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讀我﹖──《浯江夜話》四年記
「其實,作家同讀者的關係無非是精神上的一種交流,彼此不必見面,不必交往,只通過作品得以溝通。文學作為人類活動尚免除不了的一種行為,讀與寫雙方都自覺自願。因此,文學對於大眾不負有甚麼義務。」
──高行健〈文學的理由〉(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講辭)
在《浯江夜話》呢喃自語四年餘,星期三、星期四,或者星期五,從一周一文、雙周一文到每月一文,竟也積累了一百三十三篇了。為報社發要聞、編鄉訊、撰社論、寫專欄,常覺得自己就像一台老舊的高速輪轉的四色機,疏於保養,顏色一不小心就套不準。新聞與文學的雙重角色錯置、輪轉,我還是想落點在文學的,新聞採訪讓神經緊繃,文學寫作讓情感釋放。
感謝有這一方心靈角落,滿足了我與對話者、讀者的「精神交流」。儘管,文學不再華麗的年代,我懷疑有「讀者」?也不清楚「粉絲」在哪裡,是聞著油墨,還是盯著液晶。
投入《浯江夜話》不久,一個「○二二八」紀念日的夜裡,許冰瑩、陳妙玲、鐘永和、Jerrylee,原鄉人,異鄉人、大夥相聚在牧羊女位於台北的家「北方牧場」,談文學、話鄉事,也一起掉入了牧羊女〈假如麥芽糖不賣〉、許冰瑩〈觀潮岩手札〉的七○年代書寫風景,妙玲說牧羊女早期的散文,很純淨,每一段抽出來都是詩。臨去前,不屬文學領域、活在電腦世界的六年級生Jerrylee在我留言簿子寫下「偶遇在這許多夢想起飛時。期待……下回再笑談這諸多事。」
Jerrylee赴美實現飛行夢前,為我建置了《楊樹清文學部落格》,舖上《浯江夜話》的文章,集中散落的文字,串起失落的聲音。
「我是你的小學同班六年的同學,也是你的書迷,有看到請聯絡我」;「這麼久了……數數有三十年了吧?在夏興當兵的我曾在楊兄家作客過一小時,借過幾次書,那是一九七八年左右的事吧?竟然是在前天的電視上見到了你,還住金門?細讀這幾篇才有點覺得你人應該是在台灣,是嗎?我是哪一位還記得嗎?……不知能否喚起楊兄印象啊?」;「記得我嗎?許績勝太太,在網上找許績勝的東西時看到你這篇文章,又多一點知道關於我先生兒時的事情。他說他很多事情都忘了,還好有你們這些文人,將小時候的事情一一記錄下來,讓他們還有懷念的空間。謝謝你,樹清!」;「可還記得我這位多年不見的小妹嗎?許久許久沒有你消息,多次曾在書局看到你的新書欣喜若狂……。印象很深的是在831要走入歷史的前一天,我正在金門為一篇報導拍下831的那個紅門數十年來的最後一瞥。」「楊樹清,我是蓮芳。讀你部落格的文章,喚起我羞愧的文學心靈。無論如何,恭喜你依然保有熱情、感性的文學靈魂。」……
因為《浯江夜話》,再透過文學部落格的聯結,一篇篇的文字,喚出的回應中,有著消逝許多年的臉譜記憶。
看得見的留言外,也常因某篇文章騷動的漣漪,譬如〈風衣的小女兒:寫給顏靜筠〉,午夜舖上網,靜筠的同學們,妙玲、有鋒、正士等人已串連在MSN對話,之後妙玲給我傳來他們閱讀時掀起的共同記憶,還有靜筠想起把一生奉獻給報社的父親身影所掉下的眼淚;偶爾在副刊發表詩作的「迅城」,不吝發送她讀我作品時所浮現的一張心靈地圖,「在金門,在台北,我發現,我總是會在心底與您對話,在忙碌中,那樣的對話,讓我覺得夢想正在飛翔,熱情也正在激盪。」
都市叢林,烽火紅塵,追趕忙碌的現代人,真還有「閱讀情境」、「文學心靈」?
「相信你的朋友當中,有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先從拜讀你的文章,而後才認識你本人」,洪楙彧給我寄來他在台灣師大的碩士論文《金門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還以漂亮的書法體寫了封信,於是,我相信,文章丟出去後,存藏在心靈內部看不見的迴響永遠超乎偶然相遇時的看得見交響。我在中興大學一場研討會首次遇到台大人類學研究生白宜君,她說「每每煩了論文,就會回頭找你的文章閱讀!它讓我回到最初的熱情,與為熱情需要投注的努力!」另一場景,在雲科大校園,也是首遇赴奧地利莫札特國家音樂學院深造九年甫歸國的駐校音樂家、為李錫奇畫展演奏蕭邦練習曲《革命》的張挹芬,樂聲結束,她經由貴賓介紹名單找到我,「我是你的讀者,進入過你的文學部落格,真沒想到能在這裡相遇,好激動!」
高行健說的,作家與讀者的關係無非是精神上的一種交流,彼此不必見面,不必交往,只通過作品得以溝通。話是這麼說,每在心靈與文字交會,傳送之後,我還是會在內心發出微弱的聲音,你,正在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