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應發展海上客運
日前民進黨金門縣黨部就金門民眾反映台金航線「票價昂貴、機位難求及服務變差」,建請交通部民航局能督導航空公司改善,並揚言若沒有得到善意解決,不惜發動激烈的抗爭。台金航線「票價昂貴、機位難求及服務變差」,這是老問題,加上「擴大小三通」的結果,許多大陸觀光客取道金門,前往台灣,更使問題雪上加霜,但何以遷延日久,始終無法解決?理由很簡單,金門對台金航空交通的過度依賴,硬生生把這個市場變成了賣方市場,未來除非金門能營造出足以與航空運輸抗衡的輸運方式,如海上客運,否則要航空資本家吐出口中的肥肉,無異要人揮刀自宮,再怎麼激烈的抗爭都沒有用,別忘了,北高航線之所以會降價,是因高鐵通車所致。
在戰地政務初期,當時台金空中航線尚未開航,金門居民往返台灣,大多循海運搭乘由軍方提供的登陸艇,老一輩金門人大多有住高雄金門同鄉會,候船返金的共同記憶,當然撘乘軍艦談不上舒適,對許多會暈船的鄉親而言,更是一大折磨,可能因為這個因素,所以自台金空中航線開通後,台金的海上客運就此一蹶不振,如果不是偶爾發生霧鎖金門,空中交通受阻,人們恐怕早就忘了還有「金門快輪」的存在。
其實和空中運輸相比,海上客運有其獨特的優勢,若善加輔導經營,不僅有利於金門鄉親的返鄉,對於提振金門的觀光產業,也有莫大的幫助,問題是目前主事者似乎只想把海上客運視為台金交通的備載方案,如此不但無法使問題獲得根本的解決,金門更可能因而失去提振觀光的良機。
海上客運最大的優勢是廉價,船票大約只有機票的四分之一左右,兒童或學生還另有優惠,這有利於爭取寒暑假的學生族群來金旅遊,同時對於由金赴台的大陸觀光客,也具有價格優勢;其次,海運受天候的影響也比空中運輸為低,觀光客的旅遊行程,因而可受到較少的干擾,可預測性較佳;其三,海上景觀也有其獨特的趣味,穿越台海除可觀察海水由藍變黑,體會先民跨越黑水溝的艱辛外,也不時可見鯨豚躍舞追逐的畫面,天氣好時,甚至可欣賞到日出海上,或日落海中的奇觀,若行銷得當,未嘗不是一大特色。
當然海上客運最大的劣勢是顛簸不舒適,加上10倍的航行時間,使人望而生畏。不過這些劣勢卻可藉由船隻性能的改進而消失,例如航行於英吉利海峽的氣墊船客輪,時速可高達80海里,且十分平穩,若用於跨越台海,將不到2小時,就值得吾人參考借鏡。此外,郵輪旅遊則是台灣近年來新興的旅遊模式,金門也可考慮引進,以降低對空中交通的依賴。
當然,購置船隻牽涉到重大的投資,在旅客未明顯成長前,恐怕不會有私人企業願意貿然投資;但若不購置船隻,旅客仍向空中運輸傾斜,則「票價昂貴、機位難求及服務變差」問題始終存在,航空公司根本不可能認真面對,每到年節或霧季,機場隨處可見著急等待的遊子,若空中運輸再中斷,更難免情緒沸騰,民怨四起,一切問題又回到原點。所以根本解決之道,恐怕還是須要由縣府出資購置可抗海上顛簸的快速客輪或郵輪,或經營、或委外,使其擔任經常性的海上客運任務,相信只要舒適性和便捷性獲得旅客的認可,海上客運的優勢,就能充分發揮,旅客人數自然可快速成長,而這條路線一旦成型,金門旅遊相較於台灣的其他景點,將具有更大的競爭力;而對於轉赴台灣旅遊的大陸觀光客,也才是稱得上是一條舒適穩妥的旅遊路線,這時那些航空資本家們,才可能摸摸鼻子,認真考慮降低票價及提升服務品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