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教新思維
環境教育是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之一,並列為環境基本法第九條,其內容為「各級政府應普及環境保護優先及永續發展相關之教育及學習,加強宣導,以提昇國民環境知識,建立環境保護觀念,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4月29日,我與教育局課長及兩位校長一起參加台灣微軟公司主辦之2010年環境教育高峰論壇,會中有四位國際學者擔任講座,甚具「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效果,他們由環境變遷來說明「未來教育的時代使命」。
環境教育之推行在世界先進國家中,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然而在科技進步帶給人類莫大福祉之同時,也帶來嚴重的世界性環境災難。如果這種趨勢持續發展,未來地球環境將更加污染與破壞。因此,世人認為永續發展是一種道德倫理,更是為後代子孫造福及永續滿足需求的理念。為實現此一理念,金門自七十九年即開始體驗到環境教育之重要性,因此從學校教育著手,舉辦各種戶外教學活動,以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尤其跨世紀的領域教學課程更須以培養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為目標。
在此次的活動議程中,來自英國、法國、巴西及美國的學者專家分別以「氣候變遷刺激教育之重新思考」、「歐盟綠色學校聯盟之經驗分享」、「教育如何影響環境變遷」、「如何建設符合經濟效益之綠校園」等作為演講主題,他們一致認為學校課程設計應從孩子對環境的熱情,改變主動探索之學習態度開始,由當前氣候變遷來引發環境教育課程之轉型,建立終身學習的機制,並融入學校之課程中。並認為環境教育課程應涵蓋田野調查、戶外教學、海洋與大自然體驗、以實際的參與作各種環境變遷的實驗,進行多元的學習,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團隊合作之公民意識,才能預防因環境變遷所造成的災害。他們也強調不同國家有不同國情、環境與背景,必須因應不同需求而作心態之改變,因為心態會影響我們的思想及行為模式,所以人類必須運用教育來改變及保護環境。且認為教師必須充滿熱情,擁抱生命,校長及教師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建構未來學校的學習網絡,教學論壇,分享科技的平台,協助學生迎接挑戰,把技術用在對的地方。他們認為地球持續在暖化當中,不只是地球本身物理現象,也會改變人們的生存機會。因此,教育要能訓練學生,要有新的想法及創意思考的能力,並將環境教育之規劃內容融入教學課程中。
由以上所述,可以了解到人類對環境的覺知度、敏感度、概念、價值觀、態度、行動技能與經驗等之可貴。因此,環境教育的實施應具有整體性、終身學習、科際整合、主動參與解決問題、世界觀與鄉土觀的均衡、永續發展與國際合作等概念。日前立法院也初審通過「環境教育法」草案,規定全國各機關、公營機構、高中以下學校的員工及學生,每年必須接受四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這也顯示教育在環境變遷中的未來時代使命,也是我們推展環境教育應有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