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出外人的悲喜調──讀《躬耕履痕﹕楊榮煥回憶錄》
「我晚上九點十分離開了公館,算一算我在蔣公館服務了二次,總共在蔣公館服務了十二年又四個月,當然在過去十二年多,我不知道經過了多少的酸甜苦辣,也不知道經過了多少的世態炎涼,今天我很無奈的選擇了退伍,不管誰對誰錯,我想就讓它一筆勾銷了吧!」
─《躬耕履痕,楊榮煥回憶錄》(2010)
如果記憶無誤,那是二○○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在士林一家餐館的金門第三土校同學會,金門子弟進入士林官邸的推手郝柏村、金門籍總統侍衛的導師朱恆清,以及大家感念的「丁隊長」丁振東等人都到了。高粱下肚,酒酣耳熱之餘,我看到楊榮煥趨前,到主桌向老長官們一一敬酒。其中一杯指向也在座的蔣孝勇夫人─蔣方智怡。
我捕捉到了他們酒杯交晃瞬間的鏡頭。後來,聽楊榮煥說,他在軍中二十四年,其中在蔣家的七海官邸服務了十二年,卻必須在退伍、離開蔣家十二年後的此一場合,才有機會與「蔣夫人」方智怡喝杯酒、合影留念。
〈楊榮煥 生命史與國族史緊密纏結〉,二○○八年五月,我曾以此為題,在《金門日報‧鄉訊》書寫楊榮煥,他曾是當過家庭冥紙加工的六歲「童工」,也賣過冰棒,十歲時才走入學堂,「那是一九六○年代初發生的島鄉寫實情節,故事中十來歲的『童工』楊榮煥,現已年過半百了。他的人生路,一路走來可說充滿了傳奇,充滿了無奈,包括一生中寫下兩次入伍服務這樣少有的紀錄,都在他身上發生過,而最傳奇的是,蔣家四代─蔣中正、蔣經國、蔣孝勇的官邸都待過,乃至於看著蔣友柏、蔣友常出生、長大。個人生命史與國族史領導人物的家族史緊密地結合,這樣的經歷,蔣家以外,再也不會有第二人。」
是的。不會再有第二人。他就像貼近在聲如洪鐘的「大人物」身邊默默無聲的「小人物」。但在以個體為中心演出的人生舞台裡,楊榮煥可一點也不「小」。我從他保留的日記、撰寫的回憶錄中,看到了一個大時代,也發現到了一個金門人的時代身影,當他自蔣家「退隱」時,嚐盡的酸甜苦辣,走過的世態炎涼,他能瀟灑道出「就讓它一筆勾銷了吧!」當他解甲,轉入同鄉會事務,他也能充滿自信地發出「站上桃園縣金門同鄉會的舞台,讓我可以站在第一線服務鄉親」。
楊榮煥在軍中二十多年,特別是在蔣家的歲月,一個並不起眼的「士官長」、「御廚」角色,反倒讓他有處在小角落微觀世事幻變的寧靜窗口,誠懇紀錄、真實剪影了活動在一個時代裡的人、事、物,補綴了金門人從軍史一段風雲;他又在回復平民身分後,投入同鄉事務的推動,擔任桃園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帶領這個同鄉會走出去,走過第一個三十年,成立建會館基金,舉辦最盛大的中秋晚會及三十周年慶大會,組團參與世界金門日、兩岸金門同鄉年會……,「可以自豪的說,是歷屆以來,最幸運、最風光的一屆」。
金門人群像中,很少人能像楊榮煥這般,同時身跨軍旅與同鄉會兩個舞台、賣力演出自己,又能用心用情、點滴紀錄走過的人生歲月痕跡;從「士官長」到「理事長」,如今,伴隨著《躬耕履痕──楊榮煥回憶錄》的出版,我們看見了個人生命史與國族、鄉族史的精采發揮。
楊榮煥,彈出了出外人的悲喜調,也留下尋常金門人紀錄時代的巨大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