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教育贅言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1,512
字型大小:

在孔子的教育方法中有一種是因材施教,可見二千多年前我們的至聖先師已認識人的多元智慧,也就是每個人天賦才情不同,智能各異,因此才有所謂「行行出狀元」的說法,人類社會也因其成員不同的秉賦,才能分工合作,多采多姿。從今天的教育心理學看來,教育的目標之一是誘發受教者的潛能,而不是讓每個學子都上一流大學,只有受教者發揮其潛能,他才能對社會做出最好的貢獻,在社會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美國教育學者嘉德納(Howard Gardner)因此將人類智能分成八種,並指出其適合的職業:一、語言智能:適合律師、作家、圖書館員;二、數理邏輯智能:適合科學家;三、視覺空間智能:適合藝術家、建築師、工程師;四、身體運動智能:適合運動員、演員;五、音樂智能:適合音樂家、歌星;六、自然智能:適合農人、園藝家、獸醫;七、人際智能:適合推銷員、經理、社工員;八、自我認知智能:適合顧問、演說家。
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往往過度重視孩子的語文與數理智能,考試也強化了社會對這些智能的重視,只有這些智能優秀的孩子才會被視為好學生,其實從多元智慧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好學生,端看我們對好學生的定義,學業成績很差的孩子很可能善體人意,富同情心,展現其人際方面的高度智能,功課傑出的孩子也可能封閉自我,不會替人著想。更何況在教學上還有所謂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就是如果我們正面期待孩子的表現,那麼孩子就會朝向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
畢馬龍原為古希臘一位國王,他請雕刻師雕塑了一個美麗少女,畢馬龍日夜期盼雕像變成真人,上天深受國王誠意感動,終讓女像成真,與國王成婚。後來美國兩位心理學家(Robert Rosenthal / Lenore Jacobson)做了一項研究,隨機篩選了一批學生,然後告訴老師這些學生是班上資質最優秀的,老師因此對這些學生積極鼓勵,給予正面期待,若干時間後,這批學生也果然表現傑出。可是,事實卻是這批學生並非個個資優,其傑出表現主要在於老師的期待誘發了他們努力用功的動因。畢馬龍效應也告訴我們:只要視每位學生為好孩子,他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