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咱的路
金門地瘠人少,以我的年齡來推算,父叔輩一到成丁,就往南洋奮鬥討生活,我這一輩的,大學畢業,絕大多在台灣謀生,而我們下一輩,大家都在猜,可能要到大陸跟「兒皇帝」競爭,金門人離鄉背井,這雖有一點宿命,但也讓金門人的生命根底,能夠發揮發展,對人生有夢來說,還真是一種幸運的遭遇。
講起來,今天能夠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們,能夠和家人、親朋好友,共享人生,能夠安居樂業,算是一種福分,老一輩的人都說:金門從來沒有這麼好日子過的,只是老一輩的人也常叮嚀我們: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這樣的日子能夠享多久,要珍惜?
因此如何培養優秀的人才來領航金門,是大家關心的,金門這條船要開往何處去?是需要各行各業都有好的「領航者」,而人才,除了天賦資質、家庭背景,教育更是錘鍊的火焰,只有好的教育,才能鍛鐵成鋼,因此大家對教育,莫不投注最大的關心,不怕花錢。
就以本縣99年度會計歲出來說,108億7千萬餘的總預算數,教育支出就佔了22億7千餘萬,我們也知道,近年來,金門中小學的硬體建設、教學設備,不亞於台灣許多縣市;我們擁有的教育人員(644位),論經歷,5年以下有168人,30年以上有162人,6年到29年資歷有294人;年齡層在29歲以下佔123人,50歲以上有241人,30歲到49歲有280人(根據99年7月份金門縣統計月報資料),這樣的人力結構,老幹嫩枝與中間骨幹,都算均衡,體質實在不差。
金門的教育,實在說,有許多不輸人的,但不諱言,教育本就難以立竿見影,因此大家對它有許多期待,期待有明確的政策方向,期待有合乎地方條件的課程設計,期待課堂上的教師能夠專業教導,期待家長對教育有正確的認知,期待學生能夠努力向學,這些期待,期待我們能夠走出自己的金門教育大路。
有一次研習聽一位校長說過:「高素質的教育來自於高素質的教師;在教育改革中,教師的投入是成敗的關鍵;在國家發展上,教師的努力居於樞紐的地位。」,這些話,對老師來說是一份沉重的負擔,也是一份責任。
金門的老師,整體而言素質並不差,在課堂上所付出的努力也絕不輸台灣的老師,只是一位好老師,除了人格特質的熱情與愛心,還要有優異的教書技巧,當然一個學校的文化,更是形塑一位好老師的溫床,如果這個學校「老經驗」的老師是積極奮進的,那些新進的「初任老師」,就會跟著學習,反之,教壞大小,就等著被時代淘汰。
我常在想一個老師如果能把講台當舞台,讓學生一堂課能夠不分心的跟著學習,在「授業」這端,才算及格;我常在想一個好老師終究會退休,如果有武俠小說上的把功力透過手掌傳到腦門,完全輸送給「徒弟」,那好老師就永世不絕,那學生何其有幸;我常在想,一位好老師的養成,免不了要三年五年,那是否可透過怎樣的實踐,來養成一些好老師。
如果我們能夠透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制度,以我教給你看,你幫我找缺點,共同激盪,想出創新的教學方法,應用多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樂於上課,那是否可免除自己上課的卻步,學生不愛聽的苦腦。
其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並不是分數至上的,它應該是老師能夠發展自己的教學模式,能夠擁有自己的教學社群,能夠與同儕省思對話,能夠撰寫自己的成長紀錄,它不是在評鑑老師,打考績,而是著重在學生的反應,最終是要養成優秀的老師。
教育是可以充滿想像的,是可以無中生有,是可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教育工作除了溫飽三餐,也是在完成社會使命,當我們培養出一個有理想,具有鬥志與毅力,能夠為這塊土地奮鬥,能夠成為這塊土地的「領航者」,那我們睡覺的時候也會笑出聲來。
願,走自己的路,成為老師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