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牧羊女
九月下旬,楊筑君(牧羊女)新書《裙襬搖曳》發表,李錫奇、楊永斌、許水富、陳輝明等縣籍藝術家、學者、作家,以及楊的家屬、朋友、同事都來了。人潮多,展廳滿,非常熱鬧。李錫奇與楊樹清且將在隔日,參加蕭副總統於金門召開的座談,李錫奇致詞時重申,金門需要一個美術館或文學館,充實故鄉軟建設。
九月二十九日,因演講赴花蓮,帶著楊的書,讀她的童年舊事。楊的輯一,恰巧成為下午的主述:抒情都以思親追憶、療癒愛情為多,手足之情少,韓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一思外甥,一念親妹,都屬深情之作,但放眼近代創作,卻創作量少。楊的文章,彌補這個遺憾,〈楊老先生有塊地〉,寫她二哥的風骨與田園生活,溫馨逗趣,閱讀時,忽爾喚回三十前年的回憶。時將過年,我挑著兩大擔乾草進村,忽見二姐蔭治朝我奔來。我內心狂喜,姊姊們從台灣回來了,二姐接過扁擔,挑乾草回家。我跟在後頭,腳步輕盈。
二姐沒多說話,神態我記得清楚:很抱歉,讓你辛苦了。當時她跟大姊、三姊,在南崁加工區上班,她的生活,也是苦的。
楊筑君寫父母跟手足語態生動,長者是她的楷模,她曾在〈我家在金門〉寫著,「夢裡出現無數次的,就是父親荷鋤披簑的背影,以及轟炸砲聲的歲月!多麼奇特的成長背景,也非常驕傲,這樣的環境養成我們一股堅持的毅力,有什麼事情難得倒呢」。楊及其手足,雖幼年卑微刻苦,卻不形成畏事自卑,而以隱忍艱苦為養分,手足皆事業有成,楊的母親辭世前,楊永斌刻在北京開會,楊代弟弟想著,「我努力到今天,不知母親是否滿意?」〈路〉寫著,她雖不住羅斯福路,卻常出入,因為她的孩子、姪兒、外甥等,多就讀台大。楊的弟弟楊永斌,不單是校長,也是家族的教育指南。
金門人都剛毅木訥,楊一家,既剛毅木訥,也樂天知命,且積極任事。這樣的性格,愁苦就不是愁苦、卑微就不是遺憾,而披荊斬棘,寫自己的光榮身世。參加楊筑君發表會的親友,想必在不同的階段見證她不同時期的努力。發表會現場前輩多,但掛名推薦,匆促整頓,上台說話。我提到文字是魔術,透過它跟內心的交涉,文字所在地就是故鄉,於是,楊筑君便把故鄉移到大台北來了。
《裙襬搖曳》是楊筑君的生活抒情,舉凡故鄉與異地、農村與都市,處處真性情。楊筑君停筆多年再復出寫作,不少鄉親都給予祝福,希望她的下一本書能儘快出版。對此,我意見不同,倒希望楊筑君能整理舊作與新品,完成一本屬於金門的專著,如此,時間便能順著她的文字一步一步深刻走來,就不單是楊筑君的個人紀事,更是她的金門抒情。