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教育的省思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767
字型大小:

學校應該是知識的海洋,但今天我們學校的教育卻不是這麼回事,孩子的學習是由無數考試堆壘而成,是被動的學習,而不是主動的求知,這種齊頭式的考試教育,忽略了每個孩子身上不同的特質,忽略了快樂的求知才是學習的最大動力,使多數的孩子在挫折失敗和競爭的焦慮中成長與學習,最終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慾。
日本教育學家鈴木鎮一所以能有成就,在於他父親看重的是他的求知慾而不是分數,這種態度影響了鈴木日後欣賞孩子個性的教育思想。紐西蘭教育學者戈登‧德萊頓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應該達到三個和諧:即與自己生命、與周圍生命、與大自然萬物的和諧。他們都沒有把世俗的成功列在教育的日程表上,因為教育的目的不過是在幫助每個人認識自己、發現世界,有一個和諧而快樂的生命歷程。
而生命的快樂與否取決於自身的思維方式,當孩子懂得正面的思考方式,他就有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能夠面對生命的逆境。這種正面思考的態度需要孩子在教育環境中養成,一旦養成,孩子終身受用,是他們最可貴的資產。正面思考的養成在於給孩子正面的肯定與回饋,無奈我們今天的教育制度給孩子太多挫折,使許多孩子在挫折中充滿負面思考,自視為無用的頑石,而不知老天造人,人人都是老天眼中的寶石。孩子在挫折中放棄自己,驗證了莫非定律:認為自己不行的,果真就不行。這是負面思考最大的傷害力量。
我們的教育也太向世俗傾斜,以物質世界的成敗來定義人生的成敗,事實上,貧窮而快樂、充滿愛的人生與高度競爭的所謂成功的人生,那一種更有意義、更有價值,自不難判斷,無奈我們的教育仍未能強調多元的價值,一味向升學、就業的功利目標靠攏,而教育應該有一更崇高的目標,那就是柏拉圖在雅典學院所高懸的:認識你自己。
也許每位老師和父母都該開始學習去欣賞我們的孩子、肯定孩子的個性、接受孩子的失敗、尊重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求知慾、引導孩子認識自己,到那時,我們才能說,我們的教育露出了曙光,我們的教育改革也不必再走上街頭。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