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頻繁天下計
三國時代,在我國治亂循環的歷史中,其時間雖不似南北朝長,但其動盪複雜及對後世的影響卻有以過之;不但孕育了兩晉南北朝的士族社會,更使我國政治體制步入了莊園門閥的霸權國家。在這個動盪的大時代中,其社會結構轉變之劇烈,絲毫不遜於春秋戰國時代。時代所需,自然人才輩出,在此大時代中,而諸葛亮更是此中之英!
由於國人深受《三國演義》影響,以致對諸葛亮大都聚焦於「觀星望斗」,呼風喚雨式的神仙人物,乃至如魯迅所說的「妖儈」形象,模糊了《三國志》中,司馬懿稱讚諸葛亮「天下之奇才也」的俗軀凡體。基此,且從史學面向,針對諸葛亮兩朝開濟的中興大計:「隆中對」,作一探討,以還原諸葛亮不僅是位「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志節人物;更是一位安邦定國,深謀遠猷的政治雄才。
這篇有名的「隆中對」,是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對劉備所提的,全文是: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在這篇對策中,把天下大勢分析了非常明白:曹魏有政治上的優勢;孫吳也有地理上的優勢,皆不可與之爭鋒。為了退可鼎足天下,進可統一中原,勢必合弱為強。基於客觀上的因素,既與曹魏在先天政治立場上的水火,且曹魏在三國中又為最強,故與曹魏聯盟是不可能的,因此從權力平衡的觀點,勢必、也只能採取聯吳路線,以便牽制曹魏的壓力。使曹魏欲東則懼西南,欲西南則懼於東。此種聯盟從權力平衡面向可分析如下:
其一、蜀漢既非三國中之最強者,因此不可能獨霸,更不能如今日之台獨者流,放棄中興大業,苟安一偶。為了退可鼎足,進可鼎定中原,先期工作就是「聯盟」;合兩弱為一強。
其二、綜論三國國力排列,依序是魏、吳、蜀。而蜀漢的國賊是曹魏,且曹魏本就是最強者,故不可能與魏聯盟。
其三、孫吳本身時受曹魏威脅,站在同受威脅之立場,勢必尋求盟友,當然蜀漢是較受歡迎的,且對東吳亦較有利的。因魏挾天子以令諸侯,從之則必須稱臣。
其四、三者併存,力量較小的兩者間,必須彼此維護,才能達到生存的目的。不過,結盟之條件,必須兩者力量總和大於第三者,否則,仍將為強者所制。觀吳、蜀之勢,當然是二者相加足與曹魏鼎足也,而此中之關鍵,就在二者必須誠心合盟。
易言之,諸葛亮「隆中對」的中興大計是聯吳合盟;據有荊益根據地;外和諸戎,待時機成熟,也就是天下有變時,再分兵三路北伐:中路出荊州而直搗宛、洛;左翼由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秦川以據關中;右翼則賴孫吳聯盟,聽其渡江取豫、徐、青,以資策應,使曹魏在備多力分的情形下,兵疲而勢屈,自不難一鼓而摧之。故此一中與大計的關鍵在於「聯盟孫權」,所以首談聯吳部分。
聯吳之成功,可說拜赤壁之戰的促成;諸葛亮的堅定執行。因此談聯吳時,必須先談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決定三國歷史的一戰,也是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一場以少勝多戰役。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示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時在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掃平北方的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佔據荊州的劉琮投降,曹操追擊從荊州逃亡的劉備,進逼江東的孫權,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江東結盟,孫權在盱衡大局後,決定與劉備聯盟,在周瑜領軍下,於赤壁一帶以火攻大破曹軍,奠定了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