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oogle將金門劃歸中國談起
媒體報導,知名入口網站Google日前將「金門縣政府」誤植為「金門縣人民政府」,雖然Google台灣已緊急澄清表示,電子地圖中有不少地名與機關行號之標示,均係使用者逕為標示,以標示為「金門縣人民政府」的地點為例,即充滿兩岸網友的較勁,儘管如此,此一事件還是引起台金兩地許多討論。
基本上,在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此刻,類似的爭議其實層出不窮,不僅台灣各官方單位之網站,不時遭受對岸駭客攻擊,中美、中日網軍的相互攻擊更是時有所聞。
我們並非認為「金門縣政府」遭竄改一事因此即無關緊要,相反地,此一事件恰恰凸顯了金門的地緣特殊性。事實上,一直到1955年第一次台海危機結束前,北京方面都還將攻佔金門視為是解放台灣的前奏,傳聞1949年古寧頭戰役中登陸金門的解放軍就帶著「金門縣人民政府」的印信上岸,然而,長於戰略思考的毛澤東卻隨即在1958年的823砲戰中,領略出金門在台海兩岸甚至是當時中美台之間的特殊作用,下令解放軍「打而不登、封而不死」,進而提出其著名的「絞索政策」,亦即,北京決定將金門留在蔣介石手上用以牽制台灣,可以說,此後幾十年來的兩岸大勢,基本框架從1958年當時就已確定。
比較起來,此次中國網軍在網路地圖上「佔領」金門,在層次上自然無法以毛澤東將金門留在台北手上的戰略性思考相提並論,惟究其實,金門在兩岸間特殊的定位,才是網路駭客得以大作文章的關鍵。
必須指出的是,針對金門此種地理環境屬中國閩南諸島,行政區劃卻劃歸台北的特殊定位,迄今為止,無論台北或北京,卻仍然不脫兩岸主事者的工具性思考,殊為可惜。以台北為例,無論是解嚴以前,藉由提升金門的戰地屬性以強化其統治基礎,乃至於2000年同意開放金廈小三通以規避當時兩岸大三通的壓力,台北的金門政策確實充斥著大台灣主義的本位思考,也正因為這樣的本位思考,從而在許多關鍵時刻,斷送了金門的利益,也因此斷送了兩岸關係的發展先機。
我們以為,此時此刻,兩岸的氣氛與發展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以北京為例,廈門成為經濟特區已經屆滿三十年,距離毛澤東提出「絞索政策」更已超過半個世紀,就台北而言,兩岸則已實現三通甚至簽署ECFA,現階段金門之於兩岸,所扮演的角色確實也早已不同於以往,期待在兩岸關係進入嶄新階段的此刻,兩岸主事者也能揮別以往加諸於金門的工具性定位,並以全新的視野與格局提出前瞻性的金馬政策,創造兩岸關係與金馬外島發展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