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會
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參加五十八年金門金城國小及六十一年金城國中之同學會,同學會聚餐地點在中和市某一海鮮餐廳,出席同學約四十人。四十年了,很多同學幾乎是在金門高中畢業之後就極少聯繫。在這次聚會中雖然只來了五分之一,在客居異鄉,能夠透過同學會聯誼,每位超過五十歲的老同學們,馬上跌回兩小無猜、天真活潑的小時候。
在台灣常常參加大學、研究所、或某一團體等各式各樣之同學會,但總覺得少了一點味道,這一味應該是--鄉土味--哪一臉地瓜臉、那一口海口音、那一身隨意衣著、最重要的是還有那一共同的回憶。聽同學說這一次已經是第三次聚會了,我以前未參加,或許是個人居無定所、漂泊不定,聯繫不上所致,許多同學不能參加或許也是聯繫不上的原因。
同學們隻身來台,家無恆產,大都是從事軍公教,只有少數從事服務業,軍公教大都已退休、有的還在服務,從事服務業者也大都退休了,只有少數如我者,因小孩尚小,只好退而不休。同學們隻身一個來台,能夠在異鄉成家立業,所憑藉著,就是耐勞耐怨,吃苦當作吃補的性格。然而我們的下一代,恐怕沒有吃苦的機會,因此也只能依目前讀書就業的機制去努力了。
同學們相聚,雖然兩鬢斑白,但在高粱酒一灌之下,小時候的活潑可愛、頑皮搗蛋立刻現形。小時候那些小小違規使壞,如因怕被老師打,考不好的同學哪一位不是事先準備抹油擦泥的、甚至將老師的藤條藏起來,事後被老師發現打得到處哎哎叫?有同學甚至懷疑是被老師打笨的,不然日後成就絕不止於此。在那傳統的家鄉,老師打學生是天經地義,家長絕無異議,哪像現在學生碰不得?老師連管都不敢管,真是差很大。
同學會年度一次相聚,除了吃吃喝喝聯誼之外,似有不足。或許可以透過這種聚會,邀請老師來相聚。最好借一間教室,最最好能回母校,先請老師來上一課,重溫舊夢,上完課後再聯誼。同時也可以考慮藉由聚會作一些更生動或更有意義的活動,如捐血、如成立同學急難救助會等等,或許能夠得到更多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