣,在書房中成了我青春的紀念物,每次隨手翻弄,塵埃中彷彿看到在異國的日子。
記得那時林毓生老師上課提到,他在芝加哥大學念博士時,學校要求他們要研讀經典,於是他讀了許多舊俄小說,對於西方文化因而有更深了解。我深受啟發,修課之外自行研讀許多經典小說,首先從俄國作家入手,印象比較深刻的有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與罰》,這部小說寫一個大學生因飢寒交迫,在夜裡殺人搶奪財物,內心卻從此飽受罪惡感的磨難,故事其實簡單,但杜氏人物心理刻劃之細膩及對基督教文化的深入探討,令人動容。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列》寫安娜因為婚外情使家庭破裂,命喪車站鐵軌的悲劇,小說探討了愛情與倫理、家庭、社會間錯綜的關係,開篇的第一句話說:「快樂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讓人動容。
法國作家除了普魯斯特,我也喜歡伏爾泰的《憨第德》。英國作家中,閱讀的範圍就較廣,如史威夫特《格列佛遊記》,薩克雷《浮華世界》,勞倫斯《兒子與情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布朗黛姐妹的《咆哮山莊》、《簡愛》,也因為《咆哮山莊》,我自己後來又看了不少哥德式(Gothic)小說。另如狄更斯《塊肉餘生錄》、《大期待》,波蘭裔的康拉德則有《黑暗之心》、《秘密情報員》,愛爾蘭的喬伊斯,我讀了《青年藝術家畫像》、《都柏林人》、《攸力息斯》。《攸力息斯》一書長達六百五十頁,艱澀之至,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只是啃完而已,意識流的手法加上喬伊斯特殊的文字風格,讓人卻步。
美國小說家我喜歡霍桑的《紅字》,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梅爾維爾的《白鯨記》。華頓夫人的《純真年代》讀完不久,正好拍成電影,由蜜雪兒菲弗飾演其中的表姊艾倫,華頓夫人寫人在欲望與社會責任間的掙扎,細膩感人。福克納的《八月之光》,我對其中意識流的部分仍是敬謝不敏,倒是納布可夫的《羅莉塔》,中年之後越能體會小說中韓福瑞教授的心理情結。史泰隆《蘇菲的選擇》則是先看了梅莉史翠普主演的電影再讀小說。詹姆士《仕女圖》,索爾‧貝婁《爾王安德森》也在我喜歡的書單上,當然,這份書單也應包括黑人作家東尼‧莫莉森的《蘇拉》和《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