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看翟山」
連兩年來金門國家公園所舉辦的坑道音樂節,佳評如潮。主辦單位引入藝文活動,賦予了軍事空間的新意義。與會者不但領略了一場聽覺與視覺共鳴的藝術饗宴,也見證了翟山坑道的壯麗氣勢。
搭著這個成功活動的順風車,金門大學建築學系一年級自118位學生中選出20幅作品,以「新世代.看翟山」為題,於坑道內部舉辦一個小型的畫展,藉由年輕人的藝術創作試著與環境、歷史及社會對話。這是我們「環境體驗與再現」的建築設計課教程之一。我們認為,要進入建築設計與生產之前,學會環境體驗是必經之路,這是建築人養成的敲門磚。
我們發現,在高度現代化、人工化的生活空間裡,人與環境的關係愈來愈異化。人們越以經濟利益看待山川平原,也越不尊重作為孕育人類文明發展之自然環境所代表的內涵與意義,相對地,遭到環境反撲的機會隨之擴大,災害已經是台灣城鄉生活共同的惡夢。作為空間規劃設計的專業者,必須時時反省。
同時在各級學校教育中,多數知識來自於被動的灌輸,而非深刻的體驗及自覺。我們沒有學習如何發問,急著套公式解答問題;我們沒有培養獨立自主的分析及認知能力,容易因循既有模式瞭解現象;我們缺乏觀察自然、人文環境的基本素養,以至於無法描繪自己所生活的建築物、社區、鄉村或城市,遑論培養鄉土的情感與關懷。加上當前的時代,除了真實世界之外,還是一個由網際網路所聯結起來的虛擬世界(烏托邦),讓新世代更加漠視實質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恢復或培養人的環境意識、身體感知的能力,是成為好的設計者的第一步。
我們在為期六週的課程要求學生以這些方法重新體驗翟山坑道:
1.打開各種感覺與意識(視、聽、嗅、觸覺),並觀察身體在基地上活動的種種反應。徹底融入於基地中,體驗不同時間、氣候、溫溼度、光線等所給予印象,並試著和環境對話。
2.將身體與環境互動對話的情境,細細體會,並以文字、圖繪記錄之,再現出自己所認知的空間經驗,包括恐懼、寧靜、不安、生機盎然、蕭瑟孤寂等感受。
3.進一步運用觀察與分析能力,梳理出那些環境的元素、特質或組織方式帶給自己如此的感覺經驗?
4.發現這塊基地上曾有的活動,如各種傳說、軼聞或故事;以及觀察現在的活動,如觀光客的行為模式。
5.最後,以多視角(而非單一消點的傳統畫法)表現出空間結構及形式,藉由藝術創作說出自己重新定義的翟山坑道的意義。
這些多數來自台灣本島的大一新鮮人,幾乎都是頭一遭來到金門、來到翟山坑道。他們的時代,戰火早已遠離。一開始,他們所理解的翟山坑道只是一個觀光景點,「毋忘在莒」也是一個令人發笑的標語,少了深度的時間與空間的對話。但是,在八位老師的分組指導下,他們以翟山坑道為基地,進行了一種感覺、體驗、認識、理解、重構、創造能力的練習。多數作品呈現了他們不錯的學習成果,不但訓練了他們的繪圖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思考能力的提升。多數作品到後來進步很大、漸臻成熟,各自呈現了他們對於這個特殊環境的看法。
這個練習,將對他們未來的建築專業能力的精進有所幫助;金門國家公園給予師生們這樣的一種機會,非常感謝,讓大家得以實際的藝術展演為音樂滋潤下的翟山坑道,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