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素王之聯想
孔子經太史公一讚:「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孔子以布衣而列史記世家之位,其「大成至聖先師」已被歷史所定位。綜觀歷代以來所有政治人物「當時則榮,歿則已焉」,唯獨孔子迄今仍以「素王」而獨享各朝代之尊榮,更福及其後代。
從祭孔史可知早在漢高祖十二年(西元前一九五年),漢高祖經過魯國,以太牢祭祀孔子,這是帝王祭孔的開始。漢元帝(西元前四八-三三年)徵召孔子第十三代孫孔霸為帝師,封闕內侯,號褒成君,賜食邑八百戶,以稅收按時祭漢明帝永平二年(西元五九年),於太學及郡縣學祭祀周公、孔子。從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學校中祭孔,祭孔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活動。這是封孔子子孫為侯,以奉祀孔子的開始。
從祭孔史或可看出為何各朝代及現代各地之政要為何要宣揚祭孔的理由:
政治上之拉攏,孔子在政治上雖有一套仁政的政治理想,但在現實上仍以周公的禮樂制度為基調。因此西方漢學研究者如費正清者以為儒家是認同當代當權者,以忠孝為前提而有利於當權者之統治。故有人以「孝經」其實是當權者以此來教忠教孝,當忠孝不能兩全時,要人民「犧牲小我,成全大我」,要移孝作忠。當然我國儒家學者不能認同這些觀點,最少孔子可以在現實政治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之後,回家「刪詩書、定禮樂」與從事平民教育工作;孟子更可「當仁不讓」、「捨身取義」、「聞誅一人紂已、未聞弒君」的政治革命。
但在政治當權者掌控下,總是要天下人移孝作忠而有利於其當權,因此也樂於一再對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尊上加尊。只有打著「文化大革命」的毛澤東要反孔,其實老毛也不過藉反孔來重新掌控中共政權的手段而已。中共在犧牲了一代人之後,也不得不重塑尊孔揚孔的撥亂反正,否則不必談「大國崛起」!因為以孔子為宗師的儒家文化已深化進入每個中國人的心裡、生活裡,豈是一時一地一人可以反動得了?這也是現代各國各地政要為何要宣揚尊孔的理由。
教化上之拉攏,儒家雖無宗教的形式〔少了一個教主〕,但確有宗教的其他要件:教義上的四維八德三達德、儀式上的祭天祭地祭祖先、信眾團體的士人集團與八股取士之後的官僚體系。因此在教化上有其形上的易經、中庸學說,形下者更有前述大學、孝經等經典。加上朱子整理四書等作為八股取士的教科書之後,更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官僚與仕紳結為一體的教化系統。這些教化系統隨著當權者的引導,可以培養像范仲淹、岳飛這種國家棟梁;也可以僵化地教化人民成為晚明的「滿街都是聖人」的假象。儒家在宋明理學之後,在台灣與香港有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及其後的當代新儒家。不過因為缺乏教育當局的大力支持,只能在各校園的文史哲系中作最卑微的呼籲。這是當前執政者只會參加祭孔儀式而不會實質注重國民教養的病因所在。
孔子作春秋、訂禮樂,有教無類,「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今年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2560週年誕辰,再加上電影孔子傳之宣傳,9月28日於華語地區及傳承中華文化之各國各地人民必有一番熱烈祭孔活動。當權者在慶祝祭孔的形式之餘,也請重視儒家的教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