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岸邊靠近──窺看楊樹森祕密花園裡的祕密
除了現實空間裡的遊走、移位,人的生活應該還包含了生理時歲與心緒的不斷沈潛幻化與演變。假如我們這樣聯想著,每個人的一生都不自覺的處於一程恆久持續的「漂流」狀態之中,那麼,一幅充滿著流動與不安的畫面必然是十分流暢而且瑰麗,像一座隱藏著無數祕密的花園,每個人都是一筆流竄的光彩,在無界寬闊的畫布上,各自游移各自延伸。
漂流沒有必然的形式,也許是不願也不甘安分於既成不變的習慣模式,久了心生厭倦遂有求新求變的遐思,因此有了像「漂流」這樣的概念或行為模式。
或者,放逐也是「漂流」的一種理由。無論主動或被動,「漂流」不啻是療傷或自我挑戰最具創意的途徑。在一切都順遂或著不盡如意的路途上,尋求不確定的方位,搖搖晃晃的一路漂流漂流。
相較於平面設計這方領域,我其實羨慕楊樹森的漂流藝術創作。向來只有在藝術或文學創作領域裡才享有強烈的主觀與主導性。畫家依著靈感創作不輟,甚至不必在意旁觀著的眼光與意見,恁筆畫與色彩漂流於有形無形的畫面上,終於成為一幅獨一無二的作品。創作是幸福的,即使大多創作者習慣處於一慣恆久的孤單與寂寞心境。
有人奮力前行、持續摸索探知未來的人生,有人選擇悠悠遊遊、漂泊流浪。但沒有誰是誰的知音,也沒有誰能真正透視彼此的心思,連上帝也不可能。
在設計的過程中,常常免不了和往來的客戶或出版社間產生一些認知上的差異,這是一種溝通,無需特別在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或想法,經過溝通妥協或者堅持,集思廣益而創作出更接近理想的作品,那是美好的流程。從事平面設計多年,早就有所體認才能持久於這個領域,並且認知這一行稱不上純粹獨立的創作方式,後來,我把設計工作私自歸類為一種創作的「漂流」模式─在創意與執行與商業之間。
每回觀賞楊樹森的畫作,每回都有一種熟悉的感受,總是不自覺陷入深沉而莫名的哀傷;我寧可相信那只是我單純而主觀的看法,或許他只是選擇了這樣的表達方式,隱忍內心的喜悅悲傷,不讓畫裡人物的愉悅神情輕易流露;這也不無可能,誰能真正洞穿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呢?我不曾問他,為什麼他的作品始終耽溺於一張張有著高深莫測的臉顏?為什麼,色彩總是低沈濃烈而黯然?
與楊樹森不算深交,交往也不夠長久,因為楊樹清的緣故才結識他,幾次的晤面也都是因為他委託設計畫展文宣而專程討論。但我常常從他的神情態度裡看見某個瞬間與自己相似的影子,我想或許因為我們來自同一座清貧時代的禁錮島嶼、同樣在貧乏的環境裡困頓掙脫蛻變、同樣不善於口語傳達而選擇以創作為發聲的管道。
從臉龐消瘦、神情寡鬱的少年楊樹森,到如今心寬體胖、神情愉悅的「漂流木畫家」,看見一位脫離苦悶中年男子的蛻變,是心曠神怡的改變。我相信藝術創作的堅持,讓這位長期陷溺於「漂流」狀態中的畫家,逐漸向岸邊靠近;關於這一點,從他的新展「祕密花園」裡不難感受,況且他還告訴我,越來越不易找到理想的漂流木,最近他漸漸習慣於平坦且白皙的畫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