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與學術生產
在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的競爭風潮中,學術界可謂首當其衝,學術界作為知識生產的龍頭,無疑呼應了時代的氛圍和精神,使知識的生產轉向工廠生產線方式,知識產品市場化,產能產量高度講究效率、分工等資本主義法則。
新、老馬克斯主義的批判理論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人和社會、人和自我發生疏離的最大原因之一。知識的商品化無疑將人從他所生產的商品(知識)疏離出來,知識不再是和我們生命關係密切的東西,而是一種市場上不斷複製、不斷推陳出新的商品,知識生產者不過是像生產線上作業員罷了。
作為一個人文學者,我無意推波助瀾大聲疾呼知識經濟的迫切性,反而要提醒大家我們對進步的迷思。顯而易見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知識經濟提出以來,人類社會並未朝更公平、合理的型態發展,而是貧富差距在各方面都越趨嚴重,知識經濟也可能造成一個知識富人和知識貧民階級分明的社會。這是因為知識累積特性的結果,知識的貴族永遠有更多知識知道如何獲取知識。而知識已不僅是權力,知識更是財富。
在今天資本主義社會的知識生產場域中,學術機構和大學作為生產線上的龍頭,透過評鑑、升等、獎懲、聘任等制度,已迫使知識生產全面市場化,這些制度大都以量化來追求客觀與公平,講求的是論文的數量和期刊的等級。於是同儕之間斤斤計較的是論文的發表,人與人之間只有競爭是王道,抽象的德性如合作、同情、利他、助人等情誼不再被強調。論文的數量關係著學術資源、權位、獎助、升等、聘任等切身利害,所以學院中人為求生存,美其名為提昇競爭力,事實上每天從事的是和自己身心疏離的知識生產。反諷的是,學術人卻已將這種生產機制內化,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人際關係以利於知識(其實是論文)的生產。
大學作為美好理想和純粹知識追求的象牙塔已經崩毀,也許只剩下一些孤獨者踽踽在荒寒的校園中,追憶師生相對論學論道的無利害關懷。在分工精密的校園中,行政人員如校長之屬不過是企業的經理人,在大學排行的壓力下,拚命榨取教授以下各級知識作業員,以求更有效率的知識生產,擠上各種以數量為標準的排名,至於校園中大寫的「人」或者人文精神,恐怕對大學管理人來說是越來越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