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島﹕廿一世紀的出洋客
十九世紀中葉,因歐洲國家航海技術發達,及與亞洲的商務貿易量大增,東南亞國家大都成為歐洲國家的殖民地。此區的經濟發展快速,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增大。中國移民個性溫厚、處事認份,因此頗受殖民者歡迎,便從廣州、廈門、香港等港埠招募華人客工。金門和廈門同出一源,由於靠近廈門,加上金門本身土地貧瘠、謀生不易,金門民眾紛紛由廈門往南洋發展,在金門,稱東南亞為「熱地」,稱離居到東南亞為「落番」,稱這群人為「落番客」或「出洋客」。
金門觀光特色的洋樓建築文化,即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所謂的「南洋」即指圍繞在南中國海的東南亞國家,包括菲律賓(金門人稱呂宋,稱前往菲律賓的鄉僑為呂宋客。呂宋島(Luzon)是菲律賓最大的島,位為北部,是首都馬尼拉的所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新加坡於西元1965年8月9日從當時的馬來亞獨立,當時並沒有這個國家)、印尼等。所謂的「落番」即是意指南下(閩南音為落)番邦(此區富有各色人種,華人通稱非華族者為番人),亦稱南洋為熱地(意指赤道附近國家的氣候一年四季炎熱)。時代轉變,現在台灣到處可見泰勞(泰國籍的勞工)、菲傭(菲律賓籍的看護或家庭幫傭)、印尼新娘(印尼籍的配偶)和越南新娘(越南籍的配偶),世代的經濟變遷,事事難料,誰能預想未來五十年後又會是何等光景?
近年來,金門縣政府很積極的在進行出國參訪鄉僑的工作,從2004年3月的東南亞五國十九僑社宣慰團、8月的日本國訪問團、10月的金門縣東南亞四國訪問團、到2006年9月的金門澳門包機直航、12月的金門新加坡包機直航的星馬第二屆金門日訪問團…等。希望藉由官方主動善意的親訪,並推薦金門的經濟投資案給予多位事業有成的鄉僑,欲透過鄉僑的力量讓金門的經濟走向一個新的世代,正如口號中的「讓金門走向世界」。多位僑領也正面的表達有機會就有意願回饋,而金門,您自己準備好了嗎?
幾年前,筆者因工作的需求來到新加坡,成了廿一世紀的出洋客。新加坡對筆者而言,或許和百年前來到這裡做苦力的金門鄉親們一樣,打從心底認定這裡只是一個出外工作的落腳處。肉骨茶的滋味永遠比不上家鄉的一碗地瓜稀飯,全年溼熱的赤道氣候更比不上家鄉的四季分明。而思鄉的情緒會特別在這雨季將開始的中秋夜裡,望著細雨紛飛時更加濃烈。
據研究文獻指出新加坡為東南亞金門華僑聚集之區,目前約有十六萬八千人左右,一般估計在新加坡每十五個華人就有一位是祖籍金門。因無真實人口普查結果,筆者雖對這種推估數據心存疑惑,但正在筆者的同事中,有位馬來西亞華人就是金門籍(第三代移民)的後代,實是有趣。
筆者將試著藉由觀察,陸續來分享新加坡島和金門島兩者的現況,包括:花園國家對海上公園(公共建設)、新加坡航空對金門酒廠(政府投資)、種族融合對宗族對立(社會結構)、公積金對福利金(社會福利)、魚尾獅對風獅爺(觀光文化)等主題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