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發布日期:
作者: 李增城。
點閱率:910
字型大小:

今年大學聯招國文的作文題目:「惑」,結果是:考生大惑不解。其實道理很簡單,對一個十八歲半大不小的年輕人來說,生活中除了飯來張口、錢來伸手外,生活上很少需要煩惱的事,他們最困惑的事應該是學業上的「解不開的方程式」、背太少的英文單字或是在作文中寫不出某個常用字。其實這些平面知識的「惑」只要下功夫應可解;但是需時間歷練的人生「惑」事常不易解。對一個高中畢業生來說,如何可能深入人生不同的「惑」事提出不同的看法?
人生為何有「惑」?依佛學十二因緣而有貪嗔癡三毒,如無「八正道」化解,人生必是生老病死的悲苦。一般人在有限的人生中,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與幸福,就會運用知識,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計畫;更不幸的會依據自己的「意志」勇敢努力地去貫徹,去達成世間所謂的功成名就。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後依然不得解惑,為何?因為人生有不同的時位,就有不同的角色,就有不同的責任要盡,如同剝洋蔥,層層剝出,剝到最後一場空;但是人生的價值就在層層剝出中完成。
在層層剝出的人生路上會有不同時空的各種「惑」要解,能解惑者,就能盡責與心安;不能解惑者,就心不安了。但是,人生關心的範圍,不只是自己、家人及社會上現實上的食、衣、住、行、育、樂,男女關係、人際互動,或是政治、經濟上的「權與錢」而已。還有人性往上發展的藝術、道德、宗教等。在形而上的有些「惑」不是一般人能解的,是留給那些有心挑戰「神」的人去煩心的事。「一般人」指的是有心或無心,假使有心發宏願,「一般人」就立刻不是一般人了,「放下屠刀,立刻成佛」。
一如孔子的「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四十而不惑,是指其在三十歲已然練就一生「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本能與本事。並在四十歲至五十歲,以其對天下人民不忍之心(仁),在「知其不可而為之」下,去遊說春秋五霸,在一串現實的考驗:在魯公伯寮(季孫的家臣)即因對子路不滿而中傷孔子、在蔡絕糧、在宋,司馬桓魋想殺他、「子畏於匡」。孔子之所以不惑,是他將天命納為己命:「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這種以仁為本的義理承擔,如無發心發願為天下,又如何能拿天命為己任而武裝自己?其後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那是在盡一切努力而不得志於天下諸侯後,「知天命」不是無言的抗議,而是轉換戰場,做根本的教育改革,「至聖先師」,「素王」等尊稱是孔子轉換戰場後的成果。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矣!」。能解惑者就是師,不問先後;這很合於現代的終身教育。既然一般人時時有惑,除非他麻木不仁,不以為然,否則他必去找解答,這種由惑問而學習,由學習中再發掘問題(惑),如此「學問」即生矣。但是「學問」一如前敘,無所不包,莊子:「以有崖隨無崖,殆矣。」以人生有限,又如何盡其所學?因此,學者不可貪多,貪多而雜,雜必淺薄,一如梧鼠之技,樣樣通、樣樣鬆。這不合現代「專業」時代的要求。因此為因應「輕薄短小」的速食時代,必須先求「專業」,先圖安身立命之所,行有餘力再探天文地理與形而上的東西。一旦瞭解形上道理,世間一切惑事或可減小。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