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澎湖生博館
我旅遊絕對不會錯過博物館,因為那可以滿足我對歷史古物的癖好,可以讓我在很短的時間掌握一個地方的映象,好的博物館,就是一個地方的縮影,走入其間,可滿足走入歷史時空的遐想,可滿足了解當地的文化風華。
四年前我去過馬祖,訝異於他們早就有一座歷史文物館(民國八十八年一月十九日興工,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竣工,當時造價新台幣壹億柒仟貳佰萬元。),建築體外觀應用許多馬祖傳統民居的建築元素,看起來活潑有變化又因搭配適當,一眼就顯現馬祖民居的特殊性格,內部陳列的一些庶民文物,說起來並不是很充實,但也大致顯現馬祖的風土民情。
那年我同時也去澎湖,除了在二崁民宅看到一些潔淨雅緻的廚櫃家具,讓我有窩心的相遇,並沒看到大型的博物館,但在今年,我再去澎湖,驚訝於龐大的澎湖生博館,竟然落落大方矗立在馬公市地面,館體入口以澎湖厝山牆以及海浪屋波造型,刻意營造出澎湖地景海景意象,給人地域性的視覺映像,令人印象深刻,走進內部,館內規劃了二十餘個展區,包括考古歷史、民俗信仰、生活產業、建築聚落、民俗慶典、生育禮俗、宗教信仰、教育文化、休閒娛樂、未來願景等,細膩地呈現澎湖的風土民情,內容豐富,展示空間寬敞時尚、動線順暢,在在都有大館的氣勢,這是目前台灣地區第一座區域性的博物館,頗有可觀。
對於一個觀光客而言,走訪澎湖生博館,大致能留下澎湖大概的印象,算對澎湖的觀光業,多塑造了一處景點。
我訝異於澎湖的半暝出一個月,探聽與搜尋,才知這座博物館早在2001年就開始規劃,早在2005年就動工興建硬體,歷經了兩任縣長(賴峰偉、王乾發),三位文化中心主任、文化局長,加上30幾位專家學者與文史工作者的貢獻智慧,在新台幣三億五千萬餘元的拱助之下,才有這棟有大片玻璃、佔地五千餘坪的三層樓體,誠如澎湖縣長王乾發在澎博季刊第5期所言:「澎湖生活博物館,是一座屬於全民的生活場域,扮演著記憶傳承、技藝保存、生活記錄、故事延續等多重角色」。這樣的標榜,是我們可以效而仿之的。
馬祖澎湖這兩個離島兄弟縣,都有頗具規模的文物館,從常民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文物,其實我們都有,甚至在精英文化的層面,金門有從明清到民國的科舉世家,以及番邦衣錦榮歸的華僑,所流傳下來的文物器物,要展示起來絕對勝過他們一籌;金門還有民國38年以後戰地政務體制下的戰地文化,如果展示起來必然有許多故事可講。
金門能不能成立大型的常民生活博物館,端看願不願意。
澎湖從91年底委託台藝大江韶瑩教授完成「澎湖生活博物館調查研究與設置規劃計畫報告書」,作為籌備建館之發展基礎。92年縣府編列設計規劃監造經費,開啟實質建設,公開評選建築圖,93年完成建築物及展示規劃設計。爾後爭取離島建設基金籌措建設經費,逐年編列預算,工程分項發包,全館主體建築、水電及空調工程於97年底完工。展示工程於98年底竣工,全館設置經費計需約新台幣三億五千萬元。(摘錄自澎湖生博館網站。)從以上引述,我們可以了解澎湖館產生的歷程,不是突然從天而降,一切都需要時間和經費來規劃經營。
我們了解,一個地方的文物,需要一個實體展域,才可以喚醒居民保存文物的觀念,而透過展館的文物,才可以喚起居民的認同感;而認識一個地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物」的觀覽,才可以對一個地方產生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想像遐思,這對觀光客而言,其價值不言可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