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魚返鄉行
魚兒奮力躍起,尾鰭以閃電之勢急速甩動,激起水花四濺,但剎那間,仍被無情湍急的水流沖刷下來。魚兒無視這水流,一而再,再而三地,一條條騰空躍起,向激流飛奔撲去。牠們知道這是宿命,不成功,便只有失敗一途。
經數千公里奔波的魚群,迎著迅急的溪水,牠們與湍流飛瀑奮戰、與岩石撞擊、與河床礫石摩擦,魚兒已遍體鱗傷、傷痕累累了;甚至不支倒了下來,河床、岸邊遍地魚屍,這是魚兒洄流的悲壯場景。
位於溫哥華東北方,車程約五小時的亞當河(Adams River),全長十二公里的溪流是紅鮭(Sockeye salmon)的故鄉。每年秋季成群的鮭魚洄游,成了熱門的旅遊景點。今年正巧是四年一度的紅鮭大洄游,估計超過三千萬尾,這數目是自上世紀初以來的最高紀錄。
魚兒在淡水的溪流中產卵,魚卵孵化成幼魚後,這些幼魚在河流中成長一年,來春,隨著冰雪融化的溪水游向大海。在海中長大成鮭後,便像祖先一樣,開始尋找返家的路。牠們來到河口,便沿著河流溯溪而上,洄游到出生的棲息地產卵,繁衍下一代,然後精疲力竭地死掉,完成一個生命的循環。返鄉的路途迢迢,足足要經歷一年時間。一路上除了熊、老鷹等天敵的捕獵;由於是溯溪而上,還需面臨湍流的溪水、淺灘、岩石、瀑布等的險阻。一路上可說是危機四伏、困難重重,難怪有人稱鮭魚的洄游是一趟壯舉。
令人好奇的是鮭魚憑靠著何種方法回到牠們的出生地呢?北美的加拿大、美國西岸有數不清的大小河流出海口,牠們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母親河?一說鮭魚在出生時,就記得淡水家鄉的味道,等到游向大海這種記憶仍然沒有消失,最後就是靠這種記憶,一步步找到回家的路。但有人認為,雖然鮭魚的嗅覺靈敏,但在大洋中的鮭魚群,仍然無法僅僅依賴這些微的氣味就可找到回家的路。實際情況如何?是一個有待破解的謎。
入秋時節,北國的原野變得明豔動人,大地由綠色的基調轉為黃橙色系。清澈的溪流中成群的鮭魚卻無心賞景,牠們一刻也不敢懈怠停留,日夜往家的方向奔馳。牠們知道,當天候轉冷,大地下起雪來河道結了冰,牠們再也回不了家。當牠們來到內陸河川便停止覓食,以體內儲存的脂肪蛋白質維持生命。這時雌雄鮭魚,體型顏色也發生變化,雌魚大腹便便,雄魚背部隆起。牠們的嘴巴突出成鉤狀,身體顏色則轉成紅色,將整條溪流點染得紅豔豔一片。
來到溪流邊,不時聽到「噗!」的一聲,倏地水花濺起,魚兒奔騰跳躍,水聲此起彼落。鮭魚的返鄉路,像是一場永無止息的障礙賽,跨過一個險阻緊接著又是另一個險阻。
有人說:「這是個淒美的故鄉夢,這夢必須用生命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